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百年來,中國考古學與時代共進步,與國家共發展。致敬百年中國考古,新時代的考古工作者要賡續前賢,立足我國實際,從古代中國的社會背景出發,深刻理解農業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以田野考古為基礎,重視農業考古的意義,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提高考古知識普及能力,努力開創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局面。
【關鍵詞】中華文明 農業考古 考古學 中國特色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從1921年安特生發掘河南澠池仰韶村遺址,成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標志性事件開始,至今已有100年。對于考古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這是自中國考古學誕生以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第一次從政治高度對考古工作進行關懷和指引。認真領會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需要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致敬中國考古。
農業考古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依據,揭示中華文明特色和發展脈絡
中國是有上萬年農耕歷史的農業古國,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延續至今的文明,而歷史上中華文明的主干就是農業文明。早在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我國農業走過了原始農業、傳統農業階段,傳統農業是一種經驗型農業,它在實踐中總結出的深耕細作、地力常新等一系列農耕理論,應為當代農業借鑒、繼承和發揚。因此,重視運用考古手段探討歷史上的農業問題必然也是凸顯中國特色考古學的要義所在。早在20世紀20年代,著名農業科學家丁穎在廣州中山大學附近水塘中發現野生稻(當地稱野禾),并隨后發表《中國稻作之起源》等一系列論文,構筑起中國水稻本土起源說,推翻了中國稻作來源于印度或把中國栽培了數千年的粳稻當作日本型稻的傳統觀點,讓世人看到農業考古的重要性。
文明起源問題一直是古史和考古學界的熱門課題之一,由于對文明理解上的不同,人們在文明形成的標志或標準問題上有許多各具代表性的觀點。從考古發現出發,立足于古代中國的實際,“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了合乎中國文明特質的標準,即社會分工、階級分化、城邑和國家的出現。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農業是古代文明發展的基礎和動力,中華文明探源和研究不能不關注早期農業問題的研究。立足于古代農業社會的實際,就會使我們的考古發現成為具有豐富內涵的材料,通過農業考古成果的總結揭示中華文明特色和發展脈絡,這就涉及到對農作物、農業工具、農田等的研究。
第一,古代農作物遺存的出土,為探討文明起源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在以農業為主體經濟的社會中,文明起源同農業發展有著緊密聯系,農業是文明發生的基礎,是農耕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世界文明起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農業發生越早的地區,其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時間也就越早。在世界文明起源研究的三個重要地區中,我國農業發生于距今1萬年左右,目前學界較為一致的意見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應該在距今5000年前后去探索。相較于西亞兩河流域和中美洲,前者的農業起源于距今1萬年前,出土的谷物遺存要比中國境內早,其文明產生于距今5500年。后者農業發生于距今7200年—5400年,其文明產生于2300年—1900年前。作物品種的變化反映了文化的交流和演變。中國是亞洲稻的起源地,繩紋時代(日本石器時代后期)東傳至日本。距今4000年左右,西亞地區小麥傳入中國,小麥的本土化和擴大種植,改變了黃河流域的飲食習俗。明代中期美洲作物傳入,改變了我國的作物結構。
第二,農業生產工具是衡量農業生產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國農具體系獨具特色,到漢代已經形成耕、耙、耱的農耕體系。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生產工具就是最重要的勞動資料,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基本要素。歷史上中國在農具體系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特色,至遲到漢代已經形成耕、耙、耱的農耕體系。考古發現的農具體系不斷完善,足以闡釋農業生產環節不斷細化所代表的農耕技術和理論,可以說明社會的發展階段及揭示農業文明的發展過程——史前時期有火耕、鋤耕(或耜耕)和犁耕農業三個時期;歷史時期是犁耕農業,但從動力學上說是從人耕到牛耕。
