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生物經濟時代正式到來,中國作為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市場空間廣闊,生物經濟規模體量大且產業體系健全,在生物經濟時代加快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面臨科學技術根基不牢、產業鏈供應鏈強度和韌性不足、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不完善等嚴峻挑戰。要進一步揚長避短、攻堅克難,夯實科技基礎,壯大核心支柱產業,廣納海內外創新資源,強化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筑牢生物安全屏障,優化生物經濟生態,力爭在生物經濟時代有大作為、大突破。
【關鍵詞】生物經濟 生物安全 機遇 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全球生物技術突飛猛進,重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影響持續升級,社會各界對生物經濟的重視高度空前,生物經濟時代正式拉開序幕。
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生物經濟時代更加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突出生命科學技術能夠更多惠及人類乃至生物界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與信息經濟時代相比,生物技術平行于信息技術成為底層共性技術,生物資源與數據資源等共同成為人類社會最為寶貴的資源。生物經濟時代背景下,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間的差距將不再局限于效益、效率,而是表現為物種的優劣、生命權利的選擇、生存質量的高低、食品資源能源等的供給水平,物競天擇等自然規律也可能出現國別地域差異。中國作為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在生物經濟時代加快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也面臨一些嚴峻挑戰。如何揚長避短、攻堅克難,從而在生物經濟時代有大作為、大突破,值得深入探討。
中國培育發展生物經濟的優勢條件
生物經濟是面向人民群眾醫療健康、食品消費、綠色低碳等更高層次需求,以生物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為基礎,為提供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形成的研發、生產、銷售、流通等的全新經濟形態。中國具有培育發展生物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
一是市場空間優勢。中國人口總量已過14億,全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77歲,未來一段時間伴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定提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健康水平提升的需求會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保險覆蓋范圍和投入規模持續增長,各類收入群體的健康消費支出將大幅擴張,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醫療領域巨大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美麗中國、綠色中國、平安中國建設步伐持續加快,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實現迫在眉睫,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增強昭示糧食安全隱患,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勢在必行,工業、農業、能源轉型升級壓力增大,為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制造、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龐大的市場前景既為中國雙循環格局構建和健康運行提供了獨一無二的支撐條件,也將極大程度有利于中國未來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吸引集聚全球生物經濟創新資源。
二是生物資源稟賦優勢。擁有生物醫藥發展所必需的海量臨床數據,醫療衛生機構總數超過百萬個,三級醫院突破3000家,三級甲等醫院1651個,總診療人次近80億人次。生物遺傳資源豐富,多民族并存,人類遺傳資源和病理資源繁復多樣,擁有全球生物樣本資源最多、基因信息數據庫最先進、生命科學研究支撐力最強的基因庫之一。生物遺傳資源豐富,是世界上家養動物品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果樹種類居世界第一,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作物的起源地。生物多樣性優勢獨一無二。截至2021年,中國生物物種名錄已經收錄了115064個物種,哺乳動物總數居全球第一,鳥類占全球物種總數14%,爬行動物種類占全球4.5%,是全球陸地水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擁有近千種中國特有內陸魚類。高等植物物種總數約占全球8%到12%且植物物種仍在持續增加。生物質循環可用原料豐富,全國可用于沼氣生產的農業農村有機廢棄物、城市有機廢棄物、工業廢水資源量分別約為42.7億噸、3.6億噸、65.4億噸,可產生沼氣的最大潛力超過5000億立方米。
三是生物經濟規模體量和產業配套體系優勢。按照國際慣例對廣義生物經濟行業范圍的認定,結合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涉及的生產初級生物質、以生物質為原料生產或轉化為產品和能源以及與生物學、生命科學研究直接相關的各產業門類綜合匡算,當前我國生物經濟總量約為17.6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同期GDP體量的17.9%,與美國、歐盟、日本等廣義生物經濟體量相對于本國GDP比例的水平相當。與此同時,經歷過去十余年的發展積累,“十三五”末期我國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生物育種、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生物技術核心產業產值規模近5萬億元,生物及大健康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規模超過10萬億元,成為全球名副其實的生物產業大國。一批研發投入強度超過10%的創新型企業快速發展,研發、制造、銷售、流通全產業鏈條成形,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錯位互補、競爭力強的生物產業集群競相發展。原料藥、基因檢測技術和服務、中醫藥融合信息技術形成的新產品新服務、高性價比的中低端醫療器械、超級稻等育種領域的技術、產品和服務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完備健全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下一步生物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中國發展生物經濟面臨的挑戰不容忽視
