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免费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自立自強 逐夢太空

中國航天事業的強國之路

【摘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科技事業歷經三個發展階段: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解決國防尖端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獨立自主打造航天科研與產業的龐大系統,解決技術體系的規模化問題;獨立自主實施月球探測、載人航天和全球導航系統等世界級工程,加快解決關鍵領域與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問題。在接續奮斗中,中國航天積累了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重點突破、集中力量辦大事等歷史經驗。

【關鍵詞】中國航天 自力更生 自主創新 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圖分類號】F407.5 【文獻標識碼】A

航天事業處在高技術競爭的關鍵前沿,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領域。自上世紀50年代至今,航天一直擔當中國高科技行業的排頭兵,取得的系列標志性成果,不但引領發展、振奮國人,而且屢創輝煌、舉世矚目。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尤其是其中的科技創新史,既是國史中舉足輕重的篇章,同樣也是世界航天史不可或缺的內容,值得不斷回顧與總結。

中國航天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科技事業發展進程

中國航天屬于世界航天的一部分,其發展遵循此領域的共性規律。人類航天事業自誕生以來,延續了探索性強和組織性強的兩個突出特點。科技史上“太空探索”(Space exploration)的出現,使得該領域天然承載了人類對探索宇宙的好奇心。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航天相關學科高度復雜且不斷交叉演化,新知識、新技術與新產業一直處于科技與產業的制高點;同時,探索性強也伴隨著高風險性,進而形成高投入、高門檻和長周期的競爭氛圍。組織性強則是探索性強在航天科研、生產與運用中的必然結果,國際航天領域的競技,無不依賴國家或國家之間在政治、經濟、軍事、產業、科技與教育等全方位的協調。由此,各國航天事業也無不反映國家戰略目標、綜合國力、科技與產業綜合實力,而與之相關的合作與競爭也表現為突出的國家層面的戰略意識、系統動員與資源整合能力。

中國航天發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科技事業從學習與引進到獨立與創造的進程。如果說這是中國利用后發優勢,實現了獨特的成功追趕,那么國際上大致存在兩類不同的看法:一是強調中國運作大科學工程的內在優勢,即善用“全國大力協同”的方式,“把成千上萬的科技大軍組織起來”①,因此中國航天科技質變的突破,實質也是局部不斷創新、量變持續匯聚的結果;另一類觀點更在意尋找促進中國科技發展的外部根源,即關注外來援助或對外交往的影響,由此暗示航天科技追趕世界先進的“捷徑”,要么源自“大量曾在歐美接受訓練”的中國科學家②,要么直接受益于對西方技術的非法占用甚至“竊取”③。

在史實中判斷上述論斷的是非曲直并不困難。自1999年《考克斯報告》出爐,到2011年通過“沃爾夫修正案”,以及后續若干阻礙中美航天交流的行徑,毫無例外地未能對中國航天的進程按下“暫停鍵”。相反,世紀之交以來,中國航天仍然秉持“全國一盤棋”、協同攻堅的自主發展思路,不論是重大任務的籌劃與實施,還是空間科學與應用的開拓,若干方面已居世界領先,創新實力加速增長。

可見,嚴肅的歷史不能任人打扮。數十年來,中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各自的航天事業同屬全人類共同逐夢的領域,在相互競爭中彼此促進,但又都表現出差異化的發展模式與體系特點。經過長期的堅持與積累,中國建立了國際上少有的獨立航天技術體系。因此,若忽視發展的內因,則無法準確理解中國航天事業演進的體制機制。

自力更生攻關國防尖端技術

20世紀50年代,中國創建航天事業,抓住了世界航天時代的歷史契機,也符合自身發展國防科技的迫切需求。

二戰后,前蘇聯和美國繼承與發展了人類在火箭、導彈以及高空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早期成就。1957年10月和次年1月,蘇、美成功發射各自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啟,而具備太空投送與在軌飛行能力,是航天從夢想走向深化與應用的真正開端。蘇美在人造衛星與洲際導彈優勢地位的爭奪,成為兩國實力角逐的“主戰場”之一,不僅直接改變彼此諸多領域的發展軌跡,④也極大地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和科技格局。

當時,中國剛剛贏得和平發展的新局面,但仍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而武器裝備更是普遍存在代際差距。中央“下決心,搞尖端技術”⑤。具體而言,中國確定以“兩彈”即導彈與原子彈為中心,不久又加入“581”衛星研制項目,形成了以“兩彈一星”為國防尖端技術攻關重點的突破路線。其中,導彈與衛星主要是航天任務,而導彈與核彈的“兩彈結合”需航天與原子能兩大系統的協作。因此,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初期,既承擔國防尖端技術的攻關重責且任務明確,同時也直接瞄準世界航天初興時期科技競爭的高地。