在新石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皆基于農業這個主體經濟部門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農業的發展程度就是社會發展的標志,如我們用火耕、耜耕、犁耕三個階段說明新石器時代的發展,就是如此。新石器時代農業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個技術發展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工具的變革,火耕、耜耕、犁耕三階段的劃分就是著眼于技術及其對應的主要生產工具,這種劃分切實抓住了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在農業生產工具發展過程中,犁是最強有力的發明。犁具有在連續行進中不間斷翻土的特點,它改變了以前在小塊田地上間斷式和點狀式的農耕方式,可以較快地耕作較大面積的田地,大幅度提高勞動效率,也引起了勞動協作方式和組織能力的變化,是原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轉折點。據考古發現證明,我國真正的石犁成熟于龍山時代(距今4600年—4000年前),最典型的是良渚文化的石犁,由三角形犁頭和雙翼狀犁體組成,總體呈“V”形。這種石犁是東周時期常見的“V”形鐵犁的源頭。在石犁出現以前,與耒耜器具相適應,農田的地塊都較小,也不規整,如蘇州草鞋山遺址發現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的水田多在3平方米左右。在良渚文化時期,石犁較多地應用于大塊農田耕種,如浙江余杭良渚文化晚期的水田單塊面積達到了2000平方米。隨著石犁的推廣,勞動協作和組織能力不斷加強,引起社會管理的強化和社會結構的變化。石犁的使用給原始農業畫上了圓滿的句號,而恰在良渚文化時期,形成了文明社會。可以看出,石犁是文明的促進器,是文明形成的參考標準。雖然良渚古城已經足以實證5000年中華文明,但良渚石犁的研究無疑也是對文明探源的貢獻,是體現中國特色考古學研究的具體事例。
第三,農田考古最切合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國情,凸顯中國考古學特色。中國古代是以農為本的社會,農田無處不在,它是最廣闊、最常見的事物。在考古實踐中,農田常常就在身邊,今天的考古發掘大多是在古代農田環境中進行的,但是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墓葬、遺址和各類遺跡現象,很少聽到有關農田考古的報道,這與古代農業社會的特點很不相稱。究其緣由,不是農田無法發現,而是理念需要更新。
一是應該認識到農田的重要性。俗話說“無田不農”,農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基礎。農業生產是從整治田地開始,農具作用于農田,作物又是農田上的收獲物,農田的形態與作物和生產技術密切相關。中國古代維系民生的兩大要素是田與宅,而農田與農業的關系最為直接和緊密。因此,古代農田問題應該是農業歷史與農業考古研究中最不容忽視的。針對農田的考古是最切合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國情的,必然是農業考古新的生長點,中國的農田考古也必然能夠體現出中國考古學研究的特色。
二是農田遺址的發現為農業考古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1992年我國首次在江蘇草鞋山遺址發現馬家浜文化時期的古稻田,至2020年我國已發現史前時期的古稻田200多塊。歷史時期的田壟和田塊遺跡在湖北荊州望山橋、河南內黃三楊莊、延津沙門城、重慶云陽李家壩等地都有發現,為我國農田考古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研究古代農業和古代社會打開了局面。
三是農田考古有廣闊前景。作為一種遺跡形式,農田是最多見、最廣泛的。但有的古代農田被當作一般遺跡處理了,有的甚至被忽略,未作為古代遺跡現象來對待。認識到農田考古的重要性,心中有田,在今后的田野考古中就會把尋找農田變成自覺的行動,不遺失任何有用的歷史信息。隨著考古工作不斷深入,可供發掘的考古資源會越來越少。但是,現存古代農田遍地都是,仍是我們大顯身手的廣闊天地。
四是農田考古更能凸顯中國特色的考古學研究。史前時期的農田以面積較小的不規則形田塊為特點,歷史時期則以多有田壟、田埂為標志。田塊的形狀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蘊含著更為先進、更為具體的農耕技術和理念。農田是構成人類生產活動的時空結構中的有機組成,人與農田、聚落和其他人類活動遺存的關系是特定時期、特定區域社會歷史發展的一部分。我們從中國古代農業的實際出發,通過農田考古揭示古代農業形態,梳理古代農業發展的脈絡,進而深入到古代社會的研究中,在農田考古中體現出中國特色的考古研究。中國考古學已經走過了100年的發展歷程,考古學理論體系的構建不斷完善,今天我們運用和借鑒聚落考古、景觀考古和科技考古的理念和方法,以歷史文獻為基礎,走多學科合作之路,以農田考古為發力點,預計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構建起以農田為主線的農業歷史框架,以中國古代農田整治的燦爛成就凸顯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貢獻。
考古不只是發掘研究,更重要的是傳承和保護
考古學對文化遺產進行發掘、開發和呈現,文化遺產學注重考古成果的保護、利用和傳承。二者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果只重視發掘和研究而忽視保護和利用,考古成果就只能為少數人所熟知,不能體現考古成果的重要社會意義。
農業考古必定會在農業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和利用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如通過對農田考古的發掘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到我國傳統農業中最為普遍的兩種農田形式——畦田和畎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歷史上人們根據不同生產力和環境條件不斷對其進行改造,但灌和排的要旨和意蘊一直未變。
我國創造的畦田形式是黃河流域灌溉農業的景觀,它最早發源于南方地區的稻作農區,并隨著水稻的東傳進入日本等地(現在日本發現的彌生時代的水田都是畦田形式)。畎畝以溝、壟相間為特征,最早出現在我國黃河流域,而在今天又成為南方稻區常見的旱作和園圃田地形式。這是對歷史時期畦田和畎畝的改良和繼承,足見其合理性。農田考古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它們同歷史上農田形式的血脈聯系,也更加深入地領會今日傳統農田形式的歷史文化價值。農田不僅是物質和技術的,更是人文和社會的,是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因此,農田遺產就不只是景色動人的山野梯田景觀,還有隨處可見的畦田和畎畝。保護和利用農田文化遺產也不是狹隘地保護和傳承農田形式,還包括保護傳承傳統的農田整治技術和人與農田環境的和諧關系,以及人們揮之不去的鄉思。
