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茶經》跨文化傳播的歷程、特點與啟示

【摘要】陸羽所著《茶經》從誕生至今一千多年時間里,屢次被翻刻、續寫、翻譯等。飲茶文化以及《茶經》在亞洲地區的傳播是平和的、春風化雨式的,傳播人群主要是來華使臣、留學生以及僧人等。而在歐美社會的傳播則伴隨著戰爭、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沖突,主要以傳教士、冒險家、商人為主體。《茶經》亞洲語言的翻譯與出版是茶文化深化和廣泛傳播的標志,而歐美語言的翻譯與出版則比中國茶文化的介紹要晚很多,直到20世紀才出現諸多歐美語言的譯本。透過直觀可見的一片茶葉展現中國人融于血脈之中的價值觀,展示可信、可敬、可親的中國形象,可以說是《茶經》跨文化傳播的成效與啟發。

【關鍵詞】茶文化 跨文化傳播 茶經 陸羽 【中圖分類號】G1 【文獻標識碼】A

如果說中國人的性格、志趣、習慣可以通過自然界的一種植物來體現,那么茶是最為恰切不過了。茶,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千百年來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無一不以飲茶為樂事。《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從誕生至今一千多年來,《茶經》版本眾多,傳播范圍廣泛,東西方以茶為媒,碰撞出文明火花。為聚焦研究,本文對《茶經》跨文化傳播的歷程梳理僅限于著者是陸羽的各種《茶經》的版本。

“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

《茶經》成書于唐代,分三卷十章:“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約七千字,研究了唐代及唐代以前茶的起源、生產、煎煮、飲用、功效等多方面內容,被譽為茶的百科全書。《茶經》的作者陸羽(公元733—804年),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幼年被竟陵寺的禪師智積收養,并從小為禪師煮茶。在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陸羽總結和研究了前人和當時有關茶的知識,系統全面地撰寫了這部茶文化經典之作。自此“天下益知飲茶矣”,“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茶經》一書在唐代的傳播主要有抄本和刻本兩種形式,刊本有叢書本、獨立刊本、附刊本等三種形式,在歷代均有刊刻。最早的叢書刊本是南宋咸淳九年(1273)左圭的《百川學海》本,后又有歷代的《百家名書》本、《古今圖書集成》本、《四庫全書》本等17種;獨立刊本有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柯雙華竟陵本等8種,附刊本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就是仿照《茶經》的體例格式,進行續寫。其中有清雍正十三年(1735)陸廷燦續寫的壽春堂刊刻的《續茶經》等2種。《茶經》從誕生到現在的一千多年間,一直在吸引著世人的目光,不僅上升到哲學、美學、農學等層面,成為中國人的文化象征符號,而且將中國人的茶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凡是飲茶的國家,都因《茶經》而明了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茶經》傳于世界各地,在一千多年間屢次翻刻,現存藏本達170多種,日韓俄美英等國都有許多藏本和譯本。”

茶文化以及《茶經》在亞洲周邊國家通過饋贈、賞賜以及禮品交換等形式傳播,平和傳播為主要特征

由于日本、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地緣關系,中國的飲茶文化與《茶經》差不多一起傳播到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東亞、東南亞國家,主要以使臣、留學生等賞賜、饋贈以及禮品交換等形式為主,春風化雨式的平和傳播為主要特征。其中《茶經》漢文本所起的作用要比日語、朝鮮語(韓語)、越南語譯介所起到的作用大得多。

飲茶文化與《茶經》傳入日本與佛教有關。寺廟里的僧侶們必修課是坐禪修行,而坐禪時會“行茶四五匝”,清心提神,消除長時間坐禪產生的疲勞和困頓。陸羽從小寄身佛寺長大,思想觀念深受佛教影響,將佛教思想融入《茶經》,而且在《茶經》里提到飲茶的佛教信徒就有武康小山寺釋法瑤、八公山沙門潭濟等多人。唐代赴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首先將中國的飲茶習俗帶回日本。目前最早記錄是公元 805 年,從唐代留學歸國的日本僧人最澄禪師帶回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旁,后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平安時代,日本高僧先后將中國茶種帶回日本播種,并傳授中國的茶禮和茶俗。到了鐮倉時代,日本興起品茶風,帶頭人是曾經留學中國的禪師榮西(公元1141—1215年)。榮西研究中國唐代陸羽的《茶經》,寫出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此后,日本飲茶習慣不斷發展,并逐漸從僧侶階層傳播到日本社會,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茶道”。

