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深圳和上海外向型經濟模式比較及借鑒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和上海兩座城市都取得了矚目成就。深圳和上海兩種代表性發展模式都是從工業型經濟開始起步,然后逐步向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過渡;并且,在創新型經濟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也有很多共性。深圳和上海兩種代表性發展模式也存在諸多不同,如開放初期起點和經濟類型的不同,起飛階段創新型經濟產業內容和承載使命的不同、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實物資產貢獻度的識別方式和利益分配的不同等。深圳和上海外向型經濟模式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的成功經驗和啟發。

【關鍵詞】改革開放 工業型經濟 創新型經濟 外向型經濟【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改革開放以來,深圳和上海兩座城市都取得了矚目成就。這兩種模式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區別?其他城市可以借鑒的經驗有哪些?

深圳和上海開放初期的工業型經濟模式比較

深圳和上海兩座城市發展模式的異同點可以從多個側面來進行解讀,本文側重于從經濟類型方面進行展開。概括而言,深圳和上海兩種代表性發展模式在工業型經濟、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等四種經濟類型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異。

首先,在共性方面,兩種模式都是從工業型經濟開始起步,然后逐步向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過渡。其次,在差異方面,兩種模式在起點和經濟類型上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

具體說來,就起點而言,在20世紀80年代即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僅僅是一個小漁村,根本就沒有像樣的工業,更談不上工業型經濟。相反,上海卻具有相當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國有企業為支柱的自我循環的工業體系比較發達,尤其是重資產的工業型經濟,很早就占據了國民經濟的很高比例。與此同時,上海還承擔了關系民生福祉的消費品工業保障性供給的使命。

就經濟模式而言,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外資尚未深度進入中國大陸之前,上海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工業型經濟基本上都以內資循環為主,其經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重資產的工業型經濟。與之相比,20世紀80年代初期,深圳市作為最早的開發開放試點城市,與全國的改革開放基本同步,但其國有經濟成分比例很低,幾乎可以忽略。

當時中國經濟的一個最為根本的現實情況就是,國內消費需求巨大,而消費品工業的供給卻不足,存在巨大的供求缺口。同時,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四外”(外資、外貿、外債、外援)經濟模式尚未起步,外匯儲備嚴重不足。

由于具備毗鄰香港(國際性開放大都市)的地域優勢,處于改革開放“前哨”的深圳,自然成為利用外資、探索外向型經濟模式的主戰場。在此特定階段,外資享有超國民待遇,享有“三來一補,兩免三減半”的優惠,因而紛紛在深圳市周邊投資建廠,大量招募內地務工人員。就在同一時期,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全面推行土地包干到戶。國家對農村土地政策的松綁,釋放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加之國家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因而成就了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廣東省境內毗鄰深圳市的佛山、東莞等城市的外向型經濟模式,創造了這些城市在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白色家電等領域的“制造業之都”的奇跡。

可以說,從20世紀80年代起,深圳市(包括其周邊的很多中小城鎮)經濟模式的基本類型是以發展為外資代工的制造業為主的工業型經濟,其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外資牽引”為主,輔之部分“老板進城”。具體而言,外資是珠三角發展制造業的絕對主角,外資牽引造就了中國華南市場的工業型經濟模式。本土一些先知先覺的老板開始嘗試以代工方式為外資進行制造業配套,但其第一桶金的最根本來源大多是深圳市及其周邊居民早期拆遷安置的補償款。在“三來一補,兩免三減半”的吸引下,一些獲得土地拆遷補償的利得者紛紛開始效仿,將資金轉移至海外注冊公司,然后采取轉口投資方式進入內地投資建廠。這些做法又進一步加速了深圳市及周邊一些中小城市和鄉鎮以“外商投資”為主體的制造業的興起,加速了中國南方市場的工業化進程。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外資是此階段中國大陸南方工業型經濟的主要引擎,但這些資金除了部分港資和新加坡資本外,大多是中國臺灣地區的資本。這些資本借道新加坡、中國香港進入中國大陸南方市場,最先落戶的目標地區是福建沿海和廣東珠三角。雖然在此期間日本以豐田為代表的汽車制造業也進入了中國大陸,但早期的日本汽車制造業大多以整條流水線搬遷方式轉移,包括制造零部件生產和相關服務等都是以自我配套為主,我國制造業企業很少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外資汽車行業的整車制造業務。因此,當初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并沒有得到真正實現。

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差不多已有十年。在此十年之間,外資逐漸由華南地區北上,漸次進入了長三角的江浙地區,中國制造業消費品的短缺逐漸得到了根本性緩解。此時,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模式迫切需要由進口替代全面轉向為出口導向。從這個意義上說,20世紀90年代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正是在外資選擇北上和中國出口導向模式亟待升級的雙重合力下應運而生的。

