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基建既是實現“十三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條件,又是實現疫后經濟重振的物質基礎。不同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投資對象集中在5G基站、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七大領域,這些基礎設施功能幾乎全面覆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和公共管理等多個方面。新基建“提速”,有利于助推疫后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數字動力”。
【關鍵詞】新基建 數字技術 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新冠病毒的突襲危害居民生命安全,也打亂了國民經濟的正常秩序。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我國GDP為456614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053億元,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172759億元,下降1.9%;第三產業增加值257802億元,下降1.6%。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6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2.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1.3%。可以預見的是,受疫情沖擊的中國乃至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為此,我國將疫前已實施的新基建進一步提速,旨在以新基建助推疫后經濟振興。筆者以為,疫后經濟振興的關鍵在于數字經濟的發展,新基建無疑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硬核。
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階段,提速新基建實施進程和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適逢其時
新基建是我國根據國際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大背景而提出的戰略選擇,新基建投資已經在“十三五”期間正常實施。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現階段,提速新基建實施進程和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適逢其時,新基建可助推疫后數字經濟發展,帶動國民經濟振興。
為適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趨勢,我國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按《規劃》要求,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五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隨著近年數字技術融合實體經濟并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趨勢,我國迫切需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數字化、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既是實現“十三五”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條件,又是實現疫后經濟重振的物質基礎。不同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是鋼鐵、煤炭、地產、水泥、鐵路、公路、橋梁、水利等領域,我國政府從防控與生產“兩手抓”的實際出發,確定新基建投資對象集中在5G基站、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七大領域。這七大領域基礎設施和裝備都是具有數字化、智能化功能的系統配套設備和裝備。這些基礎設施功能幾乎全面覆蓋國民經濟、社會生活和公共管理等多個方面。
新基建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屬于固定資產投入。由于疫情造成國民經濟衰退,疫后需要從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入手,重振國民經濟。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固定資本更新是再生產周期的物質基礎。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過后,全社會經濟陷入蕭條,要使經濟從蕭條中走出來,資本家們就必然從固定資本更新開始。經濟衰退時期,各企業為逐步取得競爭優勢,紛紛采用新技術,以新設備替代舊設備,實現固定資本更新。這首先使得生產資料生產部門得以恢復,勞動者就業增加;隨之而來是勞動者收入增加,從而為消費資料生產提供了需求,消費需求再拉動消費資料生產的恢復;進而商業和金融活躍起來,全社會經濟終于恢復。雖然馬克思揭示的是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但固定資本更新也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疫情帶來經濟挑戰,應對挑戰就同樣需要以固定資本更新為基礎,提速新基建恰逢其時。具有數字技術功能的基礎設施和裝備正是數字經濟的硬核,是國民經濟振興的新動能。
新基建助力疫后數字技術升級,助推疫后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數字動力”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短暫且有限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新基建將進一步助推疫后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產業技術升級。智能醫療手段、數字化經濟運行和網絡化公共管理等的實踐,倒逼數字化轉型加速。例如:淘汰傳統落后生產設備,積極采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手段;創新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傳統產業與數字技術融合和實行生產方式變革。為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需加快產業技術升級,完善相關技術設施。鑒于疫后經濟振興的迫切需要,新基建投資大幅度提升,將為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發展帶來機遇。可以說,新基建提速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數字動力”。疫后產業升級重在技術升級,以數字技術融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之提供數字裝備。新基建不僅為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涉及數字經濟的新興產業提供基礎設施,也為數字技術融合國民經濟各產業提供了基礎條件。可以說,面對國內外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以數字技術應用和數字經濟發展為經濟轉型升級主要方向,為在國際經濟競爭、科技競爭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數字技術融合國民經濟將助力數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008年的4.8萬億元上升到2018年的31.3萬億元,占GDP比重從15.2%上升到34.8%①。面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在公共應急管理和國民經濟運行上,數字技術應用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疫情防控大考中,以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反映出我國在信息化數字化等方面的支撐不足,疫后國民經濟全面恢復更需要以新基建為引領,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為起點。關鍵要實現數字技術融入新興產業,以數字經濟發展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新基建將助推數字農業發展。相對于工業和服務業,我國農業數字化還比較滯后,因而具有更大拓展空間。數字技術融入農業,將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供技術支撐。在農業種植業方面,大數據分析的應用、5G基站的布局、互聯網的覆蓋和數字農業機械的使用,在提升種植業數字化水平的同時,結合農田水利建設、土壤改造、生物育種,將會使種植業經營效率大幅提升。在畜牧業、漁業等方面,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平臺,提高畜牧業、漁業產品經營效率。在農產品交易環節,大數據分析和互聯網平臺為農業提供市場信息服務、金融服務、營銷服務,實現農業服務數字化,農業產供銷一體化。
