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我國新職業的基本特征與發展路徑

【摘要】近年來,一大批新職業獲得蓬勃發展,滿足了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但目前仍存在職業領域分布不均衡、職業保障體系不健全、職業培訓制度不完善等問題。對此,應完善大學、政府、社會、市場與勞動者“五位一體”融合發展的人才培育模式,進而以點帶面打造新型特色產業鏈,不斷優化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推動新職業健康持續發展,構建我國全方位、多樣化就業途徑的需要。

【關鍵詞】新職業  就業  人才  人力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大批新職業應運而生,并獲得蓬勃發展。促進新職業的健康發展,是對新經濟時代需求的現實回應,也是構建我國全方位、多樣化就業途徑的需要。

新職業的基本特征

新職業是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水平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新的社會群體性工作,是新興業態中的新就業形態。自2015年我國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來,我國人社部等部門先后發布了三批新職業,其中包括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在線學習服務師、健康照護師、呼吸治療師等,新職業種類繁多,涵蓋多個職業領域,使傳統的三百六十行逐漸增長到如今的一千五百多行。職業具有時代性,新職業的勞動力要素也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

一是科技革命引發職業變革,對勞動力素養的要求大幅提高。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蓬勃發展,智能科技領域成為我國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職業主要集中于智能科技、生活服務和健康醫療等領域,對從業者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縱深發展,市場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仍在不斷增加。

二是消費升級帶來職業分化,勞動力市場的細分趨勢愈發顯著。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服務有了更加個性化的需求,這促使傳統產業行業不斷發生變革甚至轉化為新職業。《2019年生活服務業新職業人群報告》中介紹了多個生活服務領域的新職業形態,包括寵物攝影師、旅拍策劃師、收納師等,這既反映了消費者消費需求的普遍升級,同時也體現出當前眾多從業者將自身的愛好和特長轉化為長遠職業發展的擇業態度。此外,近年來人們消費類型的多元化趨勢,也促使職業類型分化,并對新職業人群的職業技能和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社會發展的多元需求讓就業方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青年勞動力不足、養老負擔過重等問題正成為當前社會的現實難題。大量的老年人、殘障人員、急危重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專業化的健康護理和康護訓練服務,并由此衍生出一大批新職業,如旨在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活動能力、認知能力、精神狀態等照護需求的老年健康評估師等。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對于健康產業、醫療護理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將前所未有的增加,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呼吸治療師等新職業的需求將會呈井噴式增長。這些以往不曾存在的新職業是社會需求快速發展下的產物,同時也反映了新職業的靈活性和強大生命力。

新職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由于新職業產生時間較短,整體發展尚不成熟,在職業結構、職業培訓、職業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供需不平衡。新職業的類型不斷增加,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供給還難以滿足當前的發展需求。例如,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使康復醫療、健康服務等康養類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而經濟的發展與消費的升級又促使消費者對購買的服務有了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專業化的要求,傳統的家政人員、健康護理人員等難以滿足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據統計,當前我國養老護理員的市場需求約為600萬人,而實際從業人員不到40萬人,存在巨大的人才供給缺口,有待進一步加強新職業人群的教育和培訓。

其次,結構不合理。當前諸多新職業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國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的巨大需求,并豐富了我國職業的類型,推動了傳統職業的變革。但與當前我國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和服務要求相比較,新職業的類型還比較單一,體系結構和人才隊伍都有待完善。

再次,保障不完善。新職業在提供大批新就業崗位、吸納傳動勞動力就業創業的同時,一些勞動用工問題也逐漸產生。互聯網平臺就業模式下的勞動關系不明晰、難以被界定,在適用勞動標準、社會保險政策時無法對接。這不僅不利于新職業從業者自身勞動成果與職業權益的保障,同時也為人社部門的監管帶來極大挑戰,不利于新職業的類型擴充和人才隊伍建設。

最后,培育不充分。面對巨大的新職業人才缺口,作為新職業人才主要供給者的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暴露出急于求成的亂象。例如,一些院校忽略地方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自身發展的實際水平,扎堆開設一些熱門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專業,但卻無法在教師、教材、實訓基地等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更新,導致一些新開設的專業有名無實,學生的職業前景一片黯淡。一些社會培訓機構打著“網紅孵化”“直播帶貨”等旗號,騙取“零粉絲”“零基礎”的學員高昂的學費,但其自身的教學質量卻根本無法與宣傳效果相符。

推動新職業發展的具體路徑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明確定義了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和數據這五大要素。新職業的出現反映出市場對勞動力和技術的新需求,以要素改革為指導探索人力資本的開發,是促進新職業發展的重大契機。結合人力資源的開發趨勢和新職業的發展形態,需要充分發揮大學、政府、社會、市場、勞動者等多方主體的力量,采用五位一體的人才培育模式,搭建新職業人才發展的立體框架。