深圳和上海起飛階段的創新型經濟模式比較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比深圳改革開放要遲到十年的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如上文所述,20世紀80年代初,外資進入中國大陸主要以中國香港為跳板,依托其進行轉口貿易和投資。由于外資的主要來源是亞洲“四小龍”,所以就近落地的自然是以廣東為主的珠三角地區。20世紀80年代,大陸吸引外資的主要使命是探索利用外資的模式,并解決國內工業消費品的供給不足問題。其次,伴隨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的外資大規模地進入中國大陸,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才全面到來。從此,深圳和上海開始步入了起飛階段,并由此開啟了兩個城市的創新型經濟模式。

20世紀80年代之后,深圳市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條利用外資發展本土制造業的道路,同時,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成就也可圈可點。一方面,長三角南翼的浙江省憑借其獨特的溫州模式和義烏小商品經營模式,不僅成功地探索出了以家庭企業和家庭作坊為生產單元的本土制造業集群模式,而且憑借其小商品在國際營銷方面的“精、專、特”賺取了大量外匯;另一方面,長三角北翼的江蘇省蘇南板塊,創造性地利用上海“星期日工程師”的技術優勢,成功地探索出了以鄉鎮企業改制為主體的本土制造業發展的另一種模式——“隊生產”模式。

此時,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得益于長三角南北兩翼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對技術升級的進一步需求。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浦東通過引進外資發展總部經濟,成功地實現了制造業研發和生產功能在總部經濟和工廠經濟上的空間分離。從產業分工角度來講,一方面,上海浦東通過在金融、研發、航運等方面的總部經濟地位,為其外圍的制造業工廠經濟供給生產性服務業;另一方面,上海浦東的總部經濟發展,又得益于其周邊巨量的工廠經濟在制造技術方面的強勁需求。

此時,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也在更開闊的空間上為周邊地區帶來了經濟和產業的溢出和輻射效應。特別是隨著江蘇境內的跨江大橋通車,上海周邊如蘇北沿海地區可以通過其進行資源與產業轉移,進而成為上海經濟中心的發展腹地和跳板。同時,蘇北沿海城市發展起來以后,將進一步輻射蘇北內陸城市,有助于其被納入沿海城市的經濟發展腹地,蘇北板塊內部的經濟聯系和互動效應勢必加強。此時,上海作為總部經濟基地,憑借其在區域一體化中的領導地位,可以強化和提升周邊的蘇南板塊在長三角原有的優勢產業(包括電子信息、移動通信、信息網絡和計算機等)地位;而蘇南和蘇北可以利用上海的溢出和輻射效應,結合各自的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基礎作出相應調整,強化自身優勢并進行差異化定位。

基于同樣的道理,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和發展,深圳市及其周邊城市制造業的體量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此時,深圳的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迫切需要在功能上實現專業化分工和空間分離。至此,深圳市和上海市一樣,開始全面步入了創新型經濟時代,甚至是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時代。

在創新型經濟語境下,深圳和上海兩種模式的共同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方面,兩地都有證券交易所,且證券交易所都具有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為兩個城市及周邊地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兩地在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等方面都承擔了所在區域和市場總部經濟方面的服務和輻射功能。

深圳和上海兩座城市在創新型經濟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產業內容和承載使命兩大方面。首先,兩地創新型經濟所依托的創新在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方面的起步是不一樣的。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幾乎沒有什么傳統工業基礎,改革開放之后發展的工業也大多是輕資產工業,因而,深圳市創新型經濟服務的對象大多是一些小而輕的制造業,包括互聯網、電子信息、虛擬智能穿戴等輕資產行業。相反,上海創新型經濟服務的對象更多是一些大而重的制造業企業,包括鋼鐵石化、海工裝備、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和軌道交通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資產行業。

其次,兩種模式雖然同樣以先進制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在技術創新方面都比較容易實現市場化的資源配置,但在制度創新方面的差異十分明顯。深圳模式由于大多以民營經濟和輕資產經營模式為主,因而在制度創新方面實現起來比較容易。相反,上海模式由于國有經濟和重資產成分比例較高,因而在制度創新方面需要兼顧的因素非常多,改革的阻力和困難也要大得多。由此可見,深圳市創新型經濟的市場化因素比較明顯,市場化的效率因素亦比較明顯;上海市創新型經濟更多地帶有調和性質,更加強調多種創新方式并重。換言之,上海浦東發展模式要更多地考慮到民生性問題,更多地兼顧公平性原則。

