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老年人口的醫養需求不斷增長,解決老年人老有頤養、病有良醫的時代緊迫性進一步增強?!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與“加強老年健康服務,深入推進醫養康養結合”。從養老與健康層面,疊加強調了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重要意義。立足新時代,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人民至上、守正創新、動態發展、量力而行發展原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
【關鍵詞】醫養結合模式 老年人 老有頤養 混合動態 【中圖分類號】D669.6 【文獻標識碼】A
“醫養結合”的概念在學界尚未得到統一,但其精神內核共同指向了兩個層面,一是強調其內容是“養”與“醫”的結合,二是強調其要旨在于滿足老年人對養老和健康的雙重需求。“醫養結合模式”則是指醫養結合具體的實踐方式,是老年人滿足養老與健康需求的真實路徑,連接著醫養服務的供需雙方。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厘清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背景、原則及路徑,有利于更好地構建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醫養結合模式。
我國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時代背景和發展特點
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劇,老年人醫養服務供需失衡。自20世紀末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及其人口占比持續增長。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6億人,老年人口占比達到18.70%,我國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需求持續增長。同時,老年人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2022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5個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中提到,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雖然近年來,我國衛生資源及醫生從業人員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和居民就醫需求相比,醫療資源依舊比較緊缺,尤其對于老年人而言,健康服務仍然供不應求。
醫養結合模式在政策指導中不斷探索發展。近些年,隨著“醫養結合、持續照顧”理念的提出、發展,至今,“醫養結合”已深度融入我國的制度安排中。2013年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第一次設立“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專節對醫養結合發展作出了明確指導。隨后,2015年出臺《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指導意見的通知》,2020年國家衛健委下發《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的通報》呼吁各地扎實推進醫養結合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我國醫養結合政策的適用范圍不斷擴大,專一型醫養結合政策逐漸增多,普適型政策中有關醫養結合的內容逐漸深化;政策發展具有總結經驗與探索嘗試相互交織的特點,政策內容不斷根據時代發展新特征納入新元素,貫通新思路。
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與治理能力日益強化。近年來,盡管我國經濟面臨周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國外局勢動蕩等多重影響,但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發展醫養結合模式提供了強大物質保障。從治理能力來看,雖然人口老齡化為國家治理帶來了新挑戰、新要求,但近年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推進,治理現代化也為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給予重要支撐。目前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體制機制已初步建立,伴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實施及戰略間的協同發力,將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
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是實現老年群體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是黨和國家應著力解決的民生大事。老齡事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以構建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為抓手,推進新時代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在推動醫養結合模式構建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提升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人民至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至上”這一執政理念。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將老年人在醫養服務中真實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檢驗醫養結合工作的最高標準。同時,還要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依靠人民共同推動醫養結合模式構建和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堅持守正創新。解決好老年人養老及健康問題,既要堅持在繼承中創新,也要堅持在創新中繼承。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既是推進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各項舉措中守正創新的集中體現,其本身踐行也需要貫徹守正創新的原則要求,不僅要積極推進觀念的創新,也要不斷推進制度、機制和政策等各方面的創新。要堅持從我國孝文化、中醫藥文化中不斷汲取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力量;堅持博采眾長、為我所用,廣泛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及發展中國家在推進醫養結合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與時俱進,強化科技創新和信息化的引領支撐作用。