第一,大學應培養和引進一批新職業人才,充實新職業的人才隊伍。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截至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50%,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但社會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深刻變革正時刻影響著市場需求和人才的規格。當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供給質量與市場對于新職業人群的巨大需求存在結構性矛盾,人力要素未得到充分的配置和使用,造成摩擦性失業,影響教育投入激勵機制的運行與社會市場的穩定發展。大學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需要對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進行重新審視。首先,大學應樹立多元的人才培養目標,做好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引領人才素質的全面提升;其次,要加快大學育人體系改革,注重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鼓勵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掌握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方法;再次,各職業院校要緊跟社會需求,將國家戰略發展、地方產業發展實際以及自身建設的目標定位相結合,加大對新職業人才的開發與培養力度,有針對性地開展相關專業課程,同時提升專業實踐類課程比重,探索培育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型高級專門人才;最后,各級各類院校機構應摒棄“單打獨斗”式的人才培養觀,以各產業行業的發展趨勢與需求為依據,靈活地調整人才培養的結構和規模,在制定新職業人才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課程資源等方面,通過國際交流合作以及產學研合作等方式,加快推進模塊式課程、訂單式培養等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同時秉承“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鼓勵教師走出校園,深入產業開展研究,并培養和引進一批新職業人才,充實新職業的人才隊伍。

第二,政府應加大對新職業的政策支持與經濟扶持力度,加快建設適應新職業發展形態的社會保障與勞動力權益保護體系。新職業的發展對政府在傳統的管理手段、勞動法律體系、就業管理服務以及社會保障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政府應加大對新職業的政策支持與經濟扶持力度,建立雙向互動的人力資本投資保障制度,引導公共財政更多地向教育、醫療、智能科技、生活服務等領域的技能培訓傾斜,為新職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性供給。此外,政府還應加強與新職業發展相關的場地、資金、技術、數據、模式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形成新職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其次,隨著新職業類型不斷豐富,政府需要加強管理,加快新職業的準入規則建設,為開展新職業人群的職業教育和在職培訓提供明確的職業技能認定標準,以具體化、可操作的文件政策指導新職業的發展。最后,政府應加快建設適應新職業發展形態的社會保障與勞動力權益保護體系,遵循市場經濟和科技創新發展的規律,規范新職業人群的勞動成果認定和使用權流程,針對新職業靈活多樣的形態特征,尤其要強化對跨平臺、多雇主間的靈活就業勞動權益的保障,及時更新相關的政策法律,不斷補齊短板,切實解決新職業從業者的后顧之憂,調動其創造性和積極性。同時,政府還應保障新職業者在所處地區及領域的合法權益,鼓勵勞動力跨部門、跨地區性靈活流動,增強人力資本的良性互動。

第三,社會各界應營造自由寬松的新職業發展環境。新職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支持,就業環境的塑造至關重要。首先,社會各界要營造自由寬松的新職業發展環境,尤其要注重發揮媒體對于社會環境與社會輿論的重要引導作用,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和看待新職業的產生與發展,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根據自身的興趣、特長去學習和從事與新職業相關的工作;其次,要建立內容豐富、覆蓋面廣的社會教育培訓體系,不斷提升全社會人員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鼓勵人力資源培訓企業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活動,幫助勞動者不斷提升適應社會新發展需求和新就業形態的能力,為新職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持;最后,應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組織參與人力資本投資活動,開通專項社會資金項目,不斷豐富人力資本投資的主體,為新職業群體提供豐富的經濟來源和動力支持。

第四,加快市場化改革,健全做大勞動力就業市場。首先,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把握當前人工智能、5G技術等前沿科技的發展趨勢,打破傳統市場運作的時空局限,加強網絡化市場建設與智能化市場管理,以大數據作支撐不斷完善市場運行和交易機制,增強市場運作的靈活性以及人們對市場發展變化的了解和適應能力;其次,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擴大要素市場配置的內容和范圍,提升生產要素的利用率,推動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最后,在市場運作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人的發展,健全做大勞動力就業市場,建立人力要素自由流動的市場機制,為新職業人群提供寬松有保障的發展環境,鼓勵傳統從業人員向新職業者過渡和轉型。

第五,勞動者應熱情擁抱新職業,主動適應和推進產業行業的轉型升級。作為新時代的勞動者,應當調整自身的擇業觀,一方面要主動應對職業領域的新變化,增強應對職業危機與挑戰的意識和能力,在行業轉變與職業變革的過程中找準個人定位,熱情擁抱新職業,主動適應和推進產業行業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更要摒棄利用新職業實現“一夜暴富”“全網爆紅”等功利主義心態,新職業的“神話”雖有,但成功不可復制,廣大勞動者應充分認識到,唯有在專業水準、專業能力與專業技能等方面持之以恒地提升自我,才能在職業生涯中行穩致遠。

(作者分別為西南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重慶市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院長;西南大學教育學部(重慶市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項目“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別比較研究”(項目編號:SWU2009102)研究成果】

責編/李一丹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婷婷综合五月六月 | 1769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 国产免费不卡 | 大桥未久日韩欧美亚洲国产 | 日韩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人成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 特别毛片 | 奇米影视狠狠久久中文 | 国产一级爱c片免费播放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欧美 | 成人网址大全 | 黄视频在线播放 | 国内精品线在线观看 | 黄色的视频免费看 | 免费操人 | 国产精品成人h视频 | 中文字幕中出在线 | 免费欧美黄色片 |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软件 | 伊人久久久综在合线久久在播 | 4虎成人 |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 成人做爰全过程免费的叫床看视频 | 中国黄色网址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亚洲 欧美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91久久青青草原免费 | 大尺度做爰床戏呻吟免费观看91 | 欧美综合亚洲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在线亚洲欧洲福利视频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鸳鸯浴 | 国产大伊香蕉精品视频 |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精品9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妇女 | 国产网站在线播放 | 女人18一级特级毛片免费看 |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不卡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