新基建助推數字工業發展。大數據、5G基站和工業互聯網的建設為數字工業提供技術條件。在廣義互聯網基礎上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將有力推進國民經濟的產業數字化。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帶動傳統制造業技術升級,實現生產組織的線下與線上聯通,生產要素的線上和線下的有效配置。傳統制造業、采掘業和建筑業實現智能化升級,拓展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通過大數據、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協同作用,使工業部門跨行業聯動成為現實。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應用于新興制造業尤其是現代裝備制造業,結合現代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工業制造業數字化將進一步鞏固“中國制造”的世界地位。現代信息產業和新興裝備制造業,包括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設備、新能源汽車及充電樁設備,都是數字技術應用基礎上數字經濟的一部分,數字工業正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
新基建助推數字服務業發展。隨著數字技術與服務業的融合,數字服務業規模和質量都將大幅提升。其一,居民生活服務數字化。新基建的落實,5G基站加速建設,互聯網的全面覆蓋,移動通訊工具大眾化,數字技術轉化為智能服務,滲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數字經濟服務民生,開辟居民網上教育、線上醫療服務、電商服務;還有智能清潔服務、智能廚房、智能養老服務,以及“滴滴打車”和共享單車等運載工具直接服務民生。其二,企業生產服務數字化。大數據分析、5G基站建設和互聯網覆蓋,有利于企業生產要素采購和產品銷售的一體化發展;交通運輸數字化、互聯網金融、商業信息化,高效地為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其三,公共服務數字化。在全民抗疫期間,衛生部門借助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高效地查詢疫情、救治病患、防控布控;交通運輸、公共安全、社區管理部門借助數字技術實現對疫情管控、公共秩序維護和居民基本生活保障。隨著新基建的提速,數字技術的升級,疫后公共服務領域數字化將進一步拓展。網絡教學服務、智能醫療服務、會議平臺服務、網上辦公服務,將大大普及。
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七大細分領域將如何發力
隨著新基建項目的實施,必將帶來疫后相關產業數字技術升級,并帶動一系列上下游產業的聯動發展。新基建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基礎設施,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雖然早已起步,但要形成大規模、普遍化的應用,并帶動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還需要這些基礎設施本身的完善部署。
5G基站是大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等相銜接的信息聯結平臺。5G基站支撐經濟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帶動電信運營業、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發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等均大幅提高5G建設的資本支出預算。5G建設將刺激芯片模組、射頻器件、基站設備、傳輸設備等上游生產制造環節及操作系統,以及云平臺、系統集成等軟件服務環節,帶動下游居民信息消費和5G與垂直行業融合應用的發展。5G移動服務促進居民信息消費,為企業產銷提供互聯網平臺服務,5G正是國民經濟數字化的基礎。
大數據中心是以互聯網為平臺,也被稱作云計算中心,進行數據存儲、挖掘分析和應用服務的組織。大數據中心的功能是為各類經濟主體和社會管理機構提供數據分析服務。大數據中心的數據提供具有海量性、便捷性和真實性。如果說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和國民經濟的基礎,那么大數據既是數字經濟的基礎,也是數字經濟的細胞。
工業互聯網是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平臺。工業互聯網直接將數字技術應用于制造業,帶來工業制造業技術升級,促進數字工廠、數字制造的加速發展。工業互聯網以信息網絡和大數據應用為基礎,聯接產業上下游,實現相關產業和跨行業協同。“互聯網+”將數字技術與工業各行業聯結起來,大大提高了工業制造業資源配置效率,便捷了生產和流通之間的銜接,為工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是具有部分人腦功能的智慧化的生產設備和工具。人工智能作為高端化的數字技術和裝備,應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直接作用于生產操作環節,在智能制造、智能服務上發揮了極大作用,也為智能交通、智能城市、智能社會等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服務。人工智能不僅成為我國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動能,而且成為助推我國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人工智能的重點是AI芯片和傳感器等基礎設施建設,智能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新增長點。
特高壓是指800千伏以上直流電和1000千伏以上交流電的新興電能產業。特高壓建設一方面將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電能需要,以及滿足信息高速公路和城市發展的需要,同時也為電力傳輸提供必要條件,為數字經濟尤其是物聯網提供穩定高效的電能。特高壓輸電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高效率的優勢,建設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能夠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利用。特高壓建設可帶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發展。特高壓產業建設有利于改變電力能源發展不平衡問題,合理布局和開發我國的能源資源。
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是賦予更多數字技術的現代交通。新基建加大投資城際高鐵和城市地鐵建設,也將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出行服務,為改善民生和城市交通提供機會,為運輸設備制造業帶來發展機遇。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配套設備。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將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居民運載工具改善,綠色交通、電力清潔利用,等等。為汽車制造業和電力工業和充電站設備制造業帶來發展機遇,為居民出行帶來更大便利。
總之,新基建既是疫后經濟振興的起點,也是數字技術升級和數字經濟發展的硬核。
(作者為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注釋】
①《數字經濟治理白皮書(2019)》,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年。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