堅持動態發展。一般情況下,社會保障項目及水平會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及社會成員保障需求的增長而持續增加、提高。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要堅持動態發展的原則,其內容要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將老年人的剛性醫養需求納入其中;服務水平也要持續提升,筑牢老年人健康屏障。堅持動態發展,既要堅持醫養結合服務供給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還要堅持與老年人不斷增長的醫養需求緊密銜接,建立內容完備、科學合理、動態更新的醫養服務供給體系。
堅持量力而行。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要堅持在正確把握我國基本國情的前提下,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當前,我國在人口老齡化、醫養資源分布等方面均存在著顯著的區域、城鄉差異。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解決好老年人的養老和健康問題,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實現科學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發展。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醫養保障建設的同時,構建多層次醫養結合模式,并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人群間基本養老服務差異,促進社會公平。
當前推進醫養結合模式的實現路徑
建立健全醫養結合模式法律體系。要堅持于法有據,圍繞醫養結合構建一套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切實解決當前工作推進中出現的管理多頭、缺乏法律依據、執行標準不一等問題。一是要加強法律制定,圍繞醫養結合中的實踐主體、實施范圍、運作流程、標準設置、權利義務及激勵懲治等多方面內容建章立制,并不斷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及老年人醫養需求變化,及時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醫養結合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確保地方法規的出臺既遵循全國性法律、法規的指導,又切實聚焦地區實際發展情況,充分考慮到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醫養資源配置情況、人口老齡化程度及傳統文化風俗等內容,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三是要嚴格執法,增強法律執行力,推進醫養結合實踐在法律軌道上行穩致遠。
推動形成多元主體協同共建大格局。作為老齡工作重要一環,構建醫養結合模式需要推動形成大格局,充分調動各方主體的積極性,促進多方主體協同共建。一是政府要積極履職盡責,發揮構建醫養結合模式的主導作用,在提供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公共醫養服務的基礎上,要著力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加強政策支持等舉措,鼓勵、引導和培育市場,暢通其他主體參與渠道,加強監督。二是充分激發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的參與熱情,廣泛凝聚社會力量以共同解決醫養結合實踐中所面臨的專業人才匱乏、資金可持續供給不足等現實問題,推動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醫養結合服務。三是積極營造敬老愛老助老社會氛圍,鞏固家庭養老的基礎地位,樹立良好家風,強化子女承擔家庭責任、贍養老年人意識。四是增強老年人自我風險防范能力,強化疾病預防意識,發揮個人自我養老作用。
構建居家、社區、機構混動醫養結合模式。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上海已形成了“9073”養老格局,其中“90”“7”“3”分別代表選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老年人口占比。構建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參考此種養老格局,構建各具特色的居家醫養模式、社區醫養模式以及機構醫養模式。一是居家醫養模式方面,要通過遠程醫療、開設家庭病床、實行上門巡診等服務,擴大居家養老服務范圍。二是社區醫養模式方面,要依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實現“養老+醫療”融合,其醫療服務既可以來源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可以來源于醫療服務購買等方式;農村地區可以積極推行“農村互助幸福院+鄉村衛生服務機構”模式。三是機構醫養模式方面,要積極盤活存量,鼓勵現有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如內設、轉型、合作與服務簽約等模式;也要做大增量,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四是建立以老年人實際健康狀態為判定標準的居家、社區、機構動態混合型醫養結合模式,實現供需動態匹配。
強化推進醫養結合工作的科技創新能力??萍既找娉蔀橥七M醫養結合實踐縱深發展的重要變量,發揮科技創新在醫養結合事業中的支撐能力,要聚焦三個方面:一是依托科技創新推動老年醫學發展,優化老年健康水平評估方法,建立更為科學、合理、具有梯度性的健康服務供給清單,與居家、社區、機構三種養老模式更好銜接。二是加強老年健康科技產品研發及輔助器材、產品創新、推廣,重點發展具有生命監測和健康干預等功能的科技產品、功能代償增進式輔助科技產品、適宜居家及社區老年人所使用的日常生活輔助產品,以科技創新不斷改善老年人養老物理環境。三是強化老年人數字化健康管理,打破信息共享壁壘,打造信息化平臺,實行老年人健康動態監測,及時根據老年人健康水平狀態實現醫療介入、養老模式切換等功能。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厚滋養。構建中國特色醫養結合模式必須充分彰顯中國元素,發揮中國優勢。在獨特的政黨優勢之外,我們還擁有深厚的文化優勢。推進醫養結合工作,要堅持文化自信,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與力量。一方面要繼承和發揚中國孝道文化,強化倫理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充分發揮家庭養老功能;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以孝親敬老傳統文化凝聚社會廣泛共識,以共同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另一方面要挖掘、弘揚中醫藥文化,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點發展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及中醫藥特色醫養結合服務,運用中醫藥理念、方法和技術,開展各類中醫藥康養相關教育,推廣藥膳食療及中醫傳統運動,將中醫藥元素深度嵌入老年人增強體魄、保養身心、疾病診療等各環節。
(作者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鄭功成:《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年第22期。
②郭東、李惠優、李緒賢、官計彬:《醫養結合服務老年人的可行性探討》,《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5年第21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