中國航天科研力量的形成,是國家牽頭建立現代科技體系而結出的碩果。新中國成立后,科研力量的組成與布局迅速調整。面對國家目標與世界科技發展趨勢,1956年周恩來同志主持制定《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為我國科技、國防、經濟和社會發展謀劃了一張藍圖。其中,原子彈、導彈、計算機、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自動控制等成為我國科技事業最緊要的項目。“十二年科技規劃”確立“重點發展,迎頭趕上”和“任務帶學科”的原則,按照第37項 “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的要求,中國科學院布局新的學科方向,國防部導彈研究院(第五研究院)則于1956年開始籌建,兩家單位組成了中國的導彈核心協作網,探索了研制人造衛星與運載火箭的協調機制。在第五研究院組建與發展初期,全國專業人才的抽調工作由周恩來總理決定、聶榮臻和習仲勛同志親自主持,各部門以發展尖端技術為重,大力援助科研骨干。當時,中科院近三分之二的科研人員參與了“兩彈一星”任務,第五研究院則成為早期中國航天事業的樞紐機構。果斷而細致的科學規劃和機構建設,讓中國航天科研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航天工業是新中國自力更生建立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行業初期的發展主要附屬于科研項目,而隨著導彈和火箭研制的進展,生產設備、工藝水平和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問題日漸突出。一方面,型號的戰線太長,強調了品種和數量,若干種型號導彈的生產同時并進,導致技術力量不集中、質量跟不上;另一方面,薄弱環節常表現在新型材料、成套設備、大型精密特殊設備、新型儀器儀表和特種加工等環節,說明工業基礎能力不足。為此,中央通過壓低產品數量來提高生產質量;同時協調各工業部門,解決基礎薄弱的問題,比如帶動一機部研制出配套國防尖端產品的“九套大型設備”等核心裝備,解決了特種材料加工的“卡脖子”問題。通過摸索,大家也逐步認識到,“基礎工業是航天事業的后盾”。突出而明確的發展目標與協調機制,為中國航天工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國防任務牽引,依靠國家的科技骨干力量,黨和政府強調“一頭抓科研試制,一頭抓工業基礎”的方針,⑥摸索創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航天科研隊伍與工業基礎。1965年,國家在第五研究院的基礎上成立第七機械工業部,再加上與中國科學院、其他產業部委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科研力量和國防科研機構組成的全國航天協作網,一個由中央專門委員會領導、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中國航天科技與產業體系初步建成。至20世紀70年代,隨著火箭工業體系的建立、從空間規劃到工程研制的進展、衛星和空間技術等科研與生產的統一管理,中國已獨立建立了研究、設計、試制、試驗、生產比較配套的航天技術體系。航天工業切實帶動了中國工業高精尖能力的進步。在此過程中,中國獨立探索并實施了技術責任制、按“三步棋”安排科研生產、總設計師系統和兩條指揮線等深具中國特色的航天工程管理模式。

回頭來看,雖然前蘇聯在上世紀50年代曾給予中國航天在人才培養和技術轉移方面的援助,但是中央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發展國防尖端技術。依靠這條基本路線,中國扎實地跨越了從仿制到自行研制的階段。成功實施的“兩彈一星”“兩彈結合”、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等重點項目,奠定了中國航天事業在世界占據一席之地的基石。

自主創新打造航天技術體系

航天不同于普通的工業門類,它與國防安全和高技術產業的聯系緊密而特殊。冷戰時期,蘇美的太空競賽一度愈演愈烈,雙方在洲際彈道導彈、衛星部署、載人太空飛行等方面不斷挑戰極限,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導航衛星、深空探測、空間科學和航天飛機等成就逐漸深入到國家發展、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航天的過高投入,令兩個超級大國也備感壓力。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雙方一邊保持競爭,一邊也尋求太空合作的可能。“星球大戰計劃”與“國際空間站”是競爭與合作的兩個典型案例,都直接影響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并最終加速了自主創新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開展航天領域的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學習與引進的同時,更加意識到國家安全和高技術討不來也買不來,打造獨立而先進的航天技術體系勢在必行。在美國提出改變太空均勢的“星球大戰計劃”之后,不僅給處于同賽道的前蘇聯造成相當大的壓力,也使其他國家航天力量感到高技術差距面臨被拉大的風險。1986年中國批準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用其中100億經費的40億投入航天研發,確保該領域在開放、競爭與合作中保持高速發展。“國際空間站”脫胎于美蘇空間站的合作計劃,自上世紀80年代籌劃和90年代啟動實施以來,先后有16個國家參與此項世界最大的航天工程,中國卻被排除在外。

