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歷史方向和時代呼喚,又展現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現代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在文明內部實踐中,不斷摒棄以資本為中心,不斷超越資本主義的文明二元結構,逐漸探索和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和諧統一的文明結構。在文明相互交往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堅持獨立自主,又始終尊重差異、開放包容、交流互鑒,在充分尊重各種人類文明價值平等和相互區別的原則基礎上,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上述方面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鮮明特點。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文明形態 文明 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文明問題涉及民族、國家的認同,同時又是超越民族、國家等傳統認同對象的嶄新領域,因而是當今國內外思想理論界十分關注的重大問題。放眼當今世界,信息科技取得突破,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關系深刻變化,全球治理體系正在重塑,世界各國社會結構不斷調整,在這一歷史進程中,“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一系列重大事件標志著人類文明形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相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人類現代文明進程的一種嶄新類型和形態,既體現了全人類共同的歷史方向和時代呼喚,又展現了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現代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
與充斥著神性、迷信、無知的前現代文明相比,現代文明是一個以人性揚棄神性、以理性驅逐迷信、以科學替代無知的時代,人類在高舉理性旗幟的過程中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歷史主體地位,人類探索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受到了極大鼓舞。科技突飛猛進、社會商品豐富、教育普及化、醫療衛生水平顯著提升、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在人類文明史上,從來沒有哪一個歷史時期能夠像現代社會那樣,給人類帶來如此巨大的發展空間。現代社會的上述顯著特征,被世界人民共同接受和廣泛享有,并且成為世界各國各民族關于現代社會的基本共識。從18世紀60年代至今,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用20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工業化,進入了現代社會。與之相較,我國僅用70多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工業化,創造了彪炳人類史冊的罕見發展奇跡。雖然進入現代社會的起點不同,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如今,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戮力前行,已經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共同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開啟的現代文明新階段。
雖然中國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同處于現代社會,然而中西方國家采取的現代文明道路顯著不同。在西方資本主義文明體系中,勞動主體和客體對象之間分離的關系導致了,雖然“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但是,在生產力取得巨大成績的背后卻是理性的偏執和濫用。理性被簡單等同于工具理性,價值理性的光芒被日益遮蔽。對于工具理性的過分依賴和崇信,導致社會發展如同脫韁的野馬,越來越偏離以人類解放為最高價值的現代文明基本方向,導致了嚴重的文明悖論。對此,一些近代西方文明理論家屈服于“一切文明社會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的不合理現實,主張“文明需要一個有閑階級存在,而有閑階級又需要奴隸存在”,把人民貶低為“貢獻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養活別人的人們”,從而把文明看作部分人享有的特權。對此,馬克思揭示了文明悖論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一出現,就標志著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個新時代”,西方的現代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內核,是資本主導的現代文明。資本“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資本在事實上代替了勞動人民的歷史主體地位,因此,在資本主義文明體系中,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關系日趨緊張、分裂,甚至對立,導致社會矛盾頻發,環境問題突出。人的生存狀況日益異化,人的存在價值日趨虛無化。人類文明陷入“文明每前進一步,不平等也同時前進一步。隨著文明而產生的社會為自己所建立的一切機構,都轉變為它們原來的目的的反面”之兩難境地而無法自拔。隨著資本主義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加速,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在通過經濟全球擴張、意識形態滲透等方式,深刻影響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資本主義的內在緊張也在通過對外轉移和輸出的方式,不斷引發世界性的環境危機、社會動蕩。
面對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諸種悖論,馬克思敏銳發現了其內在緊張關系的根源在于資本主體化,而非勞動主體化。他發現,工業文明啟動的現代社會實質上并非人的主體性的真正確立,而是物的依賴性基礎上的人的獨立性的事實確立。這種獨立性是片面的、部分的、不完整的,具有很強的虛假成分。資本主義文明內在的痼疾,隨著20世紀上半葉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日益顯露,引起了西方思想理論界對于自身現代文明道路的集中反思。斯賓格勒、湯因比等思想家反思了西方文明單線進化論,明確提出了文明多元進步論,對于人類現代文明的其他實踐探索給予了極大期望。
社會主義現代文明和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本質區別不在于是否注重發展生產力,而在于是否以犧牲人自身的發展為代價來發展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現代文明進程的必然結果。中國的現代文明道路,在西方的堅船利炮撞擊下被迫開啟。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民族危亡形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成為了中國現代文明道路的最宏偉主題,成為了中國人民的最偉大夢想。自19世紀40年代以來,尤其是20世紀20年代以來,圍繞中西方文明關系的論爭一直持續,復歸傳統、全盤西化、獨立自主開辟人類文明新形態等思想相持不下。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的現代文明建設摒棄思辨理性決定論的唯心主義哲學致思路徑,始終立足于中國實際的實踐需要,逐漸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成功探索出了一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現代文明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依規治黨、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百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砥礪前行,在世界的東方開創并成功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性質的人類嶄新現代文明道路,極大地鼓舞了世界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探索自身發展道路的信心和勇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實踐中,逐漸探索和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和諧統一的文明結構
