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場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數字經濟以其特有的非競爭性和網絡便捷性特點,在疫情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發展數字經濟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搶抓數字經濟機遇、乘勢而上,數字經濟必將引領中國經濟邁向更高臺階。
【關鍵詞】數字經濟 非競爭性 網絡便捷性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構成了影響全球經濟金融波動的“黑天鵝”事件。在疫情沖擊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劇。從目前來看,疫情對于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產生了較大影響,對國民經濟運行沖擊較大。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疫情期間,企業勞動力供給因人員染病、隔離治療、限制流動等多種因素而減少和滯留,直接導致復工復產延遲,經濟一定程度停擺。二是本次疫情發生于春節之前,是全年消費需求最旺盛的黃金時間,但為了配合疫情防控,人們普遍居家,這就造成可選消費和消費品消費斷崖式下滑,原本龐大的消費需求和消費市場受到抑制或是延后,許多體驗式的消費品和消費方式無法通過線上交易替代,需求層面出現嚴重下滑甚至崩塌,諸如餐飲、娛樂、酒店、旅游、汽車銷售等行業呈現難以彌補的損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負面影響的背后,出現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疫情沖擊下數字經濟優勢凸顯
疫情雖對傳統企業生產和線下消費產生沖擊,但制造業智能化、工業物聯網卻是呼聲四起,網上購物、在線教育、在線問診、在線娛樂、遠程辦公、遠程授課等一系列線上需求呈井噴式增長。數字經濟的本質是以共享網絡平臺為組織形式、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的資源配置優化的新形態。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34.8%,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產業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所引發的新增就業占比持續提升,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數字經濟因其特有的非競爭性和網絡便捷性的特征,在疫情防控期間表現出強勁發展態勢。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相比其所具有的共享性,即共享平臺和信息技術是非競爭的。所謂網絡快捷性,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方面,指在數字經濟中,市場主體繁多且聯系緊密,各主體相互連接形成一個巨大復雜的網絡;另一方面,指由于信息技術的存在,市場信息傳播速度極快,意味著生產成本的降低和消費效用的提高,資源可實現優化配置。在面對資源有限且急需優化配置的突發環境下,數字經濟的高效性更為突出,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亮點。
非競爭性的數字經濟降低了生產成本。突發的疫情導致企業復工復產受阻,企業在節約成本方面存在巨大需求。數字經濟利用共享平臺和信息技術的非競爭性,能夠在較大程度上降低企業生產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網絡平臺和技術的非競爭性帶來了邊際零成本。由于信息技術具有非競爭性,數字內容產業意味著邊際成本為零,信息技術提供產品和服務數量的增多不會影響信息的傳播速度以及生產信息技術的成本。過去一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所面對的學生僅僅幾十人,教學空間受限決定了接受優質教育的邊際成本高昂。但是,此次疫情期間動輒百人、千人的大課堂已司空見慣。以線上教育直播軟件“釘釘”為例,由于所有學生共用同一網絡平臺,使得“釘釘”需滿足多個班級同時上課的需求,并且上課班級的增加不會帶來軟件成本的增加。
二是數字經濟背景下固定成本下降,生產規模效應增加。傳統經濟邊際成本不可能為零,因此限制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張。而在數字經濟下,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作為固定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共享、免費的特征。固定成本中“共享”所具有的免費特征意味著平均成本下降,隱含著數字經濟規模報酬遞增。網絡軟件盈利模式背后的經濟學解釋在于,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線上教育并不會因為學生數量增多而引發其提供寬帶服務的成本上升。與之相對應,伴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寬帶流量供給增加,固定成本被逐漸稀釋,規模經濟顯著,為企業未來盈利奠定基礎。
三是規模效應下的范圍經濟效應隨之擴大。企業獲取范圍經濟效應的前提是用戶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即范圍經濟主要取決于規模經濟。產品相關性越強,企業就越能通過降低平均成本獲取更多利潤,范圍經濟優勢就越明顯。由于數字經濟的非競爭性,產品相關性可通過共享平臺或信息技術媒介呈現,與產品本身關聯度降低,拓展了范圍經濟的應用空間。疫情后期“健康碼”的廣泛使用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無論是微信“健康碼”還是支付寶“健康碼”,均非騰訊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團的主營業務,但它是互聯網技術連接人與人、人與物的媒介附屬品。正是由于共生于互聯網這一媒介,這使得企業的經營范圍實現了大跨越。
網絡便捷性的數字經濟提升了消費效用。疫情下的大量線下消費需求直接轉為線上。數字經濟的快捷通暢促進了信息傳播速度,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多元需求,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疫情對短期價格的沖擊,緩解了居民的消費壓力。
經濟的網絡化豐富了消費選擇。數字經濟下,個體之間通過網絡節點互相連接,個體連接多樣性帶來網絡復雜性。消費者可以選擇與不同廠商對接,以滿足自身對差異化、個性化以及多元化產品的消費需求。例如,在疫情初期,國內醫用口罩供應嚴重不足,以封城為代表的緊急性措施限制了人們空間物理位置,于是居民便通過海外代購、網上海淘等多種搶購方式,購置了大量不同類型的口罩和消毒用品,滿足了消費者在產品選擇方面的多樣化需求。
數字信息便捷性提高了消費者效用。疫情對供給的沖擊往往會形成消費品價格的上升。但是,此次疫情除醫療用品外,人們對一般商品價格上漲的恐慌感卻很弱,這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經濟數字化。數字經濟可以擴展人們的消費選擇、加速信息流動,進而加速交易。盡管消費者對價格天性敏感,但消費選擇的擴展和信息的快速獲取,使人們能夠在短期內尋找到替代品,購買到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相比傳統經濟,線上消費價格敏感性增加能夠抑制企業“抬價”行為,可以消解部分由突發事件帶來的價格大幅上漲的心理預期。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年1月“食品煙酒大類”CPI指數同比增長15.2%(包含由于非洲豬瘟導致的豬肉價格大漲),但疫情期間的“宅”消費主要體現在線上購物,清華iCPI項目組利用線上價格估算出2020年1月“食品煙酒大類”iCPI指數(線上物價指數)同比增長僅為9.9%。若沒有大量的線上消費,此次疫情導致食品煙酒類物價上漲幅度估計可能達到20%,線上消費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價格上漲幅度,緩沖了疫情下消費者效用的下降。
數字經濟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