從80年代開始,國家加快了自主創新建設航天技術體系的步伐。中國在進入空間、空間應用、載人航天、深空探測、航天工業基礎和戰略導彈等關鍵領域,逐步完善了科研與工業的基礎能力、配套能力、國際交往能力。具體來說:“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向體系化發展,“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F”“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四號甲”和“長征四號乙”等型號技術成熟穩定,完全能夠支撐發射大容量應用衛星、載人飛船和空間實驗室的需要,也能承擔對外商業發射任務;自主研制的“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衛星、多種返回式衛星、“東方紅”系列通信衛星、“風云”系列氣象衛星、“資源”系列衛星、“遙感”系列衛星均取得連續進展;難能可貴的是,在新世紀前后,“北斗一號”實驗性導航系統的成功、“嫦娥工程”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正式立項、“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的確立,尤其是2003年實現了第一步——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樹立了中國航天史新的里程碑;此外,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的系列導彈,以及陸基與潛射的綜合性戰略打擊能力也取得相應的進展。

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通過系列重大工程的實施,依靠自主創新能力的帶動,中國建起一個獨立而完整的航天技術體系,它包括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航天發射場、地面測控網、衛星地面站、航天員、空間實驗、載人飛船與著陸場等幾大航天系統,也包括遍及全國各行業和部門的航天科研協作網、生產協作網、物資器材協作網和航天發射試驗協作網,還包括中國與一些國家或國際組織的交流與合作網。這一體系進一步發揮了自主可控和航天事業大協作的優勢,增強了中國在國際航天界參與競爭與開展合作的實力,使得中國成功躋身世界航天大國行列。

勇攀高峰建設航天強國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黨中央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作為典型的戰略性高技術領域,中國航天必將再擔歷史重任。環顧世界,美國雖仍主導航天“一超多強”的局面,但是隨著航天飛機全部退役、國際空間站大限迫近、重返月球與登陸火星等計劃面臨變數,而新興航天國家躍躍欲試。在全球新一輪航天制高點的角逐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衛星導航、空間科學和商業發射等方面出現競爭與合作的新機遇,中國建設航天強國適逢其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從航天大國加快向航天強國邁進。航天科技正在經歷跨越式發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突破;多項重大工程圓滿實施,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航天事業由“跟跑”向“并跑”“領跑”發展。隨著近年“北斗”導航、“嫦娥”探月、火星探測、中國空間站、系列空間科學衛星等挑戰性極高的重大任務有節奏地深入推進,我國航天事業不斷刷新紀錄,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

北斗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采取“自主、開放、兼容、漸進”的原則和“三步走”的實施方案。2020年北斗三號系統正式開通,具備向全球提供服務的能力。北斗系統的高精度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綜合指標國際領先,其定位導航授時、全球短報文通信、區域短報文通信等服務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從北斗一號到北斗三號,從雙星定位到全球組網,從區域應用到服務全球,北斗系統的建造過程體現了航天事業自主創新、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可控的重要性。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以下簡稱“嫦娥工程”)于2004年正式立項,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期。2007年“嫦娥一號”進入繞月工作軌道,完成第一幅月面圖像;2010年“嫦娥二號”完成了既定的各項技術試驗驗證任務和后續飛行探測任務;2013年“嫦娥三號”實現月面軟著陸,“玉兔號”月面巡視器開展探測和其他預定任務;2019年,嫦娥四號順利“落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和巡視勘察;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取回1731克月球樣品,首次實現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2022年,我國科學家在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中發現新礦物,并命名為“嫦娥石”。這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中國的首次行星探測工程。2020年“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2021年進入火星停泊軌道開始探測,“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于火星預選著陸區,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

2010年,中央批準載人空間站工程立項,分為空間實驗室任務和空間站任務兩個階段實施。2011年“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相繼發射入軌,并成功實施兩次自動交會對接;隨后連續兩年,“神舟九號”與“神舟十號”的宇航員順利進入“天宮一號”,順利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2016年“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中期駐留驗證;次年,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對接成功。近年來,中國發射了“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神十二號”載人飛船、“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神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神十四號”載人飛船、“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十五號”載人飛船……一系列的發射、對接、往返,驗證了載人飛行與建造空間站的多項關鍵技術,積累了運營太空實驗室和載人航天事業的寶貴經驗。

