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鄉村振興戰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鄉村振興理論涵蓋村風文明、環境治理、經濟發展,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體系的固本之策。西部地區歷來是我國具有獨特歷史發展脈絡的民族聚居區,西部地區的鄉村發展既與全國鄉村振興發展存在“共性”,也具有自身發展的“個性”。研究好西部地區農村發展的“共性+個性”,對推進我國鄉村振興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村振興 西部地區 邊疆區域 農村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優化發展格局為切入點,以要素和設施建設為支撐,以制度機制為保障,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準發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①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對鄉村振興和生態保護的論述,既是對西藏等民族邊疆地區銜接鄉村振興工作的總要求,也是西部地區盡快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遵循。
西部地區是一個地域概念的稱謂,總體來講既包括重慶、陜西、四川、云南、貴州等省份,也涵蓋西藏、新疆、內蒙古等民族邊疆地區,發展特點與全國總體上既有共性之處也有個性之處,分析研究好西部農村區域的整體性發展問題,實踐意義重大。
現階段,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西部地區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黨委、政府的政策激勵下,高質量完成了“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同時,脫貧攻堅工作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從西部地區的主要城市來看,均受現代化、科技化以及電子化的沖擊,一般兼具城鎮、農村兩種社會形態特征。西部農村地區所受的現代化沖擊程度雖不及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但在現代化和城鎮化的發展浪潮中,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在于此,因為,西部地區的大城市代表著西部地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走向和未來方向。
從特殊性來看,西藏、新疆等民族邊疆地區快速呈現出一半迅速進入城鎮化、一半保留傳統農牧生活的方式,在西部農村地區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因此,研究好西部地區農村的發展方向和實踐模式,對我國西部地區階段性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意義重大,也能全面反映出我國西部地區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努力方向和可以取得的成效。
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現狀
脫貧攻堅方面。自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來,西部鄉村地區以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把改善基礎民生、團結帶領廣大群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社會長治久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精準識別措施,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并通過實施“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措施,貧困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達到了最低貧困收入標準。以脫貧攻堅工作最“難啃”的西藏自治區來分析,數據顯示,2016年,西藏5個貧困縣區率先脫貧摘帽,2017年,西藏25個縣區摘帽,2018年,再有25個縣區脫貧,2019年,西藏最后19個縣區摘帽。這意味著,2019年底西藏自治區74個縣區已經全部實現了脫貧摘帽。2020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2020年11月23日,貴州省宣布剩余的9個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我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產業振興方面。從西部地區最具典型代表性的西藏自治區來看,西藏是全國唯一集中連片“三區三州”貧困全覆蓋地區,底子薄、基礎差,在西部地區也是脫貧攻堅的重點。近年來,西藏廣大農牧區都依靠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堅持分紅兜底、以增加經營性收入為主,脫貧攻堅戰開展以來,積極協調各級資金投資扶貧領域,實施產業扶貧,直接帶動貧困人口脫貧。布局產業振興,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和貼合西藏特點的產業振興行業。農牧業延伸產業的發展,其中,乳制品加工、牦牛養殖業、天然飲用水等行業是產業脫貧的重點行業和解決貧困人口就業的新興行業,對西藏等民族邊疆地區的產業振興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從傳統西部地區發展來看,貴州是全國綜合脫貧難度最大的省份,但也具備旅游資源較豐富的優勢。為此,“貴州省通過將山地旅游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渠道,走出了一條優質旅游、高效旅游、綠色旅游、滿意旅游、智慧旅游為支撐的山地全域旅游發展新路,有效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精準脫貧成效顯著”②。湖北恩施州在湖北省是深度貧困地區,也是湖北唯一被納入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恩施州將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深入踐行綠色產業發展理念,打造全省特色產業增長極,走出了一條符合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③。
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美麗鄉村建設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行政村或自然組的規劃科學、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宜居宜業等方面的建設情況自然是判斷美麗鄉村的重要指標。西部廣大地區充分依托區域定位,拒絕走傳統城鎮發展的老路,因地制宜選好找準發展的科學路徑,深入研究中央經濟政策,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領,認真分析本身具備的發展優勢和自然稟賦,在做大做強產業振興的同時,圍繞城郊旅游和文化產業,分類推進,聚力推進,牢固樹立讓有能力發展產業的人發展產業、沒有發展能力的人在產業發展中學習技能、穩定就業。
