【摘要】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群體是實現城鄉多元化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與回饋家鄉的情懷是其返鄉創業的內在動因,鄉村振興戰略是促其返鄉創業的外在推動力。扶持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既需要創業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又需要黨和政府充分發揮現有制度優勢,落實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舉措。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 創業創新 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精準助力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根本之策。無論是大中專畢業生掌握的科學知識,還是農民工城市務工的經歷和資本積累,都是創業不可或缺的財富。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群體是實現城鄉多元化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力軍。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初心與回饋家鄉的情懷是其返鄉創業的內在動因,鄉村振興戰略是促其返鄉創業的外在推動力。這個群體返鄉創業催生的新的經營模式與傳統經營模式,共同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經濟增長點。鼓勵支持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既要幫助他們解決創業中的困難和問題,又要關注其內心的價值依歸。
初心與鄉情的價值依歸,是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內在動因
接受過一定程度文化教育的新生代農民工,多數都有在農村和城市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既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又有作為農民后代對農村發展狀況的了解,他們既向往高質量的城市生活,渴望通過在城市打拼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又不再滿足于務工就業的現狀。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靠進城務工僅僅能改善個體家庭的基本生活質量,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長久之計,也改變不了鄉村貧窮落后的面貌,所以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在積累了一些資本后,便在條件具備時返鄉創業追逐夢想。
新生代農民工與農村割不斷的天然聯系始終存在著。讓家人“過好日子”,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一部分人進城務工和求學的初心,在傳統血緣、地緣與業緣的鄉土社會中與家人一起安穩過日子,及時盡孝、陪伴家人、享受親情,回饋家鄉,成為一部分人不舍的鄉情,進城務工求學的經歷和掌握的知識技能成為他們返鄉創業的寶貴資本。
返鄉創業的新生代農民工又是一個具有理想、感恩心及家鄉觀念的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通過為城市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來實現成為“城里人”的愿望。但在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體制尚未從根本上改變的今天,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學習、工作、生活的經歷,改變了其中一部分人的價值理念和生活觀念,為努力克服在身份與心理上存在的融入城市難問題,這部分人決定在返鄉創業中尋求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國家創新創業政策的引導,是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外在推動力
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臺,為廣大新生代農民工實現個人理想和價值追求創造了大好機遇。越來越多的返鄉創業者,投身鄉村建設助力脫貧攻堅,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長期存在、穩定發展且不斷壯大的一支骨干力量,這充分體現了我國解決農村問題的政策和制度優勢。這不僅解決了農村最亟需的人才問題,更能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力資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0年六大民生熱點,其中的五大熱點與農村有著密切的關系。“脫貧攻堅”要殲滅深度貧困,更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污染防治”要攻克城市污染,更要保護好農村的藍天碧水凈土;“基本保障”要保障城市困難人群基本生活,更要守住農村困難人口的生活底線;農村“醫療教育養老”形勢遠遠嚴峻于城鎮;“米袋子”“菜籃子”源于農村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這些民生熱點一直以來是黨中央關注的重點,新生代農民工帶著新理念和技術、項目返鄉創業,無疑是推動農業農村持續向好發展、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重要基礎。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淘寶店”等新型營銷平臺,但是,能夠創造巨大價值,或是形成“淘寶村”創業群的只是少數,畢竟返鄉創業青年選擇新型經營平臺創業的僅有不足一成,還有更多的創業模式,同是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如江西萬年縣的返鄉創業者蔡某師專畢業后闖蕩打工10年,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菜園里創造了“金飯碗”。蔡某是創業創新政策的受益者、鄉村振興的踐行者和貢獻者。因此,在引導和鼓勵通過新型經營平臺創業的同時,更要適應新生代農民工創業的特點,借力“互聯網+”,把特色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生態農業、休閑旅游開發,規模種養殖、綠色農產品加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現代農商業,農技推廣、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服務業,融入互聯網電商平臺發展,實現多業態共存共生。
扶持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既需要創業者自力更生,又需要黨和政府落實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舉措
各地涌現出的返鄉創業致富帶頭人,都是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的典范,但他們在創業中或運營后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問題。其中,既有自身思想觀念滯后、經營理念不新、自主性不強、知識儲備不足、市場視野不寬、創新能力不足等內在問題,也有創業和發展資金不足、技術瓶頸、發展環境不佳等外在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既需要創業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革創新,又需要黨和政府充分發揮現有制度優勢,落實鼓勵人才合理流動的政策舉措。而培育更多的新型經濟創業者,需要鼓勵孵化多種業態的經濟實體,以促進城鄉融合和可持續發展,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
政策扶持“接地氣”。地方政策設計要“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貼近農業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增強政策供給的有效性;改善基礎設施,鼓勵建設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基地”“返鄉創業工業園”,吸引其回鄉創業發展;加大信貸扶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和農村信用機構設立鄉村金融服務網點,完善創業信貸擔保機制,解決返鄉創業融資難題;創建現代化創業運營模式,重點扶持創業與互聯網融入電商服務項目,對綠色產業、中高端服務產業、電商企業等給予更大限度的政策優惠。
創業服務“冒熱氣”。建立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機構,成立縣級層面網上“返鄉創業培訓指導中心”,組建創業咨詢指導專家志愿團隊,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實現政策與創業者面對面落實;實施創業幫扶工程,跟蹤扶持幫助和指導創業;完善鄉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幫助制定創業與職業規劃,加強能力提升繼續教育;改善鄉村公共服務環境,全方位、多渠道提供公共服務,重視保護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群體在社會保障領域的合法權益,讓創業者感到服務的“熱乎氣”。
鼓勵創新“添生氣”。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決策部署,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很多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成功源于改革創新,而鼓勵創新的關鍵,是要打破思想禁錮的藩籬、引導創業者思想觀念轉變到位,實現從選擇回鄉創業的第一次觀念轉變,到創業后創新發展的第二次觀念更新,以理念創新引領管理、技術、產品和經營模式創新,不斷增添創業持續發展的生氣。
典型培育“聚人氣”。建立返鄉創業領軍人才培育機制,培養新農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帶頭人,打造鄉村振興“明星”;明確新生代農民工返鄉創業者主體地位,把創業典型納入基層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村級兩委班子成員重點培養范圍,給予他們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的主人翁地位,提升他們對自我價值的歸屬認可;加強對創業典型的輿論宣傳,營造創業創新氛圍,聚集更多返鄉創業的“人氣”。
(作者為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視域下公眾價值觀變遷及調適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9BKS08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遲旭、王心柯:《基于新生代農民工返鄉背景下的鄉村社會振興研究》,《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年第9期。
責編/張忠華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