盡管有些遺產形式可以不經過考古來呈現,但考古“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使今日可見的遺產成為具有豐富人文內涵、負載悠久歷史和多彩文化的確切可信的事物,從而增加遺產的價值,激發我們開發、保護和利用的熱情,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吸取歷史經驗和文化營養,堅定文化自信。
以田野考古為根本,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提高考古知識普及能力,努力開創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新局面
田野考古作為考古學分支學科,是考古學的基礎和根本。考古學研究是從獲取實物材料開始,通過田野考古獲取的材料,有具體的層位關系和出土情境,不但準確可靠,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也比較全面。考古學分支學科眾多,在各類具體的研究中不可能人人都要到田野去獲取第一手資料,但都需要從田野考古的情境中去把握研究對象。以田野考古為根本,不但關注可移動的物,更要關注不可移動的遺跡現象和出土情景。出土的農具、作物等是可移動的物,農田和灌溉渠道等是不可移動的物化形態的遺跡,它們都有各自的存在環境。
在新形勢下,田野考古應該在探索未知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今,搶救性考古大會戰的時代已經過去,除了各地配合基建進行的考古,在問題意識的引領下,聚焦考古事業發展、考古學科建設的重點方向以及亟待解決的關鍵學術問題成為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加強考古資源調查和政策需求調研工作,提高考古工作規劃水平。”我國在“十三五”期間設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規劃和組織開展“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點項目研究,每一項目均協調國內相關考古機構、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力量參加。這是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對包括農業文明在內的中國古代文明的全方位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切實提高學術成果轉化及考古知識普及能力。田野考古是與公眾打交道的工作,為此也提供了考古工作者開展公眾考古宣傳的新天地。現在公眾考古已經是我國考古學界普遍認同的領域,中國考古學會設有公眾考古專業委員會。田野考古深入基層,在當地用工,在當地生活,可以通過最接地氣的公眾考古宣講形式讓當地群眾了解考古工作的重要意義。組織當地中小學生觀摩考古現場也是常見的宣講形式,現在地方領導開始主動與考古隊聯系舉行考古知識與地方文化的學習活動。同時,考古隊在考古工作中也培養了熟練工人,村民根據生活經驗對遺跡現象作出的判斷有時也會給考古人員啟發。2020年南京大學考古專業師生在鹽城大同鋪教學基地的發掘實習中,對發現的疑似牛蹄印跡的初步判斷就是在得到當地村民一致認同后確定的。田野考古中的公眾考古活動,在普及考古知識、拉近公眾與考古的距離的同時,也融洽了考古人員和地方領導、當地群眾的關系。對地方文化的發掘增強了當地群眾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提升了民眾的文化遺產意識,使考古工作成為有大眾基礎的文化事業。
“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不是抽象的描述,而是具體的要求,是宏偉的事業,也是不懈的遵循。著眼于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明,立足當下中國的國情,開拓國際化視野,從具體工作做起,每一項考古學研究都可以凸顯出具有科學精神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不斷推進中國考古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我們也需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夏鼐等老一輩考古學家嚴謹細致的科學態度,務實進取的工作作風,“考古不藏寶”(考古工作者不參與文物收藏)的“家訓”,等等,都是需要發揚的優良傳統,在考古工作中展現中國考古人的風采。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燦爛成就,凸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當代考古人責任重大,也無上光榮。
(作者為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 更好地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
②王巍:《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實證》,《求是》,2020年第2期。
③王瑨:《“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訪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人民日報》,2021年1月9日。
④劉興林:《史前農業的發展與文明的起源》,《農業考古》,2004年第3期。
⑤劉興林:《農田考古體系構建與理論探索》,《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3期。
責編/賈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