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與創新二律背反要求動畫創作者深入具體生活。民族志作為人文與社會科學的一種常規研究方法,具備獨樹一幟的深入具體生活的特點,對動畫創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鑒價值。我國民族志電影經過60多年發展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學術成就,豐厚的紀錄片成果積累可成為動畫創作的素材來源。
【關鍵詞】民族志 電影 動畫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動畫是視覺表現形式最自由的電影類型,它可以無中生有,具備最大程度的創作開放性。動畫制作者可以在自己的想象力視閾內自由設定影片的角色,不受現實表象的束縛。譬如經典動畫片《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制作者基于話本、繪本、小說等原始素材,經過充分的消化、吸收,最后創造性地轉化為動畫片的角色、場景和敘事,呈現給觀眾一個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視聽世界。
民族志的魅力
就內容而言,動畫與其他任何形式的“再現”(representation)一樣,源于生活,歸于生活。一方面,究其抽象本質,生活本身是第一位的,再現是第二位的,任何再現都是生活的再現;另一方面,具體生活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再現作品進入具體生活者視閾即構成其生活。因此,包括動畫制作者在內,再現者的專業道路是荊棘叢生、充滿風險的。專業要求使他們必須深入學習本專業的學術史,同時又必須避免被本專業的學術史成就所吞噬進而喪失創新能力。二律背反的歷練,對于任何一個專業再現者都不可或缺。作為防范“掉書袋”的舉措,反復、不斷地深入具體生活是對專業再現者普遍有效的方法。
民族志源于人類學,肇始于1851年出版問世的美國學者路易斯·摩爾根的名著《易洛魁聯盟》,特指人類學家在有別于自己成長背景的人群中從事長時段的田野工作,通過與本地人合作獲得對對象人群和自己的深入認識,然后用文本或影片再現此認識成果,最后與公眾分享自己的再現作品以實現其專業使命。自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民族志逐漸被其他學科學者借鑒使用,變成一種常規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它的對象領域已超越民族范疇,拓展到對鄉村、工廠、醫院、街區、學校等具體生活的長時段田野工作研究。
民族志的魅力,是它獨樹一幟扎根現實生活“接地氣”的特點。“接地氣”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套歷經百年學術史錘煉的認識和再現具體生活的科學方法。這也是民族志電影成為動畫創作的源泉和方法的邏輯起點。
中國民族志電影的發展歷程
中國民族志電影奠基于1957—1981年開展的“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科學紀錄電影”(下文簡稱“民紀片”)課題。該課題一共制作完成了21部膠片紀錄電影作品。改革開放后,民紀片開始走出國門,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據民紀片代表性導演楊光海先生回憶,1989年他首次出國赴德國參加民族志電影節,展映民紀片作品,在福蘭堡、柏林、哥廷根等地引起學界震動。中國自主創新開拓出了一個電影與學術研究相結合的全新領域,對于國際學界是一個意外的驚喜。中國民族志電影自此與德國學界結緣,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
中德民族志電影“禮物之往”,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多部民紀片作品授權德國哥廷根科學電影研究所,由該所翻譯成英文版,推向英語學界;其二,民紀片成為德國學者博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專題;其三,中國新一代民族志電影導演及其作品在歐洲學界嶄露頭角,如郝躍駿、孫曾田等的作品。中德民族志電影“禮物之來”,集中體現在一件事上。20—21世紀之交,受德國大眾基金會資助,云南大學先后與德國哥廷根科學電影研究所、基爾大學合作,舉辦了兩期影視人類學碩士研究生班,培養了一批中國民族志電影的新生力量。如今,那一批學生已成長為數字電影時代中國民族志電影的主力,活躍在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鄉村、牧場、城市社區和非遺傳承人記錄培訓講壇,致力于無差別提升世人的數字音像表達技能。從1957年至2019年,62年的時間,中國民族志電影已初步奠定了本領域國際領先的地位。