《茶經》漢文本、日語訓讀本以及日語譯本的出現,是飲茶文化從僧侶階層逐步擴大到日本普通大眾層面的傳播標志,三者共同將陸羽的《茶經》奉為開山之作,以陸羽《茶經》附刊本形式廣泛傳播。漢文版本出版時間最早的為宋版,萬歷十六年“(唐)陸羽撰;(明)鄭煾校”的版本館藏最多。《茶經》的日語訓讀本,最早的是1751年《茶經》(現收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由日本竹苞樓出版。在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平臺(WorldCat)中,符合現代翻譯意義的《茶經》日文譯本共有17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茶經:(附喝茶養生記)》(明徳出版社,1974);其次是東京學藝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高橋忠彥所著《茶經·喝茶養生記·茶錄·茶具圖贊》(淡交社,2013),該書將陸羽、榮西的著作放在前面,還加上了《茶錄》和《茶具圖贊》,內容更加完善。

茶文化以及《茶經》在朝鮮半島的傳播與日本相似,在7世紀由遣唐使傳入至朝鮮半島。茶在朝鮮半島的最早記錄,見于朝鮮高麗時代的《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有“入唐會使大廉持茶種來,王使植地里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此盛焉”。北宋宣和六年(1124),宋朝官吏徐兢出使高麗,歸國后所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書中記載了當時高麗的茶事:“土產茶,味苦澀不可入口,惟貴中國臘茶并龍鳳賜團。自錫賚之外,商賈亦通販。故邇來頗喜歡茶。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由此可見,朝鮮半島歷代飲茶習慣受到中國大陸的影響。草衣意恂(1786-1866)所著的《東茶頌》是韓國第一部茶書,主要內容與中華茶文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符合現代翻譯意義的《茶經》韓語譯本,最早1978年出版,該版本作者崔圭用(1903—2002)創建了在韓國影響很大的陸羽茶經研究會,許多茶人和教授都是他的弟子。韓國1980年出版了韓國現代詩人協會會長徐廷柱(1915—2000年)的《茶經:附陸羽(????)》譯本,以及在1982年出版了李圭正《茶經》譯本,兩位都是比較優秀的譯者。目前韓語譯本收藏量最大的是《茶道古典:茶神傳,東茶頌,茶經》(2004),由延世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將陸羽的《茶經》與韓國關于茶的經典著作一起集合成書,屬于陸羽《茶經》傳承的附刊本。

與日本、朝鮮半島一樣,越南也在歷史上曾經屬于中國歷史王朝治下的一部分,不僅長期使用漢字,漢文《茶經》也廣為人知,而且飲茶文化習慣也隨著與中原大陸的密切往來而廣泛傳播到越南各地,進而傳播到東南亞其他國家和地區。荷蘭人最早注意到17世紀之前飲茶和喝開水的習慣就在暹羅(今泰國)社會上層流行。

飲茶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與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地稍有不同。1640 年,俄國沙皇使者瓦西里·斯達爾科夫出使蒙古國,蒙古國可汗的兄弟親自煮茶招待他,歸國時可汗贈與沙皇200包茶葉(或說64 千克)。后經沙皇御醫鑒定,茶葉可治療頭痛和傷風,因此沙皇開始把茶葉當作治病的藥物來飲用,并在宮廷推廣開來。之后俄國使臣多次來訪中國,清朝康熙皇帝還贈送過 8盒茶葉給沙皇。167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了向俄羅斯供應茶葉的協議,中國的茶葉陸續銷往俄國,以肉奶為食的俄羅斯人立刻喜歡上了這種具有清香而又消脂去膩的飲品,從此俄羅斯人開始了漫長的飲茶史。

由上可知,飲茶文化以及《茶經》在亞洲周邊國家的傳播,主要通過中國大陸與亞洲周邊國家之間千百年來政治、經貿、文化往來的人群,如來華使臣、留學生以及來華學習僧人等。《茶經》原著漢文版先是在朝鮮半島、日本以及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傳播,然后開始出現當地語言的改寫版、翻譯版,是茶文化在亞洲傳播深入的一種標志。這種傳播方式是平和的,春風化雨式的,體現了茶文化的精髓。