西部地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經過改革開發40多年的跨越式發展,西部地區的各項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同時,新時代背景下,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速度,西部廣大地區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機和發展窗口,隨著黨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夯實和科學調整,下一步,對廣大西部地區的發展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完善,為西部地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政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西部大開發戰略不斷完善,相關理論政策不斷豐富完善,黨的十九大更是將鄉村振興放到了事關全局發展的關鍵一招來保障西部地區的“三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是黨和國家發展史上最為重要的階段,同時,這40多年也是西部地區歷史上經濟社會發展最好的時期,城鄉面貌日新月異,黨和國家的各項扶持政策得到了全面貫徹,社會局勢健康持續穩定,廣大干部群眾不斷更新觀念、與時俱進,精神狀態煥然一新,是從封閉逐步走向開放的關鍵機遇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心系西部地區、重視西部地區、支持西部地區,黨的十九大以來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西部地區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重大舉措,對進一步推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長治久安工作作了戰略部署。黨中央、國務院對西部地區工作的重視與支持,為全面推進西部地區“三農”工作、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提供了契機。
西部地區“三農”工作的發展,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硬件保障。在西部地區,以現代科學技術和工程措施為手段的大規模農業綜合開發,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成效顯著,已成為發展農業、全面振興農村經濟、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加群眾收入的重要路徑,農業現代化發展是農村深化改革,推進農村和農業經濟發展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有效措施。獨特的區位資源優勢,廣闊的面積,獨特的資源稟賦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空間資源。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為未來發展提供了巨大機遇,釋放了巨大的改革紅利。特別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具體明確了深化農村改革要聚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業經營制度、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社會治理制度等領域。不斷為西部地區農牧業產業發展帶來巨大機遇,不斷為農牧業農村現代化釋放新活力、注入新動能,成為增強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的驅動力。
國家將西部地區納入“一帶一路”總體布局,有利于更好地發揮西部地區連接祖國內地與世界市場的區位優勢和紐帶作用,有利于統籌推進西部地區協調發展和東西部聯動,有利于西部地區面向周邊國家開展更深層次和全方位的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十四五”時期正是西部地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搶抓重大歷史機遇的關鍵時期。同時,民族邊疆地區立足特殊的自然環境,為發展健康綠色有機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多樣性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具有鮮明特點的農業產品,下一步,這些區域優勢將轉化為更大的市場競爭優勢。
機遇與挑戰并存,現階段,西部地區的發展同樣面臨諸多挑戰,也只有清醒認識自身發展定位與在全國承擔的功能角色才能和順發展。
第一,生態環保治理存在不足。落實生態治理面臨垃圾清運、污水處理、公共廁所等基礎設施不足的問題。廣大農村地區群眾對傳統的柴薪能源的依賴程度較高,距離實現清潔能源的利用、使用還有較大差距。
第二,非法買賣土地和違建等行為依然存在。經摸底調查,西部地區建成區周邊自1990年出現非法買賣土地現象,2010年左右違法建設開始猖獗,對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第三,歷史遺留問題突出。村域發展不平衡,但征收土地的村組生活相對富裕,征地后的資金分配和安置用地分配都存在人為因素導致的分配不公問題,影響現階段的鄉村振興。
第四,旅游產業發展不充分。西部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發展條件,是“亞洲水塔”的主要水源地。現階段,西部地區旅游產業發展不充分,經濟效益低下,還需統籌旅游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和開發。例如,坐落于西部地區西藏自治區的那曲市雙湖縣普若崗日冰川,是除南極北極之外的世界第三大冰川,周邊旅游資源豐富,但生態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之間的關系還未科學完善落實。
第五,群眾發展主觀內生能動性不足。不少群眾文明法治意識淡薄,受獨特的歷史發展脈絡和宗教、民族習慣影響,部分群眾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現象。同時,礙于獨特的跨越式經濟發展模式,群眾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與經驗略顯不足,導致產業發展的人力資源缺失問題尤為突出。
總之,西部地區應緊盯鄉村振興的總體方針要求,抓住契機,全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把綠水青山所蘊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
(作者分別為中國海洋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經貿大學社會治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注釋】
①《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 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人民日報》,2020年8月30日。
②③陳祈安:《論西部地區的鄉村振興:生態優先、旅游先行與精準脫貧》,《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第79頁、第80頁。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