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生態思想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哲學理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生態觀不斷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秉承和豐富中國古代生態觀的基礎上,立足現實、心懷世界,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無論是中國古代的生態觀,還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都是中國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方面通過實踐總結的真理,不僅適用于過去、現在,還將賦能未來。
【關鍵詞】生態觀 生態文明 綠色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發展以及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自然所采取的活動不斷活躍、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日益加深。人類對自然和生態資源的過度開采造成了地球局部地區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破壞,全球正陷入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對此,世界各國都在尋求解決之道。中國在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建設生態文明強國的道路上,也一直在實踐中不斷思考、變革和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廣泛吸收生態理論成果,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需求,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發展理念并形成了系統的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然觀、生態觀的傳承,也有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借鑒,充分考慮國際環境并立足于中國不同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融合古今中外生態文明的思想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中國生態觀的發展歷程和特點,不僅對我們今后的生態環境發展規劃有所啟示,也將有利于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全球生態治理和地球生命共同體的構建。
中國古代生態觀:人與自然相感相通、順應自然、愛護自然
天人合一、生物多樣性是古代生態思想的本質。無論是盤古開天地的神話,還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表達的都是萬物同根同源的生態觀念。古人的生態意識根植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大量吟詠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詩句展現了古人尊重自然、欣賞自然的態度,所有生命都被看作是多樣性生態的組成部分。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是古代生態思想的精髓。儒家主張人要認識自然運行規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因此人們要適應自然、順應自然。道家主張“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人不是萬物之上的特殊物種,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道家思想還主張人類可利用大自然的饋贈,用聰明才智進行創造,但絕不能違背自然本身的規律。
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是古代生態思想的核心。儒家倡導愛護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食之以時,用之以禮,財不可勝用也”,從生態哲學角度理解,這都是在倡導人們不能因欲望破壞自然運行規律。道家思想的“道通為一”強調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主張人與世間萬物和諧共生。此外,墨家的兼愛思想也是希望人們用大愛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
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用短短幾十年就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這個階段也是中國生態思想從傳統文化傳承的同時學習西方并不斷創新發展的過渡時期。如何在開采和利用自然資源提高國家工業化、城鎮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時,又最大限度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是中國在這一階段面臨的難題。在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制度建設尚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向西方發達國家學習成為一種選擇,這一階段中國的生態思想基本上也是與國際上關于生態的主流話語一致的。
保護環境是20世紀中后期中國生態觀的主流。從世界各國發展歷史來看,環境問題和生態問題的出現與工業化進程高度相關。為解決發展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西方國家曾提出“先污染后治理”“源頭和過程控制”“循環經濟”等概念,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里約宣言》和《關于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等,這些概念和思想對中國工業化進程都產生了深刻影響。尤其是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使“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進入聯合國議程,極大促進了中國重新認識人與自然、工業化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等。中國在不斷探索和反思工業化的進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環境無害化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等概念并采取實際行動來平衡工業化生產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可持續發展為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生態觀的新趨勢。20世紀90年代后期至21世紀的首個十年,中國不僅積極擁護聯合國生態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倡議,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性文件,還對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都積極做出承諾。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致力于貢獻可持續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并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從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等轉變,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進一步提供了生態理念基礎。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涵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在吸收中國古代生態哲學思想的基礎上,立足現實、心懷世界,闡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安吉縣調研時引用《詩經》的“安且吉兮”贊美安吉,由安吉的名字聯想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等,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蘊含著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理念,強調了綠水青山不僅具有經濟價值,還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冰天雪地也是綠水青山”的重要論述是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深化和拓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正是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修訂了“史上最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開展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從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和區域協同治理,到實施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重視新污染物治理,推動污染治理從城市向鄉村延伸等組合拳的方式,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了思想基礎、法律保障和行動方向。“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全黨同志都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習近平總書記運用系統思維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強調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只有用生命共同體的思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的保護、修復和治理,才能更有效地保障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減緩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速度。
“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老子講“心體便是天體”“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表達了人與自然之間交互映照的情感,大自然能使人身體和精神感到舒暢,所以要“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綠色低碳生活,還自然以美麗”。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資源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奢侈消費造成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及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表達了這一思想,并強調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系統觀念貫穿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過程”。用系統思維考慮生態問題,意在將經濟社會發展看作系統工程,考慮政治和經濟、現實和歷史、資源和生態等多項因素,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從而慎重決策、慎重用權。深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并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構建“1+N”政策體系等都是中國推進全面綠色轉型、貢獻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需世界各國共同努力。2021年諸多國際大會召開,我國積極倡導、反復強調,面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球性重大議題,世界各國需要支持多邊主義,加強對話、政策溝通和經驗分享,并通過多種綠色合作形式,一道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和《生物多樣性公約》有效落實。只有共同采取實際行動、開展綠色國際合作,才能共同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為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中國智慧
縱觀人類歷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過去的工業發展歷程是以人類征服、改造自然為指引思想的。然而,如恩格斯所警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報告《2021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基礎》指出,近年來百年未有的氣候變化極端現象是大自然對人類敲響的警鐘。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采取綠色生產、綠色消費、低碳生活等全方位實際行動,才能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傳承了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精髓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人類實現這一愿景提供了思想指引。其系統闡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思考、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和基本路徑、構建“美麗中國”與“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也進一步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體現了中國歷史長河所沉淀的生命之道、生態智慧和人文精神。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與自然萬物組成了生物多樣性的多彩世界。“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古人認識到人類在地球上不過是細小塵埃,今日之我們又緣何要凌駕于地球之上、其他生物之上?改變過度向自然索取和開發的行為,轉為順應自然、適應自然的生態理念和尊重自然、保護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的行動,不僅是保護地球的應有之道,也是人類保護自己的必然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未來中國在與世界各國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和引領全球環境治理、引領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思想基礎,也是中國向世界貢獻的人與自然和諧之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2019年重點項目“首都城市垃圾分類與收費制度研究”(項目編號:19SRA001)階段性成果】
責編/鄧楚韻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