茶文化以及《茶經》在歐美世界的傳播,以傳教士、冒險家和商人為主體,伴隨著戰爭、流血及走私等激烈沖突

與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的傳播不同,茶文化在歐美世界的傳播,主要通過17世紀大航海時代從事東西方貿易的商人、冒險家和傳教士。由于資本主義對于巨額商業利益的追逐,茶文化的傳播常常伴隨著戰爭、流血以及走私等激烈沖突。

歐美社會對于中國飲茶文化的記載出現的很早,歐洲文獻中最早有關茶葉詳細記載的書籍是1559年(明嘉靖三十八年)意大利威尼斯著名作家拉馬錫編著《中國茶》和《航海旅行記》兩部著作。1560年葡萄牙傳教士克魯茲帶著“竊取”中國瓷器、絲、茶等機密的目的來到中國,學習考察天朝大國,實則行間諜之事。他混入考察商隊,花了4年時間在中國的內地和貿易口岸調查,回國后寫作《中國茶飲錄》,該書成為歐洲第一本介紹中國飲茶文化的專著。

航海時代的東西方貿易中,荷蘭商人最早將中國茶文化傳播到歐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商船從爪哇來澳門販運茶葉,并于1610年轉運至歐洲,成為西方人來東方販運茶葉的開始。此后荷蘭人一直壟斷茶葉貿易,直到17世紀中葉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所取代。最初,茶葉在歐洲作為藥物出售,用于治療痛風、積食等,歐洲的學者、醫生、教士就飲茶是否有益這個問題爭論不休。1625—1657年,荷蘭掀起一場“飲茶大辯論”。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國國王查理二世,將來自東方的茶葉和飲茶的風氣帶到英國王室。1688年,威廉三世從荷蘭來到英國,他的妻子也將她在荷蘭居住時養成的飲茶習慣傳播到倫敦的上流社會。可以說,英國人飲茶的習慣由公主或女王率先引領,飲茶成了高貴女性的專屬。酒精使人昏昏沉沉,舉止粗魯。而作為酒的替代品,茶卻能提神醒腦,又不失文雅。

由于英國上層社會對于茶葉的巨大需求,英國東印度公司開辟了從中國直接輸入茶葉的路線。在1713—1720年,英國進口茶葉達到了214.6萬磅,年均30.6萬磅;18世紀20年代,增長到年均88萬磅;18世紀40年代增長到202萬磅,18世紀60年代增長到373萬磅。在巨額貿易利益驅使下,茶葉走私成風。1773年12月16日的“波士頓倒茶事件”,源于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北美殖民地茶葉走私利益鏈條發生沖突。據研究,1764—1799年,清朝輸出茶葉貿易的總值達到1.6億兩白銀,貿易順差為1.04億兩。清王朝茶葉貿易常年對英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人傾銷鴉片,以彌補賬面損失。近代以后,英國人在印度阿薩姆及斯里蘭卡種茶成功,從此成為茶葉生產及出口國。

飲茶文化先是在歐美社會王室以及社會上層流行,然后隨著茶葉的大量進口而進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作為飲茶文化的經典《茶經》,直到20世紀才出現的諸多歐美語言的譯本。陸羽《茶經》一書在歐美世界的翻譯和出版,作為中國茶文化在歐美社會廣泛傳播的中介,文本翻譯所起到的橋梁作用十分關鍵。

