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影響道德共識建構的主要因素。新時代,中國社會要形成深入人心的道德共識,將中華民族凝聚為一個道德共同體,應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弘揚綿延至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道德共識構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
【關鍵詞】道德共識 新時代 市場經濟 區塊鏈 【中圖分類號】B824 【文獻標識碼】A
道德共識是社會成員對社會道德價值與規范的一致性理解,能為社會有序發展提供深層次精神支撐。道德共識能否形成,歸根結底要看個體間是否具有相似的社會經濟地位。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大轉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思想觀念多元化對道德共識的建構提出了新要求。為此,應在著力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的同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凝聚新時代的道德共識,化解社會矛盾,構建良序社會。
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影響道德共識建構的主要因素
一是市場經濟的固有缺陷影響人們對道德的認知。市場經濟本身是否是貧富分化的根源曾引起廣泛爭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市場經濟分化出眾多的利益主體,利益主體越多,每個利益主體占據的利益空間就會越小,不同利益主體間(高收入群體與中低收入群體之間、中低收入群體內部)達成道德共識的空間也因此受到威脅。市場經濟對于以自我利益最大化為目的的個人“權利”的過分強調,不僅侵蝕道德共識的具體內容,還影響人們的道德價值觀與信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成員道德意識的淡薄。不過,市場經濟本身也有一些有助于道德共識達成的特質。比如,市場經濟之下的個人對于自身的利益有著相對明確的認知,這有助于其意識到自身真實的道德訴求,具有相同訴求的個體更容易產生相互認同。再比如,市場經濟要求以法律作為其良好運行的保障,而法律恰恰構成社會成員道德共識的底線與保障。
二是現代社會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影響道德共識建構。道德共識困境是社會結構在現代轉型中凸顯出的問題。現代社會結構的“異質性”“多元性”“分化性”,使得傳統社會中那種基于簡單社會結構的道德統一性失去了存在的土壤,由此形成一系列相互沖突的道德觀念和意識形態學說。這些并存的現代道德景觀以“民主多元論”的名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道德原有的規范性意涵,使得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群體容易陷入由此種多元論造成的“民主”假象中而喪失基本的是非判斷力。不過也應該看到,在社會利益主體分化的背景下,道德觀念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形成道德共識并不意味著要排斥這種多元化,多種道德觀念的并存客觀上使得彼此的批判、對話乃至融通成為可能,這也是形成道德共識不可或缺的環節,因為道德共識是基于個體對某種道德價值和規范的主觀認可而通過平等對話達成的。
三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思想道德建設產生了一定沖擊。當前,互聯網已成為社會成員獲取信息與表達意見的重要公共渠道,尤其是基于自媒體的信息傳播和溝通方式,為道德共識的達成提供了便利條件。但互聯網的這種公共性與便利性也為五花八門的思想觀念的傳播提供了溫床,如英國信息學家N·摩爾指出,“發達國家正利用信息資源來控制,而不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值得高度警惕。
將道德共識構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
道德共識的影響因素與重建契機都內蘊于現代社會之中。新時代,中國社會要形成深入人心的道德共識,將中華民族凝聚為一個道德共同體,應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弘揚綿延至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道德共識構建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對待。
第一,針對當前市場經濟中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平衡收入差距,為道德共識的凝聚提供制度保障。社會成員的獲得感多來自與其他社會成員的橫向比較,收入差距過大顯然不利于中低收入群體的社會認同,進而影響道德共識的達成。實際上,群眾關心的不僅是收入差距,更關心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是否正當。比如,個別群體的收入明顯虛高,不僅違背了按勞分配的原則,而且從深層次看還違背了按勞分配原則所植根的道德要求。為此,一方面,要繼續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和轉移支付等宏觀調控手段為主的再分配機制,初次分配在堅持按要素分配的同時貫徹按勞分配;另一方面,要重視法律法規建設,以此來規范收入秩序,保護合法收入、限制非市場因素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這既是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要求,也是鞏固社會團結、凝聚共識的要求。
第二,針對社會中存在的多元價值,要進一步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關鍵是要使其成為人們自覺的道德意識。目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工作已經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效應,但要真正做到“入腦入心”,還需從構建道德共識的角度思考具體落實情況。道德的現實性在于存在有道德的人,即存在道德榜樣,這就要求作為社會中堅和脊梁的黨員干部充分發揮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鋒模范作用。
除此之外,還要重視傳統道德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精華內容,將其作為凝聚共同情感的重要基礎。比如,傳統道德中的家庭道德觀可以成為新時代道德共識的重要生長點。對于中國人來說,“家”不僅是道德養成的場所,也是道德價值的來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家”是中國人最深沉的情感寄托之所,也最容易引發情感共鳴,因此可以成為形成道德共識的一個穩固基點。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提倡重塑家庭美德,并使之成為社會道德重建的重要基礎,需要采取辯證的態度:一方面,要拋棄傳統觀念中的“糟粕”,如家庭關系的軸心是等級式的父子關系;另一方面,不能將現代家庭中的平等性因素抽象化,而應在家庭成員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充分吸納這些倫理道德關系。由此,作為家庭成員,現代社會成員在“現代家庭”這個小共同體中得到達成道德共識的最徹底的歷練。
第三,針對網絡社會的現實,鼓勵社會成員利用互聯網等平臺理性表達自身訴求,并在對話中以事實為根據及時對其價值傾向進行引導。共識的達成需要主體間的對話,對話基于對話者之間的平等身份,而網絡恰好提供了這樣一個平等對話的空間,道德共識在這樣的公共話語空間中得以形成。然而,由于信息不對稱、從眾心理等因素,公眾往往難以達成道德共識,有時甚至被錯誤觀念誤導。這一方面要求政府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另一方面也要求主流媒體、官方媒體發揮自身優勢,及時作出有效回應,從而消除不實信息、有害信息的傳播與擴散,營造出政府與公眾以及公眾彼此之間的良性對話氛圍,使公眾的道德認知能夠在對真實事件的關切中得到鍛煉,使公眾的道德情感得到有效地釋放與陶冶,為道德共識的凝聚提供契機。
除此之外,要注意研究運用諸如區塊鏈等互聯網新技術,使其在社會共識構建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區塊鏈為代表的網絡新技術雖然不能直接搭建社會成員關于道德共識的路徑,但是其去中心化、開放性、透明性、不可更改性、可回溯性等特點降低了社會交往的“信任成本”,為未來信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可以想見,未來社會成員的合作意識會因區塊鏈技術的規范作用而大幅提升,從而為道德共識的構建創造出更大的機會與空間。
(作者分別為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②葛晨虹:《道德共識的達成與和諧社會建設》,《光明日報》,2015年7月24日。
責編/刁娜 美編/陳琳(見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