生物經濟具有典型的知識技術密集特征且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兼具公共物品和一般商品的屬性,對政策環境的依賴度、敏感度以及消費者和公眾的認知度要求較高,此外,生物經濟發展涉及科技、產業、經濟、國防、衛生、食品、農業、能源、環境、法律、倫理等方方面面,對體制機制協調暢通要求極高。這些都為中國發展生物經濟帶來嚴峻挑戰。
一是原始研發和產業創新能力不高。總體看,中國生命科學、生物學理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滯后。據美國2020年科學工程技術指標數據顯示,中國生命科學領域論文數量不及工程科學領域的一半,而美國生命科學論文數量遠高于工程科學。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以醫藥行業為例,中國全行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不足1%,與發達國家10%以上的研發強度相距甚遠。生物產業核心技術、部件、中高端設備和材料嚴重匱乏,高通量測序儀、大規模生物反應器、流式細胞儀等嚴重依賴國外進口,發酵產業的核心菌種大量壟斷在外。產業化能力偏弱,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普及應用程度亟待提高。生物經濟領域創新型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營業收入規模過百億元的企業鳳毛麟角,至今沒有一家類似于信息經濟領域的華為這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生物技術企業。
二是政策體系制度環境創新不足。生物經濟培育壯大過程中,由于舊的制度不適應新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的發展壯大,屢屢遭遇制度障礙。例如,生物技術藥物往往價格昂貴,部分消費者難以負擔,而傳統醫療支付體系過多依賴國家財政,也難以擔負龐大的醫藥開支,導致新研發的生物技術藥物無法惠及民生福祉,迫切需要建立多種類商業保險共同分擔醫療開支的新型支付體系。再如,盡管全球育種技術應用飛速拓展,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持續擴大,但我國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問題卻久拖不決,各種質疑聲音不斷,亟待建立利益相關方共同參與的重大問題協商解決機制。這就要求我們的制度建設要加強前瞻研究、“扶”“管”結合、敏捷調適,才能適應生物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要求。
三是供需關系匹配不夠。從供給端看,當前生物經濟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的研發、生產、銷售、配套服務等各個參與方,還不能提供技術領先、數量充足且高性價比、后續配套完善的生物技術產品、服務,導致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應用面、普及度等遠遠達不到類似于信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水平。從需求端看,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涵蓋醫藥、醫療、衛生健康產品、種業、能源等,長期以來,消費者更傾向于將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視為一種公共物品,沒有形成像支付普通商品那樣為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買單”的習慣和理念,更無法接受生命科學領域的“天價商品”。不旺盛、不穩定、不連續的市場需求反饋給研發端、生產端,極大程度阻滯了創新動力。脫節的供需關系導致我國潛力巨大的生物經濟市場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如何揚長避短,攻堅克難,加快發展生物經濟
第一,強化技術支撐,加大力度夯實科技基礎,最大限度匯聚國內外創新資源。一是要進一步夯實生物經濟繁榮發展的技術基礎。面向制約生物技術應用推廣的“卡脖子”問題,密切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緊迫要求,加快部署推廣一批新的生物技術攻關計劃。強化產學研共同參與的生命科學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創新“揭榜掛帥”制度。二是要在國際科技合作形勢正在發生趨勢性扭轉的大背景下,堅持開放創新,廣納海內外各類人才、團隊,更好利用海內外專業化的創新創業資本,加強跨境科技合作項目,降低創新要素合作的制度性障礙。三是要壯大一批產業集群,引導創新資源向前期有積累、有基礎、未來有潛力的地區進一步傾斜,例如,在研創新藥儲備豐富的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科學設施支撐扎實、開放創新領先的上海生物產業集群,生物資源發達、醫藥開發歷史悠久的廣州生物產業集群,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產學研用醫密切聯動的成都生物產業集群,創新要素吸引力強、后發優勢強勁的武漢生物產業集群等,推動其成為帶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支撐我國生物經濟跨越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面向生物技術廣泛賦能、深度融合新趨勢,培育壯大支柱產業。立足生物技術核心產業基礎和優勢,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加快壯大生物經濟支柱產業。一是推動醫療健康產業發展。從疾病預防、診斷、治療環節入手,在早期預防環節,重點發展利用基因檢測等手段的重大疾病早篩,支持個體化治療、精準治療發展,同時,加快疫苗研發生產技術迭代升級;在疾病診斷環節,重點推動生物技術與精密機械、材料等技術融合,開發先進診斷技術和產品、裝備,強化中醫療效判斷和機制研究;在疾病醫療環節,推動抗體藥物等生物藥、推進重大疾病和罕見病的原創藥物開發,拓展先進治療技術臨床應用,規范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臨床應用,鼓勵中西醫結合。二是推動生物農業發展。一手抓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產能和質量提升。有序推動育種產業化進程及生物育種技術發展,積極推進良種攻關和新型食品研發。一手抓農業生產效率提高。針對農業廢棄物處理、土壤改良、土地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飼料安全、環境污染等問題和需求,推動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開發農業廢棄物生物制劑等農業制品和微生物制劑等生物飼料。
