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基層治理中的最活躍要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做出提高基層治理水平重大部署,擘畫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藍圖,本質上就是要跨越“人圍城”的障礙,滿足“人進城”的需要,以高品質治理推動高質量發展,形成“人城境業”和諧統一的良性生態。
組織起來,引領人心所向。心動靠帶動,行動靠發動。開展城市基層治理,黨組織肩負著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群眾自覺行動的重任,必須以“組織起來”的強大優勢,把人民群眾廣泛凝聚起來、動員起來。用穩固的組織體系聚人心。要著力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群眾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一攬子推進黨建工作責任制考核辦法、黨支部標準化建設、社區(小區)包掛等工作,強化基層黨組織對基層治理的“硬核”支撐,實現以黨心聚人心。用嚴密的隊伍建設留人心。社區兩委班子配強了就是城市基層治理的“加強排”。要以村(社區)兩委換屆為契機,選拔治理能力強的干部、配出治理水平高的班子,補齊隊伍建設短板、根治專職不專心積弊,系統推進優秀人才晉升、基層干部輪訓、后備力量儲備,讓社區工作成為有盼頭、有奔頭的職業選擇。用扎實的群眾工作暖人心。群眾期盼的幸福生活在哪里,黨組織的工作重心就應該凝結在哪里。基層黨組織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應始終站在群眾立場上,積極對接年輕干部進社區,常態開展基層干部串家門,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樂于接受的形式、感受得到的溫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切實在服務群眾中接地氣、受檢驗、展才干。
優化供給,貼合人本需求。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這深刻反映了城市基層治理的供需邏輯——不僅要提升“物”的供給水平,更要重視“人”的價值和訴求,把服務做在關鍵處、讓民生落在民心里。要把握需求共性均衡供給。城市的基層治理資源豐富,但分布上卻冷熱不均,特別是在城鄉結合部、背街小巷、老舊小區等還存在治理上的盲點,極大影響了治理質效的整體提升。這就需要在優先滿足共性需求上出實招,推出城市服務“標準餐”“基本款”,推動公益性、基礎性公共產品無盲區投放,讓城市處處可享無差別的公共服務。要抓住個性需求精準供給。重視個性首先要直面個體差異,真正尊重群眾需求的復雜性。要精準開展社區、小區發展治理大問需,摸準“家家都有的那本難念的經”,通過無償+低償、標配+升級的市場邏輯,細分供給內容,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高品質的民生需求。要緊跟需求趨勢更新供給。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這一新變化要求城市基層治理必須把群眾對質量的需求擺在更突出的位置,著力以高質量供給引領高品質生活,讓小區新物業、社區新零售、城市新基建構筑起吸引人、留住人、激勵人、成就人的城市磁場。
疏通渠道,導流人的力量。城市發展之力惠及人民,也來自人民。堅持疏通群眾參與的渠道,把民間高手請出山、把熱心市民請上臺、把能工巧匠請到位,城市基層治理實踐才有創造力和生命力。全搜索+大舉薦,選出熱心人。熱心居民是城市基層治理的隱形財富,挖掘出來、使用起來就能產生“鯰魚效應”。要通過基層能人“全搜索”、身邊能人“我舉薦”,對熱心居民進行能力素質采樣、任職意向收集,積極使用有文化、有情懷、愛基層的“好苗子”,動態儲備熱心公益、善于學習的“好種子”,讓群眾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意識根深蒂固。給機會+搭平臺,扶持手藝人。手工匠人是城市基層最活躍的生產力。要制定基層治理機會清單,以社區首購、小區首用模式,向小商戶、手藝人、技術工購買基層服務項目,激發參與治理熱情。同時,盤活國有資產、集體資源、閑置場地等,搭建先用后租經營載體,推動手藝人領辦半公益“微店”,構建孵化扶持、自負盈虧、反哺社區的良性循環。建機制+優程序,引導議事人。群眾說話有分量、共建共治共享才有力量。要進一步優化群眾議事流程,積極組織開展“連心壩壩會”“樓道夜話”等議事活動,形成議題發起人提案、基層黨組織論證、項目實施方審核、居民審定的議事機制,并通過網格“采”、定點“收”、上門“訪”和線上“報”等方式收集與引導居民意見,切實用規范的程序維護群眾的話語權、落實合理的訴求點。
營造場景,提升人居體驗。場景是人與人互動的空間尺度,透射的是以文化人、鄰里情深、竹馬青梅的城市溫度。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質效,最根本就是要讓社區、小區場景訴說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讓更加豐富美好的城市生活體驗成就獨特的煙火氣和市井味。營造“有品質”的生活場景。生活場景的體驗感和舒適度反映城市基層治理的總體質感。要依托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建設,積極培育社區服務新業態新模式,著力打造涵蓋睦鄰友好、交通出行、托幼養老、管理服務、智慧健康等復合功能的社區舒適物設施體系,以更多元化的生活體驗,不斷暢通“陌生人”社會關系循環。營造“有活力”的生產場景。城市基層治理的歸宿在于發展與治理相融互促。要順應后工業時代生產組織方式由規模化集約生產向個體創造生產的轉變,主動適應后疫情時代網絡辦公、云端商務等趨勢,將科技創新必需的實驗精神和大膽想象凝練為場景元素,廣泛注入建筑樓宇、道路驛站、文體設施等空間場域,構建社區科創中心、眾創空間,實現產城一體、職住平衡。營造“數字化”的治理場景。數字技術是社會生活質量升級的重要基石。要以智慧社區建設為載體,打造集成自然資源、社會政務、規劃配套和人口結構、生活軌跡、消費需求等多種信息的社區基底數據庫,繪制模塊化、組合式的社區場景地圖,依托用數據對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場景配置機制,構建強大的智慧管控體系,以適應多元化城市基層治理的現實需要。(作者:何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