近年來,中國的科學探測衛星和空間科學研究獲得了國際學界的高度評價。2015年至今,“悟空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和“太極一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羲和號”太陽Hα光譜探測與雙超平臺科學技術試驗衛星和“夸父一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等系列空間科學衛星,瞄準基礎科學前沿,取得的多項成果位居國際領先。

中國航天事業的國際化色彩與獨立自主并不矛盾。中國航天成就不是閉門造車的結果,而應放置于全球科技創新與航天產業日益壯大的背景中去衡量。世界航天發展史表明,各國都需要交流合作,既包括相互的學習與借鑒,也包括成果分享與責任分擔。中國雖是航天領域的學習者和追趕者,但近年來隨著北斗系統、“嫦娥”系列探月工程、中國空間站、系列科學衛星和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的運行,中國在空間載荷、航天員培訓、國際標準化工作、前沿探索與成果共享、防災減災與應急保障等方面均作出了切實貢獻。與此同時,全球航天領域的競爭與博弈也在加劇,科技與產業制高點的爭奪日趨激烈。中國航天的總體實力不斷提升,航天產品與技術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日益增加,而我們所面對的抨擊、限制、封鎖、打壓和敵視的力度并未減弱。由此不難理解,中國航天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自立自強的歷史意義。

當前,勇攀航天科技高峰、建設航天強國,是中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世界航天強國,中國在相關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產業培育和經濟效益,以及外空全球治理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除了超前部署一批前瞻性、戰略性的航天重大工程與重大科技項目之外,中國正在推動先進技術特別是顛覆性技術的開發與應用,進而持續提升航天創新能力,實現航天領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自立自強創建并發展的航天事業,既服務于國家發展大局,又參與人類外空領域的和平探索與利用。期間,中國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解決了國防尖端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獨立自主打造航天科研與產業的龐大系統,解決了技術體系的規模化問題;獨立自主實施月球探測、載人航天和全球導航系統等世界級工程,正在加快解決關鍵領域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差距問題。在三個階段的接續奮斗中,中國航天積累了以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體系特點,以重點突破、集中力量辦大事為發展模式的豐富經驗。初步總結如下:堅持黨的領導,確保航天事業服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基本方向;堅持自力更生,確立獨立研制的技術路線,建立自主可控的航天技術體系;依靠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搶占航天科技制高點;選擇突破重點,依據國情和前沿趨勢,實施目標有限、穩扎穩打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辦大事,依靠全國一盤棋的協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可以預見,在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的發展中,這些歷史經驗將繼續發揮巨大作用。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

【注:本文系中國科學院項目“中外科技創新史比較研究——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項目編號:E2291J0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研究引領重大原創性突破的科技史啟示”(項目編號:L1924019)成果】

【注釋】

①錢學森:《一切成就歸于黨歸于集體》,《人民日報》,1989年8月8日。

② Wu, Shellen. How science saved China. Nature 574, no. 7776 (2019): 25-28.

③ Johnston, Alastair Ian. The Cox Committee Report: An Assessment. No. SLAC-REPRINT-1997-125. SLAC National Accelerator Lab., Menlo Park, CA (United States), 1999.

④[美]王作躍著,安金輝、洪帆譯:《在衛星的陰影下——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委員會與冷戰中的美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1頁—第240頁。

⑤《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下),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100頁。

⑥《聶榮臻科技文選》,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9年,第302頁—第309頁。

責編/趙橙涔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孫垚]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在 | 国产精品1区2区3区在线播放 | 国产精品第一页第一页 | wwwwxxx日本| 亚洲欧美日本人成在线观看 |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美女内部福利视频在线观看 | 1级黄色 | 国产在线视频专区 |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欧美日韩一级片在线观看 | 国产福利在线视频尤物tv | 91在线 | 亚洲 | 黄色片aaa| 日韩日韩日韩日韩日韩 | 国产女人伦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 免费观看日本高清a毛片 |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 99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 中文在线免费看视频 | 日韩在线1 | 在线观看成人免费 | 国产孕妇做受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换爱交换乱理伦片免费观看 | 一级特黄特色aa大片 | 欧美国产永久免费看片 | 在线亚洲精品防屏蔽 | 在线观看a级片 | 大美女香蕉丽人视频网站 | 色狠狠成人综合色 | 小明永久免费看aⅴ片 | 欧美伦理片在线 |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播放 | 国内精品在线播放 | 免费高清不卡毛片在线看 | 美国三级毛片 | 免费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