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集中體現為人民性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樹人目標的高度一致性,新發展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方向和路徑作出理念和實踐層面的重要指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應當從經典理論的高度解讀和把握《建議》的精神內涵,從時代背景的角度梳理闡釋《建議》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意義,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解讀《建議》的歷史站位。
【關鍵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思想政治教育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關鍵時刻召開的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未來五年乃至2035年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明確要求。全會提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等一系列重要目標。作為承載立德樹人重要任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把握《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深刻內涵,系統闡釋好黨和國家的重要精神。
深刻把握《建議》中關于教育的論述對高校思政課的重大指導意義
《建議》全文分為三大板塊,其中在第二板塊的改善人民生活品質和提高社會建設水平部分,對教育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這項工作的綱領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師風師德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當深刻意識到,《建議》全文所體現出的關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措施,以及《建議》彰顯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性,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是確保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全方位融入思政課教學的邏輯起點。
《建議》體現了人民性與立德育人目標的一致性。為誰而發展?如何去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顯而易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項工作,都有著相同的邏輯起點——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中,23次提到“人民”,顯露出厚重的民生情懷;在規劃建議提出的12個方面的重大任務中,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所占的篇幅最大。“十四五”規劃建議對人民群眾意味著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我們就要不斷制定新的階段性目標,一步一個腳印沿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是“十四五”規劃建議制定的價值起點,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教育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接班人,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永恒主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教育事業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落腳點,就是培養科學素質與道德素質一同發展的合格社會公民,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自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以來,立德樹人就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環節。立德樹人就是以德育為先,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系統的課程,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進行熏陶,使得高校學生了解國家大政方針、理解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和方法論,加強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等“四史”的學習,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同《建議》中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不謀而合的,二者的落腳點都是培養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建議》中關于教育的這部分論述深刻地體現了黨重視人民,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在當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的開展必須牢牢抓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內核,樹立“大思政”格局思維,健全高校育人機制、關鍵環節,努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源源不斷輸送高質量人才。
《建議》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具有指導性作用。《建議》中對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論述為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路徑參考和理論支撐。第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如何把握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大勢中所體現的新成就、新需求、新變化,擔負起中國高等教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應有的使命,是必須鄭重思考和篤行實踐的重大課題。高校建設須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牢牢把握“人的現代化”這一核心思想,構建強大的教育體系與教育能力,為實現教育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第二,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應當推進“大思政”格局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專業課教學相融合,摒棄傳統的課堂灌輸式教育,利用新媒體等手段創新思政課課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握好校園文化建設這個載體,全方位提升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以學生的學習和成才為中心,結合學科建設,注重人才培養的多樣化、個性化。第三,發揮新技術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高等教育的發展是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著力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能夠不斷滿足新時代日益增長的人民群眾對個性化、優質、終身學習的需要,在線教育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大大提升教育的效果,進一步滿足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路徑
理論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在充分認識到《建議》的精神內涵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大指導意義后,高校思政課的建設和改革應當緊緊圍繞其內涵,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重要精神,向當代大學生宣傳好、闡釋好五中全會的重要精神和偉大時代意義。
從經典理論高度學習理解《建議》的精神內涵。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據高地的部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價值追求和實踐歸宿,是人的發展最高的理想境界,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中國共產黨秉持著以人民為本的發展理念走過了風雨兼程的百年。這正是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體現,彰顯著共產黨人的為人民服務的初心。高校思政課在引導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學習時,需要從經典理論的高度解讀《建議》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內核,帶領學生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本”發展理念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使得學生們加強對共產黨人的使命的理解和認同,深化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是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出的要求,高校思政課在教學過程中須牢牢抓住這一主要脈絡,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容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群體更好地理解《建議》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實質,從而達到思政課育人的目的。
從時代背景層面梳理《建議》的重要意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僅是培養人,更是培養一名擁護黨和國家、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中國公民。因此,講好國家的大政方針和政策,分析國家發展的形勢、前途和命運,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建議》是對中國“十四五”規劃的系統說明,是對新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性和綱領性文件。《建議》既對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邁出關鍵性步伐進行重要回顧和總結,又對“十四五”發展及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展開了高屋建瓴的謀劃,其高遠的站位、開闊的視野、觀大勢、謀全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建議》提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脫貧攻堅、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偉大成果,特別是面對突如其來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聯防聯控、齊心抗疫,向人民群眾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為世界疫情防控工作起了模范帶頭作用。放眼全球,國際力量對比的深刻變化,新一輪產業和技術革命的深入發展,都影響著中國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建議》的發布給中國人民打了一劑“強心針”,有利于黨和國家凝聚全國上下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投入到“十四五”規劃的建設實踐過程中,為黨和國家今后的發展明確了原則、指引了方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與時俱進,與時代和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結合在一起。思政課要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精神,就要用《建議》偉大的精神內核育人。
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解讀《建議》的歷史站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幫助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再到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用實際行動向全體中國人民證明了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如今,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得以實現,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中國社會還處于軍閥混戰的局面之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泱泱大國百廢待興;今天,中國已經躍居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大大提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高校學生通過學習黨的歷史、新中國的發展史,梳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以史為鑒,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和熱愛。把《建議》精神融入課程,就要求思政課教師講好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的站位,把全會內容和《建議》的精神內核融入黨的歷史的學習過程中,適當補充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正確把握這次全會的歷史方位,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歷史階段,找準實踐的方向和目標,勇擔時代大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分別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20年。
責編/趙博藝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