中國民族志電影的實踐特征
中華文化連續性積淀的厚度與廣度,是世界上別的地方無法與之相比的。自19世紀以來,中華文化把發源于歐洲的所謂的“現代”文化從被動到主動地吸收、消化和創新,極大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內存。中國民族志電影的崛起,是這一文化史進程在人文學術領域的一個顯著體現。
史志學術傳統,注重為后人如實記錄當下的人和事。在這種學術傳統下,學術與電影的結合是一種必然,因為攝影機和錄音機具備拓展記錄的功能。中西學術的融合和創新,是中國民族志電影從民紀片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基本面。
“學人致良知”是中國民族志電影的又一驅動。這里的學人,不是專指現代社會分工下專職從事科學研究的人,而是指受本土學術傳統熏陶有志于學的人,不管他從事現代社會分工下的哪一種職業。這一類人,按明代圣人王陽明的闡述,以“致良知”為人生理想,在日常生活中自覺排除外部干擾,秉持“生而知”先天具備的良知處事。民族志電影之所以在中國比在別的國家發源早、有韌性,是“學人致良知”起了作用。譬如民紀片開創之初,膠片全靠東德進口,數量很緊張,但有決策者如是說:“可以少拍點別的,保證這個工作的進行。”
大項目也帶動了中國民族志電影的發展。20世紀中后期,民紀片課題奠定了這個學科。進入21世紀以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規劃并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重大項目“中國節日影像志”和“中國史詩影像志”,起到了集聚多學科學者,合力推進民族志電影學科建設的效果。這些民族志電影相關研究項目的理論與方法探索成果,對國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音像文化建設事業形成堅固的學術支撐。譬如,文化和旅游部近年來開展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成績顯著,為后人保存了一個成體系的專題音像檔案。這個檔案不可復得、彌足珍貴。這其中,就有一份來自民族志電影學科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跨界合作也是中國民族志電影的驅動之一。新研究領域的產生,不外乎分化與重組兩種形式,并且這兩者往往構成同一變化過程的兩個方面。民族志電影的誕生,同時意味著民族志、電影兩個領域內部的分化。民紀片最初的實踐者來自兩個部門,一部分來自學術研究機構,一部分來自電影制片廠。1977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學研究室主任詹承緒與來自電影廠的楊光海一起組建了電影攝制組。這是中國民族志電影在學術制度層面完成的一次飛躍,學術史意義重大。當然,新生事物從建立到健全要經歷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學術制度創新滯后于學術實踐發展,是中國民族志電影領域亟需解決的一個主要矛盾。
社會廣泛參與是中國民族志電影的又一個突出特點。在民紀片時代,學科先行者在“兄弟民族”理念下展開跨部門、跨民族以及拍攝者與拍攝對象之間親密無間的合作。如今,后學將“兄弟民族”理念進一步還原為更基本、更具體的“你我關系”,如是展開學科實踐。2015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影視與影視人類學專業委員會成立,通過跨界合作的方式,掀起了一股中國民族志電影新浪潮。學者專家、文博干部、鄉村作者、牧場作者、城市作者,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性別,以民族志電影的方式,共同構建起一個分享各自生活與音像創造力的社會場域。這種“你我關系”的學科實踐定位,徹底超越了西方人類學的“他者與自我”定位,是一部未來可供國際學人借鑒的、完全開放的中國學術“秘笈”。
民族志動畫在中國的濫觴
扎根現實生活,是動畫創作普遍有效的創作方法。從這里還分化重組成一個介乎于動畫與民族志之間的學術領域——民族志動畫,或動畫民族志,即以動畫為本體再現學者在特定人群中從事長時段田野工作的研究成果。
追溯民族志動畫在中國的起點,民紀片已經包含有動畫的元素。民紀片的片頭,常見以動畫開場,以地圖形式呈現民族分布情況。此外,楊光海導演作品《永寧納西族的阿注婚姻》,專職動畫師鄭成揚也參與了田野工作,并在田野工作的基礎上設計了三個動畫場景。一個場景呈現家屋空間布局,一個場景呈現親屬制度,一個場景呈現葬禮局部細節。這幾項內容,超出紀錄影像的界限。前兩個場景,屬于學理分析,抽象內容的直觀呈現超出紀錄影像的表現力界限;后一個場景,涉及處理尸體等敏感內容,超出了紀錄影像的倫理界限。這里的實踐邏輯,是用動畫影像處理紀錄影像鞭長莫及的民族志內容。從融合紀錄影像和動畫影像的影片形態角度看,這是一部開創先河的作品。