三是推動生物質應用發展。面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重大需求,積極開發生物制造技術,推動化工、醫藥、材料、輕工等重要工業產品制造與生物技術深度融合。面向打贏大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堅戰需求,做優做強生物環保產業鏈,促進污染物生物環境響應監測、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復、生物資源回收利用全鏈條發展。有序發展生物質發電,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加快生物天然氣、纖維素乙醇、藻類生物燃料等關鍵技術研發和設備制造。四是鼓勵生物信息產業發展。持續挖掘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融合應用產生的巨大創新效能和產業動能,推動信息技術發揮在支撐新藥研制方面的作用,例如,通過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對新藥研制過程進行全程監督,實現藥物的精準化研制和規?;l展。此外,要運用“互聯網+衛生健康”等手段優化便民服務,深化衛生健康大數據在醫學科研、教育培訓、臨床診療、產品開發、醫保支付、醫養結合方面的應用。
第三,推進生物資源保護利用,建設生物安全保障體系。生物經濟是高度依賴生物資源的經濟形態,對如何發現、保護和利用生物資源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基因、細胞、種子資源為代表的生物資源是國家戰略資源,也是我國參與未來生物經濟競爭的源頭所依、命脈所在。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先后建立了大型生物資源樣本庫、保存庫、數據庫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若干從事前沿技術領域研發的企業積極參與其中,相關法律法規加快構建,已經形成這些國家在生物經濟時代的新競爭優勢。與此形成強烈反差,我國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生物資源、樣本和數據還沒有充分挖掘和保護,在建或已建的科技基礎設施尚未形成統一管理、數據互通的資源數據共享體系,難以將我國特有的生物資源和數據進行有效保存、管理和合理利用。為此,一是要軟環境、硬設施并重,加大生物資源保護力度,健全生物資源監管制度、開展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完善技術,謀劃建設若干生物資源高標準寶藏庫。二是要健全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系統,強化科學評價,加強生物資源利用平臺支撐,推進生物資源綜合利用。三是要加強生物資源安全管理,完善國家層面的生物資源共享體系。
與此同時,警惕風險,嚴防嚴控,提升基礎實力和產能水平,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保障體系。一是加大力度提高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建立促進生物經濟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研究成立生物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圍繞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生物安全等方面,加快構建前瞻性制度框架,不斷完善構建具有較強適應性和針對性的生物經濟法律體系、適應國情的生物安全和倫理風險防控體系。二是優先保障和推動生物經濟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對當前疫情防控最急需的若干領域方向,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加大研發投入,集中優勢力量,為疫情防控阻擊戰做好堅實的供給保障。三是提升生物領域生產企業產能水平。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放寬相關產品生產準入條件,健全從研發到生產、制備、耗材及相關配套產業鏈條,確保疫苗、醫療耗材及民用健康產品等特殊物資在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突發時期產量供給。四是加強對生物經濟科普宣傳。針對公眾對新發突發傳染疾病的恐慌、醫療新技術新服務的療效及安全性、生物技術產品環境友好性存疑等問題,強化科學宣傳、輿論監督、正確引導和典型報道。
第四,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持續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持續優化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堅決破除不利于生物經濟繁榮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從經濟學視角分析生物經濟供需兩端的政策發力點:在供給側,要持續深入推進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改革。堅持底線監管、審慎監管,著力推動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市場準入環節改革,進一步明確產品準入標準、監管機構以及相關時限。在需求側,要著力深化招標采購和定價制度改革。要發揮政府采購撬動市場的作用,激勵有條件、有潛力的區域實施更多生物產品和服務的政府應用示范帶動項目,增加公眾對于生物技術產品和服務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提前建立健全涉及倫理、安全底線的重大問題爭端公共辯論決策機制,持續規范產品和服務市場秩序和配套服務提高新產品新服務的質量。要加強生物經濟發展的統籌協調,針對生物產品種類多、鏈條長,涉及管理部門多等特征,圍繞形成生物產業良性發展的創新鏈、產業鏈,統籌生物技術產品生產、流通和使用各個環節,建立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管理體系,提高監管政策的連續性和可預期性。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雙城經濟圈等區域,以城市為載體布局建設生物經濟先導區,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和改革試點,重點探索構建適應生物經濟時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實施體系,集中建設凝聚高層次人才、實現創新突破的科技與產業創新平臺,通過合作園區、離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國際合作。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林聰田、肖翠:《中國生物多樣性》,《森林與人類》,2021年第9期。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7月。
③姜江:《生物經濟發展新趨勢及我國應對之策》,《經濟縱橫》,2020年第3期。
④邱靈、韓祺、姜江:《面向2035的中國生物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1年第11期。
責編/李丹妮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