在英語世界中,陸羽《茶經》譯本收錄最多的兩個版本是《茶經(The classic of tea)》,小布朗出版社(Little, Brown)1974年版,394家圖書館收藏;《茶經:起源和儀式(the classic of tea :origins & rituals)》埃科出版社(Ecco Press)1974年版,有56家圖書館收藏,廣泛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色列、新西蘭、英國、日本、荷蘭等國家和地區。這兩個版本的英文譯者都是弗朗西斯·羅斯·卡彭特(Francis Ross Carpenter)。他1950年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專注于中國研究。美國商船學院人文專業教授Robert P. Gardella于1976年曾在《美國東方學會學報》發表評論肯定卡彭特在翻譯過程中對《茶經》內容和思想的原始呈現。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出版的《茶經》英譯本也開始受到歐美世界讀者的關注。《茶經:世界第一部關于茶文化的著作》(The Classic of Tea: The World's First Treatise on Tea Culture,出版日期2020年4月2日),由美國長河出版社出版。該出版社是我國在美國本土成立的第一家出版機構,以出版介紹亞洲文化,尤其是中華文化和當代中國的英文圖書為宗旨。陸羽《茶經》不僅是英譯本,筆者在世界圖書館平臺檢索發現,法語版本有1981年出版的《傳統的泡茶方式》,以及2004年出版的《茶經或者茶的經典》。法語版本茶經主要分布在法國、瑞士、加拿大和埃及等國家的圖書館收藏。按照學術界的研究推測,法語的《茶經》譯本應該更多、更早,而且主要是由來華傳教士進行翻譯,面向歐美讀者進行介紹的。截止2021年4月,筆者發現《茶經》的譯本,除英語、法語之外,還有意大利語、捷克語、匈牙利語、烏克蘭語、日語、韓國語、越南語等譯本。據相關新聞報道,《茶經》應該還有俄語、德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等譯本,累計譯本應該至少在13種以上。在全球最大的讀書社交平臺Goodreads,讀者自發上傳到該平臺上的《茶經》就有18個版本,留下了態度鮮明的評論,有讀者認為《茶經》是“關于中國科學和泡茶的有趣的中世紀早期文本”有讀者提及“對中國文化了解的冰山一角的了解就是茶”,也有讀者對《茶經》烏克蘭語版本評價道:“陸羽似乎是一位好奇的科學家,他的口袋里裝著一個有趣的茶趣,讀這本書變成了一個虛擬的茶會,從古老的文字里捕捉到作者有趣的靈魂”,通過諸多評論不難看出,有不少國外讀者以茶或者《茶經》作為切入點逐步了解中國文化和歷史。

茶文化以及《茶經》在世界的傳播和影響是中華文化在世界傳播的一個縮影。受到儒家天人合一文化觀念的影響,茶文化在亞洲周邊國家的傳播是春風化雨式的、平和的。與之不同的是,茶文化在歐美世界的興起與傳播則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對于巨額商業利益的追逐:東方一片茶葉走進歐美人的餐桌,歷經了戰爭、流血、走私、冒險等激烈沖突。這體現了東西方社會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而《茶經》從誕生至今,東西方很多研究者都在《茶經》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和了解的實際情況,又出現了大量關于茶的著作,中文的《續茶經》和英文的《茶事》(All about tea)等,都共同把《茶經》作為圭臬。在這一點上,東西方社會卻是共通的。這些著作從茶文化、農學、美學、哲學等各方面影響和提升了人們對于中國茶文化的感知、認知水平。茶承載了很多中國文化的元素,可以說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種代表,正如喝咖啡是歐美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一樣,茶的種植、生長、炮制以及飲用方式、飲用環境,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一種呈現,也是中華文化價值觀的一種象征。陸羽和他所著的《茶經》將中國茶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價值觀傳播到世界各地,從古至今,熱度不減。這一點倒是啟發中國對外傳播:善于從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實踐中去發掘、提煉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透過直觀可見的一片茶葉展現中國人融于血脈之中的價值觀,展示可信、可敬、可親的中國形象,這可以說是一千多年前出現的《茶經》跨文化傳播的成效與啟發。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北京外國語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周靜怡對此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杜斌譯:《茶經續茶經》,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②[唐]陸羽著、移然編:《茶經:全彩權威解讀版》,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年。

③[日]岡倉天心著、張喚民譯:《說茶:茶之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④雅娜·帕夫洛娃、徐偉珠:《在浙江聽茶經》,《文化交流》,2020年第1期。

⑤[日]淺田實著、顧珊珊譯:《東印度公司:巨額商業資本之興衰》。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1月版。

⑥周重林、太俊林著,《茶葉戰爭》,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2年8月版。

責編/常妍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达兔午夜国产精品 | 日韩免费在线 | 加勒比久草 | 风间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中文馆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 | 海外毛片 | 久久澳门 | 国模一区二区三区私啪啪 | 爱爱欧美视频 | 美女黄色一级毛片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字幕无线乱码 | 日本美女黄色一级片 |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 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二月 | 欧洲免费无线码二区5 | 国产在线一卡 | 一级黄色免费大片 | 国产激情自拍 |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 精品国产调教最大网站女王 | 黄+在线播放| 欧美xxxxx九色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精品国产欧美综合一区 | 嫩草影院在线入口 | 污视频网站免费 | 肉色网站| 久草视频网址 | 精品五夜婷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 国产性色视频在线高清 | 中国美女bbbbbxxxxx | 欧美一级黄色录像 |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 | 免费性 | 国产chinese视频在线观看 | 免费黄色a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99 | 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