基于同樣的邏輯,兩種模式在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方面的差異也非常明顯。以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知識型經濟,無論是輕資產經營還是重資產經營,雖然在以智力資源為主的知識、高素質復合型人力資源服務方面具有共性,但在實物資產貢獻度的識別方式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總體來講,深圳模式按照市場化的效率原則來實現相對容易操作,但上海模式更多的則要兼顧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等更加復雜的因素。比如,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一體化均上升為國家戰略之際,三個區域板塊在國家戰略中承擔了不同的職能。京津冀可能更多的是承擔彰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窗口功能和示范功能。粵港澳大灣區憑借長期以來處于領先地位的對外開放優勢,可能更多的是承擔國家對外經濟和技術開放的政策窗口和政策導向功能。長三角作為中國制造業技術高地和技術前沿陣地,可能更多的是承擔技術窗口和技術服務功能。三者互聯互動,相得益彰,形成了當前中國最有魅力的集政治體系、開放體系和技術體系于一體的體系結構。從這個意義上講,國家戰略中的經濟職能賦予了上海更加重大的歷史使命。在行政中心和經濟中心可分離的大背景下,未來,上海在區域一體化中的協調聯動功能和示范引領地位還會進一步提升。

兩種發展模式的經驗總結以及意義借鑒

無論是深圳模式還是上海模式,都以發展工業型經濟為起點,后來都步入了創新型經濟、知識型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并且在創新型經濟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等方面有很多共性。

首先,兩種發展模式都在積極尋求技術進步,通過不斷改變增長方式實現城市和產業轉型;都經歷了從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驅動增長,到以知識和人才為依托、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量的驅動增長轉變;都是資源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成功典范。其次,兩種發展模式都通過大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創新型產業成為承載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戰略性創新產業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傳統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和躍升。再次,兩種發展模式都注重探索企業結構的轉型,科技型企業成為當地主要的企業形式;都在積極探索企業、政府、研發機構、中介組織等共同參與的區域系統性協同工程和模式,積極尋求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實現當地創新型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最后,兩種發展模式都遵循了“加工代工→技術模仿→自主創新”的技術演化路線;都重視并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許多領域都成功地探索出了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深圳和上海兩種外向型經濟模式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很多成功經驗和啟發。這里以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創新轉型的要素和載體兩個方面為例進行說明。首先,任何一個城市和區域的發展,都需要遵循先做好企業再做好園區的路徑。長期以來,深圳和上海兩種模式都重視學習美國“硅谷”高技術產業園區、美國波士頓128號公路技術園區、韓國大德,以及中國中關村高技術產業園區先行的成功經驗,成功培育出了上海張江高科、上海漕河涇、上海創智天地園區、深圳天安數碼城等一流智慧商務園區。

其次,要有重視打造完備的產業鏈和構造一體化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產業思維。歷史上,深圳和上海兩種模式都遵循了產業發展的認知規律,即“完善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體系和支撐體系—良好的成果轉化體系—大規模生產制造的組織能力—良好的技術擴散網絡和科研帶動能力”的創新路徑。

最后,要重視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開放創新、人才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互動與協同,努力實現創新型產業高速化、傳統產業高端化、要素投入高級化、制造業與服務業互動化。第一,要以制度創新為切入點,吸引創新型人才和資本進入,實現創新型產業的高速化發展。第二,利用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完成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引導其向高端化發展。第三,加快人才培養和引進,完善相關機制,提高要素投入質量,實現區域經濟向創新驅動的戰略轉變。第四,以制造業為基礎,加快生產者服務業的發展,提升制造業創新能力與運行質量,實現互動發展。

當然,每一個城市的發展和戰略謀劃都需要充分考慮到其所依賴的特定的歷史條件。要結合特定區域的自然資源狀況及其基本特點,結合本城市和區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發展水平制定規劃。要結合區域已有產業結構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城市發展的技術導向、結構導向、資源導向模式。要著力引導城市和區域的產業結構向高技術化方向轉變,要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優化自然資源開發和加工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要遵循產業發展的技術特性,針對制造技術在工藝嵌入式創新、工藝驅動式創新、純產品創新、純工藝創新等模式和類型的特點進行靈活權衡與取舍。

(作者為國家重點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首席專家,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南京大學經濟學院產業經濟學系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創新鏈治理的機制、路徑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ZD12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中國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及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7207306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暢通“雙循環”——中國外向型城市的內生性發展》,新華網,2020年8月13日。

②《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重塑我國經濟優勢》,《中國青年報》,2020年10月12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經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有码视频在线 |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美女在线观看 |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 亚洲在线免费视频 | www.亚洲色图 | 欧美精品成人一区二区视频一 | 欧美视频国产 | 欧美女同视频激情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成aⅴ人片日本伦 | 色视网站 | 99久久免费精品 | 免费看a| 欧美亚洲制服 | 99在线视频精品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1 | 青青草在线免费观看 |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 国产性色视频在线高清 | 久草福利在线 | 毛片站| 草草在线免费视频 |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 国语性猛交xxxx乱大交 | 丝袜捆绑调教视频免费区 |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888午夜不卡理论久久 |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电影精品久久久久 | 精品毛片免费看 | 国产黄在线观看免费观看软件视频 | 久久久久中文 | 日韩精品午夜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美在线 | 免费看片亚洲 | 香港经典a毛片免费观看爽爽影院 | 你懂的国产 |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