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網評
近年來,“直播+電商”等網購新方式風生水起,網購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也不僅僅是城區的專屬,網絡購物漸漸普及,越來越多消費者通過觀看網絡直播下單購物,也在向農村地區延伸,在一些地方,手機已成為新農具,直播已成為新農活,電商給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帶來新的能量,既方便了消費者,也讓越來越多的農副產品“走出去”。近日, 深圳市寶安區新安街道創新性地推出了深圳市首個街道“異地帶貨”扶貧助農項目,幫助對口幫扶的車田鎮官天嶺村和共和村搭建微店平臺,促進農副產品銷售,通過電商打通貧困村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在疫情影響之下,電商扶貧確實“大有可為”。受疫情影響,今年很多農村地區特色農副產品遭遇賣不出的困境,很多農產品爛在了地里,部分農民甚至有返貧風險。此時,電商、直播帶貨等助農活動為村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常見的有朋友圈賣貨、各大直播平臺、各大網絡電商平臺都在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不少地方市長、縣長、鄉鎮長通過直播為本地土特產代言,起到了積極成效。電商給農民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是一個新的挑戰。比如,一些鄉村地處偏僻,存在網絡、物流“最后一公里”難題;一部分貧困地區產業不夠集中,難以利用電商帶來的大市場優勢;一些地區發展的扶貧產業還缺乏“新農人”,缺乏人才,存在發展質量不高問題等。我們看到機遇的同時,也要積極面對挑戰,將電商助農過程中遇到的絆腳石一個一個挪開,才能帶領廣大農戶在脫貧致富路上越走越遠。
服務現代物流,發揮引流作用。支持物流企業發展,實現城鄉流通暢通無阻。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區域性物流園區和配送中心,為貧困地區農產品賣得快、賣得遠提供全程化服務與管理,縮短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流通鏈,降低疫情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的影響。
強化人才發展,發揮引領作用。建議教育部協同科技部出臺政策措施,協助各地職業技術培訓學校增開電商課程,與各電商平臺聯合培養一批懂農業生產技術、有能力利用互聯網技術的“新農人”,免費為每個貧困縣培養一定數量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儲備新型農業人才。
扶持產業發展,發揮引擎作用。充分發揮骨干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發展中的帶頭作用,運用“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等模式,建立健全農產品標準化制度,解決農產品有產地、無品牌以及農業消費數據與生產數據脫節等行業難題,特別是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推動農產品實現產業化。
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產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盡管我們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題,但隨著農村電商生態體系的不斷成熟,農村電商的市場空間將會進一步拓展,未來,農村電商必將大有可為。(作者:馬巧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