近幾年,有青年學者開始專注于民族志動畫的理論與方法探索,有孫玉成等《動畫——視覺人類學的影像新場域》《闡釋、描述與呈現:人類學語境下的動畫實踐》、李剛等《“民族志動畫”中的虛構影像、意義指涉與文化抒寫》《記憶再現、視覺傳播與文化圖景:紀實性動畫影片中的民族志書寫》等論文發表。但在目前的數字音像技術條件下,制作動畫的門檻還比較高,相比逐年紅火的民族志紀錄片的創作成果,民族志動畫的創作顯得寂寥。
未來推動民族志動畫實踐繁榮的因素,不外于前文提到的民族志電影實踐的五大驅動:史志學術傳統支撐、學人致良知、大項目帶動、跨界合作和社會廣泛參與。從純學理角度講,民族志動畫在學術場域安身立命的根本,還是長時段定點田野工作及其動畫表達。民族志動畫的真正奠基,需要掌握動畫手藝的學者與田野伙伴一起努力。在這里外部條件并不是問題,動畫片可大可小、可繁可簡,一點一滴做出來與公眾分享,即留下本領域學術史的蹤跡,為后來者更上一層樓打下基礎。
數字動畫攝影機的發明,是可以預見未來動畫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領域,用戶可以用這種機器設定動畫風格拍攝。隨著數字動畫攝影機的問世,民族志動畫創作必然會出現一波前所未有的熱潮。動畫制作門檻一旦消失,創作競爭即純化為創作者對具體生活的把握能力的競爭,民族志動畫創作者的比較優勢就會彰顯出來。這種技術進步引發行業生態變化的內在邏輯,已被紀錄片創作門檻消失的效果所證明。從1995年第一款價廉物美的數字攝錄機面市,到2019年,二十四年間,民族志紀錄片創作在中國出現了井噴式發展。
民族志電影作為動畫創作源泉
民族志電影是一個基礎領域。它的學科實踐承諾,是把發生在長時段田野工作中的你我相處的經驗用影片加以再現,并將此再現成果呈現給世人。這種再現成果,不講抽象道理,而是無止境地探索再現的具體生活的真實質感和飽滿滋味。因此,民族志電影作品,對于普通觀眾而言,是分享別人的生活進而增長見識的一種途徑;對于藝術家、政治家、學問家等創造性工作者而言,則是僅次于田野工作的生活靈感源泉。
創新是永恒的實踐主題。動畫的創新之路如何展開?答案只有一個——做有生活滋味的動畫。如何做有生活滋味的動畫?動畫創作者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圈是遠遠不夠的,模仿本領域公認經典更是南轅北轍,“模仿”是對創新的否定。捕捉生活滋味,首選途徑是動畫創作者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去做長期的定點田野工作,并在此過程中發現適合動畫呈現的具體生活;次選是觀摩民族志影片。
中國民族志電影經過6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二十多年在數字音像技術條件下的高速成長,已經積累起相當數量的紀錄片成果。據中國民族博物館公布的數據,2015年第一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收到報名影片105部,2017年第二屆125部,2019年第三屆252部。這組數據從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領域近年來的發展狀況。這些民族志紀錄片成果,對于動畫創作者而言,是不可替代的生活靈感源泉。
民族志電影扎根具體生活,具備無限的主題包容力。以第三屆中國民族志紀錄片學術展入圍作品為例,55部作品入圍,主題豐富,如《尕措和牛》《馬背上的家》《麥客》《余光之下》《結婚原來是這樣》《老村》《西林壯寨裁縫》等。應該看到,這份入圍作品標本,也暴露出中國民族志電影的一個缺憾,即創作者在外國從事田野工作成果的作品較少,中國民族志電影成為一門用具有真實質感和飽滿滋味的音像呈現世界各地具體生活的專業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民族志紀錄片蘊藏著可供動畫創作者發掘的角色和故事。具體生活比虛構故事更精彩,這是每一個做過長期田野工作的人的普遍體會。民族志紀錄片扎根具體生活的特點,也吸引了敏感的文學創作者改弦更張,放下筆、拿起鏡頭,變成民族志紀錄片作者。第五代劇情片導演的工作路徑是從小說中尋找角色和故事。在數字音像時代,民族志紀錄片可成為包括動畫在內其他專業再現領域獲取創作素材的源泉。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合會影視人類學委員會主席)
【參考文獻】
①鮑江:《你我田野:傾聽電影人類學在中國的開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7年。
②郭凈:《中國民族志電影先行者口述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