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發言嘉賓】
于立志 工業和信息化部安全生產司一級巡視員
岳清瑞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徐趙東 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導、長江學者
觀點一:發展安全應急產業,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
于立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和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舉措,把安全發展和應急管理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安全(應急)產業對于落實安全發展理念、提升全社會安全保障能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有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當災害來臨之時,各種生活必需品以及救援工具、防疫器材都是最寶貴的應急物資,社會組織和人們自發的各種搶險、救災、援助等行為都屬于應急處置的范疇,而安全(應急)產業正是為此提供支撐和保障的產業。
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機構)等組織,為人們無償提供的各類資源、服務、知識、信息、機會、保障或待遇的制度或措施,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環境、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及凝聚力。而安全(應急)產業就是為此提供支撐和保障的產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包括“防范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御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安全(應急)產業是以滿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等安全發展重大需求為基礎的產業,其發展程度決定了今后公共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體系的建設程度。
當前,安全(應急)產業已經作為全國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轉型升級的熱門方向之一,成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工信部分別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和應急管理部先后印發了《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和《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創建指南(試行)》。我們積極鼓勵各地為滿足國家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需求,以促進安全(應急)產業集聚發展為目的,建設集產品研發創新與生產、應急培訓與演練等功能為一體的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專業化、成套化、智能化的安全應急產品,完善區域安全(應急)產業鏈,提升地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和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已經為我們繪制了安全發展的宏偉藍圖,讓我們攜起手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大力推動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奮斗。
觀點二:城市安全發展可看深圳的探索與實踐
岳清瑞:城市安全不僅僅是我們國家面臨的重大挑戰,同時也是一個世界性難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和財富日益向大型城市和城市群集中,城市安全面臨自然災害、生產事故、耦合災害的嚴峻挑戰,各類災害對日益集聚的城市和城市群造成巨大破壞,導致的修復成本十分高昂。
如何實現建筑與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安全管理,保障城市安全?工程診治是關鍵。工程診治通俗來講就是做建筑與基礎設施的醫生,它貫穿于運維全階段并延伸到建造和消納兩大階段。為什么要進行工程診治?第一,工程診治是經濟社會發展標準和安全提升的需求;第二,工程診治是城鎮化后期適應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基本需要;第三,工程診治是老舊基礎設施持續運維的需求;第四,工程診治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基礎設施提升延壽的需求。
深圳這些年發展飛快,人口和財富高度密集,風險也高度聚集。在這種情況下,保證特大城市的安全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對此,深圳市進行了很多創新,成立了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匯聚了200多名各行業各領域研究人才,致力于城市安全管理基礎性、前瞻性、探索性研究,圍繞頂層設計、風險防控、監測預警、隱患治理等方面,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和示范產品,闖出了一條“以企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高效響應城市公共安全研究需求”的創新道路。
針對社會空間的善治安全,深圳市重點開展了“安全生產、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救災”“十四五”規劃等10余項戰略規劃,研究制定40余項相關政策;持續開展全市、全行業的公共安全風險評估,形成了1張風險地圖、2個標準、5個清單、8個細則,以及22個指引;同時,建設市級綜合性安全教育場館,提供一站式、綜合性的安全體驗學習,組建深圳市公共安全義工聯,打造安全急救社會力量。
在信息空間的智慧安全方面,主要從業務驅動、標準先行、流程再造和服務配套上開展行動。業務驅動上,深圳市建立應急管理的“一庫三中心N系統”,“一庫”就是統一開發一個大的安全數據庫,“三中心”就是建立監測預警中心、應急智慧中心和宣傳教育中心,“N個系統”就是根據不同行業的不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整合。標準先行上,在各項工作中重點開展標準提升、管理創新、技術協同。流程再造上,“數字化”優化“業務”、“信息化”拉動“標準”、“智能化”提升“效能”。同時配套開展全過程服務,確保各項工作切實有效。
針對物理空間的本質安全,進行了天空地一體化安全的監測工作,為城市公共安全提供解決方案,以檢測和監測為抓手,建立系統化的全過程風險管控體系和全員參與的安全文化,目標是向“智能建造、智慧運維、綠色消納”發展。
觀點三:建立多災種一體化城市災害應急管控平臺
徐趙東:一個城市絕大部分災害損失都是災害引發城市重大基礎設施破壞造成的。無論是經濟損失還是人員傷亡,都是由災害引起土木結構的破壞導致。
首先,當前先進的傳感和感知裝備大多數未能有效考慮土木基礎設施的特性,土木基礎設施特性很復雜,比如大跨空間結構、大跨橋梁。我國近二十年來致力于建立各類基礎設施的防災和災害環境的監測體系,我們要考慮監測這些基礎設施設備的傳感性能怎么協同優化,高效監測這些基礎設施。其次,災害溯源定位最新進展。借助基于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我們發展了各類識別和方法系統,但是土木設施特性復雜,帶來了多元異構、處理困難等問題。同時,還存在難以快速感知和識別出早期災害,或者輕微損傷的情況。再次,災害的狀態推演。已經使用的監測數據預判系統,如國內的危化品泄漏預判系統等,多數是針對單一災害推演,尚未考慮到多災害鏈發效應,缺乏成體系的基于大數據的城市災害預判和模擬系統。最后,跨部門協同的多災種一體化平臺。未來我們應重點開展具有眾多設備接入、大數據處理、跨部門系統管控的多災種一體化的城市災害應急管控平臺研究工作。考慮城市基礎設施的災變特征,研究傳感系統的協同優化配置技術,構建多尺度監測系統。結合多制式全業務應急融合通信技術,實現在極端環境下有效回傳災害現場感知數據。
對于災害溯源定位方面,構建受災區域超精細分辨率災害數據處理方法,發展多尺度異構定位、能量基定位、波動基定位等溯源定位技術,并借助大數據、云平臺實現災害源或災變損傷的精準可靠定位。在災害推演方面,需要基于災害鏈機理和城市基礎設施災變特性,構建不同災害場景數據與領域知識協同驅動的事故演化模型。
基于現有的研究和防災減災救災現狀,提出以下建議:在政策機制方面,進一步推進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改革,推進防災減災救災專業化人才培養,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的學科建設,不斷提升國家防災減災救災整體實力。在傳感監測方面,應研制低功耗應急裝備,發展應急融合通信技術、構建多尺度監測系統、提高多災種和災害鏈監測、發展多元異構災害數據處理方法和重大基礎設施災害的精確定位技術。在應急平臺方面,以信息化推進防災減災救災措施的現代化,加快大數據、云計算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應用。在法規標準方面,加快修訂重大基礎設施防災減災以及應急救災的技術標準,運用法治方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的法治化和規范化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彥良因故未能出席現場會議,由徐趙東教授代為發言)
責編/王馳 宋暢 王博 謝帥 韓拓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