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破圈”,是打破傳統“思政圈”僵化局面的必要選擇,也是構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通過打造“思政知識網紅”教師隊伍、加速內容表現形式創新以及運用新技術手段,突破與時代發展不協調的教育內容和表現形式,搞活“思政圈”,提升思政的教育實效性與影響力。思政“破圈”并非“嘩眾取寵”,要避免為了“破圈”而“破圈”,其目標指向是推動思政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破圈” 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破圈”的實質是通過新的內容、手段和形式將固有的認知邏輯或行為方式打破,推動自我提升,擴大接受群體,產生新的連接的過程。“破圈”效應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了理念和方法論的啟示。長期以來,高校思政教育形成了固有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模式,思政“破圈”就是突破傳統的內容和模式,推動思政教育主體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適應時代要求的同時開創更廣闊的前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的必要性
傳統“思政圈”的局限性呼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傳統“思政圈”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方面,存在過度強調教師和過度依賴課堂的問題。盡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倡“雙主體模式”,但在教學實踐層面的教育設計、教學方式選擇上以教師為主的理念根深蒂固。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教學形式套路化、授課方式流程化,忽略當今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缺乏針對性考量,導致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習興趣弱、參與度低、課程體驗差,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傳統“思政圈”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方面,存在脫離實踐的問題。思政內容的理論性和政治性使得其呈現為高度凝練和嚴謹的文字表述,但這并不能局限為只是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濃厚的觀點輸出,而變得過度理論化和抽象化。理論性強不意味著只能就理論而言理論,以至于偏離實踐,導致大學生無法掌握理論的本質,阻礙其將習得的思政理論向實踐自覺轉換。
構建“大思政”格局鼓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這非常形象地概括了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破圈”的必要性。想要提高教育效果,就要摒棄掉純課堂教學的“光吃鹽”模式,就要把思政教育的內容以受教育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溶進各種專業培養、網絡平臺和日常生活等“食物”中去,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構建“大思政”格局。為了更好地全方位育人,首先要從思政教育內部改革創新,突破既定模式,推動思政教育“破圈”;再從外部齊抓共管,擴大影響力,帶動全社會協同作用,共同畫大思政教育“同心圓”,構建起“大思政”的全新格局。為此,構建“大思政”格局必須改革過時的教育內容設置和敘述方式,突破傳統的思政平臺,必要的時候要構建起新的主客體關系,切實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破圈”的方法選擇
首先,要打造“思政知識網紅”教師隊伍,實現教育主體“破圈”。打造“思政知識網紅”教師隊伍,提高傳播“聲浪”,以“接地氣”的方式走下講臺,走近學生。“知識網紅”以高質量的內容產品為基礎,以獨特的人格魅力為載體,借助網絡平臺的傳播優勢,吸引著大量從線上到線下的粉絲,形成巨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打造“思政知識網紅”隊伍,改變學生對思政教師的刻板印象,鼓勵思政教師“低下身段”去傾聽、探索大學生的教育需求與接受標準,將專業、抽象的思政知識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網紅”并不意味著單純的娛樂性,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直播或者論壇的方式輸出思政價值,扮演理論知識與學生大眾之間的譯者角色。南航“網紅”教師徐川正是教師職業“破圈”的典型代表,他做的不是正確但空洞的說教,而是以與大學生平等的身份開展網絡公開課、在線答疑、網絡座談等,采取自黑、段子、講故事等方式將思政知識有效地傳達給更多的學生。
打造“思政知識網紅”教師隊伍,要做好線下工作,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授課能力,這是思政教師最硬核的實力。“知識網紅”可以從線上紅到線下,也可以從線下紅到線上。若要“破圈”,思政教師同樣要創造性地做好線下工作,除了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時刻關注時代發展帶給大學生的變化,并在授課中體現出來。在更大的線上傳播與反饋基礎上,不斷去調整講述方式,升級技能技巧。無論是何種類型的“網紅”,他們“紅”的共同點是表達內容和方式能夠吸引粉絲的興趣,激發粉絲的共情。“思政知識網紅”要憑借其專業能力與職業沉淀在授課中采取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方式,旁征博引,使專業知識通俗化、全民化,使得大學生在欽佩教師人格魅力的同時,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獲得自我提升。
其次,要推動內容表現形式創新,促使教育介質“破圈”。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較為成熟穩定、專業系統的內容體系,但如果內容表現得過于呆板嚴肅,并不利于大學生接受和消化。要在保證思政內容準確傳達的前提下,在新的傳播介質和形式基礎上,重塑思政內容形態,促使教育內容表現形式的“破圈”。
一是,將思政內容寓于熱點時事。互聯網的發展提高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個人對每天發生的時事熱點的關注與討論參與度。思政內容也要與時俱進,以熱點時事作為內容載體,吸引學生興趣,激發學生討論。教師可以將思政內容貫穿于熱點時事的課堂討論之中,也可以在網絡平臺中借勢分析事件中的思政原理,使思政內容于無聲中產生浸透效應。二是,可將主題段子、主題故事作為內容創新的新嘗試。段子、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且篇幅不長,帶有思政主題的段子和故事在吸引大學生閱讀的同時不容易產生冗長、乏味感。主題段子、主題故事還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大學生提供德育、哲學、黨史、法律等方面的內容。三是,運用短視頻這種新的表現形式。互聯網使人們生活更加碎片化,大學生花在某個長視頻或者文章上的時間越來越短,注意力分散。運用短視頻的方式呈現思政內容,一方面能夠讓大學生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另一方面能夠在短時間內集中大學生注意力,提高內容接收的有效性。
最后,要充分運用新技術手段,推進教育模式“破圈”。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性,教育模式要緊跟科技發展,運用新技術手段,推進教育模式“破圈”。
運用“互聯網+”、云存儲等技術,促進線上思政教育發展,推動經典課程上網絡、上云端。當互聯網技術演進到“互聯網+”的層面,意味著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和行為甚至價值觀的全方位改造,在教育層面的表現就是線上教育的出現與發展。開展線上思政,要注意虛擬課堂中教育主客體雙方的互動,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云存儲技術,賦予了思政課程無限復用與共享的能力,和網絡課堂一起突破了思政教育的時空限制。
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建立學習資源庫和學生思政檔案,動態追蹤學生學習狀況。區塊鏈技術實現了高度透明又高度安全的運營和維護,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學生的思政檔案,能夠使每一個學生獲得詳盡而又隱私的思政“標簽”,為思政工作提供可參考的數據證據。大數據技術可以用來建立海量的學習資源庫,并實現資源庫刪減和新增等智能化維護。
運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做好學生學習喜好和狀態預測,建立學習效果評價系統,實現學情分析智能化。深度學習是當前最受關注的一類人工智能技術,為復雜的社會科學問題提供了一種建模思路。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可以實現學生學習喜好的評估和預測,為思政的精準發力提供依據。在數據的基礎上,運用深度學習可以建立智能化的學情分析系統,量化學生學習效果,促進思政教育走向科學化與智能化。
(作者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管璇悅:《期待更多“破圈”效應》,《人民日報》,2019年11月8日。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