文明發端于價值發現和實現,是人類滿足自身需要的勞動實踐成果。人類自覺運用主體能力滿足價值需要是文明進步的基本途徑,人類主體能力的發揮程度則在很大意義上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程度。在馬克思主義文明觀視域下,主體不是單個的、抽象的存在,而是集合的、具體的存在。恩格斯指出:“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文明是價值發現和實現過程的產物,而價值則是客體屬性和主體需要之間關系的體現。文明實踐主體受一定社會關系的制約,必然反映某個歷史時期、某個社會領域的發展面貌,集中要求解決該時期、該社會的重大問題、重大挑戰。人類文明正是在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滿足人類自身的價值需要,從而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進步成果。同時,文明的進步也使人類日益擺脫分散、隔絕的狀況,逐漸走向普遍聯系、日益緊密的狀態,不斷促進人類自身的發展。人類文明的價值基礎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形成越來越多的共識,成為人類需要共同承擔的時代使命。2021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和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強調:“我們要擔負起凝聚共識的責任,堅守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各國人民都追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我們要本著對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態度,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倡導者,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價值實現路徑的探索,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本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去。”共同價值是抽象的,然而實現價值的實踐卻是具體的。世界各國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分別根據自身的國情進而選擇了相異的文明結構。
啟蒙運動以降,杜爾哥等眾多西方思想家都把文明當作人性復歸、趨向于善的意志活動,試圖訴諸理性的自我完善來推動文明的進步。在這一世界觀中,以理性為中心,世界被劃分為主體和客體、中心和邊緣等一系列的二元結構。西方諸國在進入現代文明以后,雖然在具體的文明實踐形式方面有所區別,但是在總體上受人性自私論和理性決定論思維范式的影響,社會的文明結構圍繞著資本的利益而展開,呈現出諸多二元對立的狀況,這集中體現在勞動與資本、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此文明與彼文明、當代人與下一代人生存狀況之間的對立。其中,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即勞動與資本的對抗是導致其他一系列對立關系的根源。在近代思想史上,赫伯特·斯賓塞、亞當·弗格森等思想家明確提出,文明是人類從工商業實踐中進化而來,是個體的、利己的、直觀的自發活動。在利己主義原則指導下,文明產生和進步的基本邏輯是,每個人都由利己的人性出發,為了個人利益而參與社會生活。由于利己主義的因素,個人各自不同的利益又必然產生人際沖突,為此人類摸索出了國家制度、法律、政治體制等文明社會規范,來保護社會成員自由競爭的權利,以期最終實現每個人的利益。然而,實際上,在“個人—社會”二元對立的解釋框架下,文明實踐以滿足個人利益為最高目標,文明制度不過是滿足個人利益的工具。由于經濟地位的顯著不平等,資本及作為其人格化身的資本家的利益無限膨脹,而廣大勞動群眾的利益卻被不斷擠壓,因此資本主義文明“表面上承認理性從而使非理性真正達到頂點”,社會矛盾、環境危機異常突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于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自覺運用和實踐。馬克思主義并不否定文明的人文價值意蘊,而且非常強調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踐行文明的人文價值意蘊,但是,它認為不能頭足倒置地依賴抽象理性推動文明進步,而是強調把文明進步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之上。同時,文明實踐的主體不是某個抽象的個人,也不是某種抽象的理性,而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具有自覺維護社會利益之責任的具體的個人,因此文明進步的價值不是滿足和鼓勵個人無限膨脹的私欲,而是增進社會的共同利益,促進真正的社會共同體發展。在上述文明觀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實踐中不斷摒棄以資本為中心,不斷超越資本主義文明的二元結構,逐漸探索和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和諧統一的文明結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的文明形態,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貫穿于上述五個方面的全過程,促進彼此相互影響、協調發展。在物質文明領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的理念,解決極端貧困問題,努力實現共同富裕。在政治文明領域,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推動民主和集中的統一,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在精神文明領域,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持續提供豐富多彩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產品。在社會文明領域,不斷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互信,積極建設社會事業。在生態文明領域,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積極建設美麗中國,推動可持續發展。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價值,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相互協調,共同發展,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鮮明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充分尊重各種人類文明價值平等和相互區別的原則基礎上,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