疫情中數字經濟以其獨有優勢和特征在經濟社會方方面面脫穎而出、大放光彩,但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還處于成長階段,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以及滲透力等,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提升數字經濟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G20國家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18年)》(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7年G20國家數字經濟總量為26.1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64%。其中,德國、英國和美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位居前三,分別為61.36%、60.29%和59.28%,明顯領先于其他國家。中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為32.9%,位居第四,發展空間巨大。當前,全球數字經濟發展方向逐漸轉為ICT產業(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成為各國數字經濟的追捧對象。根據該報告,2017年,德國、英國、美國、日本的產業數字化占 GDP 比重分別為55.13%、53.23% 、52.13%和40.18%,中國產業數字化占比為25.42%,位列第五。總體來看,各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增長顯著,但與德英美日相比,我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提高數字經濟行業滲透率。從全球范圍來看,數字經濟行業滲透率呈現著第三產業高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高于第一產業的遞減規律。2016年,德國、英國、美國服務業數字經濟占比行業增加值,分別為 55.9%、53.6%和53.3%;德國、韓國、美國、英國、日本工業數字經濟占比行業增加值,分別為41.8%、41.3%、35.9%、33.7%和29.6%;英國、德國、韓國農業數字經濟占比行業增加值,分別為25.1%、21.3%、14.7%,美國、日本、法國農業數字經濟占比均超過10%。2018年我國服務業、工業以及農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僅為35.9%、18.3%和7.3%,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數字經濟和生活性服務業占行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31.9%和 25.8%。由此可見,我國數字經濟行業滲透率與發達國家最高水平差距仍然較大。
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良好的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依托,最基本的標志就是寬帶網絡接入率。截至2018年,我國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達到86.1%,移動寬帶(3G和4G)用戶普及率達到93.6%。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2018年OECD國家中,丹麥的網絡接入率最高,其家庭寬帶接入率達到93%以上,居民用戶網絡接入率達到97.43%、公司寬帶接入率達到95.58%。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發達國家最高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未來,我國有條件有實力擔當數字經濟的領跑者。數字經濟與產業深度融合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二者通過深度融合形成合力,不但能夠助力當前經濟沖出低谷,而且會促進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發展。
助推產業形成“數字翅膀”。產業數字化,就是利用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升產業效率。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和轉型,產業數字化新模式,帶動了傳統產業的發展,“大云移物智”、5G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產業,進一步融合傳統一二三產業,數字化電商、數字化零售、數字化教育、數字化辦公及數字化醫療等行業,實現了供需對接精準、資源配置成本更低、響應更快、周期更短。一是數字化農業:數字技術與種植、養殖、漁業、食品安全等方面相結合,通過智能灌溉、農業機器人、自主作業系統以及傳感器動態監測等技術,可規范農業生產過程,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障農產品質量。據估算,農業巡檢機器人將家禽數量、進食情況、健康狀況等信息反饋至控制中心,可幫助養殖企業降低30%人工成本,節省8%喂養飼料。二是數字化制造業:一方面,數字技術與中低端制造業融合能夠豐富傳統產品種類和功能,增加產品附加值以實現其向中高端產品轉變;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在高端制造方面的應用,能夠縮短科技成果產業化和成果應用商業化的周期,使其快速形成集約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態勢。數字化制造業加速了制造系統內信息和創新的流轉速度,提升和優化了區域交易效率和區域分工結構,從而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例如,數控雕刻技術和3D掃描技術改進了傳統工藝技術,實現平面雕刻向3D立體雕刻跨越式突破,豐富了工藝品種類。三是數字化服務業:數字技術不僅意味著經營流程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數字化服務業開發出有特色的新服務和新體驗。數字技術應用于生產性服務業,打造無人酒店、智慧無人餐廳、線上教育、線上醫療等各種“零接觸”式生活服務業態,增加服務能效和品質,提升居民在數字化服務中獲得的幸福感。
覆蓋全產業鏈數字化。在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數字經濟滲透至產業鏈各個角落,提高了全產業鏈綜合效益。從縱向看,互聯網、大數據能夠將產業鏈上游的原料供給、中游的制造生產以及下游的銷售服務串聯于一體,控制和保障產品整體供給量和銷售量,有效防止供給不足和供給過度現象。從質量上看,數字技術全程監測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產量和供給,迅速高效地為中游企業生產匹配到高質量原料采購廠商。數字經濟網絡化和互聯互通等特點拓寬了下游銷售市場和銷售渠道,增加了中游企業高質量產品的輸出途徑。數字技術與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有助于打破行業壁壘,垂直整合資源,促進國民經濟良性循環。
“新基建”催生新動能。“新基建”包含5G基站、城際高速鐵路、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科技領域,是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提升生活幸福感的新型基建投資。“新基建”不僅為產業數字化和科技創新成果提供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且也為數字產業化,即利用數字技術形成新的數字產業的發展夯實基礎,如大數據、云計算和智慧城市等。可以預見,“新基建”將成為我國投資的新增長點,數字經濟將引領我國經濟邁上新臺階。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陳宸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賈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