文明具有鮮明的歷史性、時代性特征,是對于時代呼喚的根本回答,是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交匯的生生不息的偉大進程,文明交匯形成的世界歷史是自然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新科技革命往往是文明交匯的巨大引擎,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巨大推動作用下,在氣候變化、疫情蔓延、社會動蕩等全球共同問題顯著增多的背景下,當今世界各國的聯系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緊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呼聲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強烈。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處于深刻變化之中,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更加密切。”世界各國共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判斷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響應。
當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交融和交鋒更加明顯。雖然文明交流互鑒的大勢沒有變,但是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霸權主義對于人類文明進步的威脅不斷加大。雖然促進文明交匯是一個世界共識,但是關于文明交匯的方式,中西方國家卻有著顯著差異。在西方“普世文明觀”“文明優越論”“文明等級論”的視域下,在以個別西方國家為中心的文明等級序列中,不同文明之間只有教化和被教化的不平等關系。西方文明肩負著改造非西方文明的所謂“神圣使命”,非西方文明只有朝著西方文明不斷趨近的所謂唯一正道。在這種世界觀中,人為預設的文明等級序列導致不同文明之間難以進行平等的交流互鑒,這成為了單邊主義、霸權主義、保護主義滋生的思想溫床。在文明等級觀的認識體系中,西方社會發展模式被等同于現代文明的中心,進而以某種單一社會發展模式為顯著特征的“普世文明觀”得以確立。無論是19世紀的武裝殖民擴張,還是20世紀以來屢見不鮮的霸凌行為,都不無例外地以所謂“文明”為由,試圖為自身不擇手段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正名,從而成為了影響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重要隱患。對此,甚至一些歐美國家內部的學者也發文批判文明話語的意識形態濫用。2019年4月,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霍爾特曾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撰文,批評當今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傲慢心態嚴重,試圖以自身為標準去改造世界,在國際交往中索求無度,且稍一不合心意就撂挑子,要么公然違反國際公約,退出國際組織,要么對別國極限施壓、武力制裁。這類以自我為中心的無禮做法,實際上是“普世文明觀”“文明優越論”“文明等級論”的錯誤思潮在作祟,它拒絕文明交流與對話,拒絕互利共贏,試圖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別國利益之上,對于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繁榮構成了巨大威脅。
以人類解放,尤其是以勞動解放為核心價值的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具有促進交流、增進互鑒的內在要求。馬克思深刻指出:“勞動的解放既不是一個地方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而是涉及存在現代社會的一切國家的社會問題,它的解決有賴于最先進的國家在實踐上和理論上的合作。”人類解放事業需要各個國家民族發揮優長,通力合作,攜手共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在實踐上始終堅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在充分尊重各種人類文明價值平等和相互區別的原則基礎上,積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同時,他也主張文明的獨立自主發展道路,認為“每一種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既堅持獨立自主,又始終尊重差異、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歷史的基本經驗是,開放帶來繁榮,封閉導致落后。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而是應該注重汲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取長補短,兼收并蓄,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美好畫卷。當今中國正是在積極汲取人類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取得了綜合國力的迅速躍升,開辟出了一條令世界矚目的獨特現代文明之路。
社會主義文明實踐區別于資本主義文明實踐的顯著特征是勞動的形式。資本主義文明實踐建立在奴役勞動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文明實踐建立在自主勞動基礎之上,因此,資本主義文明具有狹隘性、排他性的特質,社會主義文明則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特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反復啟示,文明不是與世隔絕、孤立封閉的實體,它需要與外部交往,通過與其他文明的接觸、對話和交流,從外界不斷吸取營養,獲得新的活力,才能煥發新的生機,才能不斷取得進步。文明作為一種把個人和社會緊密結合的社會實踐活動,應該是超越了私人利益狹隘性的實踐活動,應該是標志著人類真正脫離了動物性的實踐活動。恩格斯認為,以階級對立為特征的文明時代只是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時期。他借摩爾根對文明時代的論斷表示,“自從文明時代開始以來所經過的時間,只是人類已經經歷過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只是人類將要經歷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社會的瓦解,即將成為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那個歷程的終結,因為這一歷程包含著自我消滅的因素。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教育的普及,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經驗、理智和科學正在不斷向這個階段努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們具有超越西方現代化局限性的信心和勇氣,需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基本精神,努力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同時又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注: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類文明形態演進歷程與新時代中國文明形態研究”(項目編號:21LLMLA07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英]克萊夫·貝爾著、張靜清等譯:《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⑤《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⑥《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領導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7日。
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⑧《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6月11日。
⑨《習近平出席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并發表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6日。
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責編/李一丹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