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報告明確提出,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黨中央明確把慈善事業上升到國家戰略體系層面,意義重大。發展慈善事業是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的重要形式,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增強國家軟實力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途徑,是提升治理體系和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因此,如何進一步發展公益慈善事業、形成比較完整的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體系,發揮第三次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作用,對凝聚社會共識,實現共同富裕,是今后一段時期內必須探索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慈善事業在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慈善制度建設還不健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出臺,為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據。山東、江蘇、湖北等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有關慈善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廣東等省市人民政府出臺了有關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規章,這些均為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細化的規范。但在慈善事業實踐中,相關法律法規存在著規制不足或過于概略而實操性不強等現象。如,慈善法第四十五條提出“未按照前款規定將相關文件報民政部門備案的,不享受稅收優惠”。目前,慈善信托領域稅收優惠政策仍不明確,這些制度都有待完善。
二是慈善事業發展高位謀劃推動力度不足,慈善工作協調機制存在短板。我國整體慈善工作組織協調機制不夠健全,政府部門之間、政府部門同慈善組織之間存在信息共享不及時、未形成工作合力等問題,對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缺乏有力支撐。
三是慈善主體力量與社會發展需求不平衡、不匹配。近年來,我國慈善組織總量占社會組織比例有所增長但總體而言仍處于低位,社會組織轉換成慈善組織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現有慈善組織中基金會占絕對主體,直接提供社會服務的慈善組織十分稀缺,社會對養老服務、兒童福利、殘疾人服務等需求無法滿足。
四是慈善組織社會公信力不足,社會公眾捐贈缺乏動力。在公益慈善領域,公信力是慈善組織募集善款的一張道德名片,是永續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來看,部分慈善組織在“慈善中國”全國慈善信息公開平臺、本組織網站等對組織接收資金捐贈情況、項目實施開展情況等信息公開不及時、不全面,捐贈人無法了解自己捐贈資金的使用路徑。同時,在系列社會輿論事件的影響下,社會群眾對慈善組織等戴上了“有色眼鏡”,慈善公信力整體水平不容樂觀。
五是慈善領域專業人才匱乏,公益慈善事業專業化發展存在瓶頸。隨著我國日益重視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慈善行業能否接得住、用得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慈善專業人才的支撐。但目前我國公益慈善領域的人才供給和發展還主要依賴跨領域進入和行業內培訓,在人才數量和質量方面難以滿足現實需要。2022年度初,教育部明確增設并同時批準浙江工商大學、山東工商學院開設本科慈善管理專業,這也是我國目前僅有的兩所設立慈善專業的高校。
在制度層面上,將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作為推進共同富裕實踐機制的幾點建議
加快健全慈善法律政策體系。2021年3月,全國人大啟動慈善法修訂工作,現已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修訂草案)》并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慈善法的修訂需要深入研究和認真回應我國慈善工作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作出符合國情、符合慈善事業發展實際的規范。同時,在修訂草案通過實施后,針對慈善領域出現的新問題,要做好慈善法配套法規政策的制定實施工作,通過法規制度的引領、激勵和約束,真正發揮慈善事業的價值使命。
高位推動慈善事業發展。首先堅持黨對慈善事業的全面領導,推動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聯動慈善工作協調機制。其次,探索建立政府部門間、部門同慈善組織間信息共享機制和動態監測機制,更好地連接社會慈善資源和精準研判社會群眾服務需求,推進慈善提質增效,推動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著力培育慈善組織和慈善信托。慈善組織是現代慈善制度的核心,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主體。一方面,民政部門要切實履行慈善組織登記和認定行政職責,重視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鼓勵引導企業家設立慈善基金會,大力發展社區服務類慈善組織,鼓勵有條件的村(社區)設立社區基金,為基層治理和服務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注重發揮慈善信托的獨特優勢,完善支持政策措施,推動慈善信托加快發展,引導社會各界通過慈善信托方式參與慈善活動,提供可持續資金支持。
著力加強慈善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引導慈善組織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在項目管理、財務運營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開展慈善業務培訓,鼓勵慈善從業人員參加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加快培養一批能長期參與慈善服務的慈善實務人才、富有管理經驗的慈善管理人才和精通現代慈善專業知識的慈善教育研究人才,為慈善事業長遠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高等院校等加大培養慈善事業專門人才的力度,開設慈善管理專業,研究開設公益慈善事業管理、公益慈善項目管理、公益慈善營銷等專業核心課程,為社會輸送有專業特長的慈善工作者。
持續強化慈善行業監管。充分利用信息和物流網絡技術,建立國家慈善大數據監管平臺,實現一體化高效運作。一方面,創新利用區塊鏈、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慈善事業深度融合,實現慈善領域全程跟蹤,保障捐贈者對捐贈財產使用情況的知情權,強化慈善組織信息公開。另一方面,暢通公眾監督舉報渠道,支持社會各界對慈善組織及其活動進行監督,通過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和外部加強監管提高慈善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升慈善組織形象,增進慈善社會美譽度。
大力弘揚慈善文化。優秀的慈善文化能夠為慈善事業發展提供豐厚的養分和土壤,只有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慈善文化的精神內涵,融合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特征,才能在推進共同富裕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之路。因此,各級有關職能部門需要加強慈善文化的宣傳引導,暢通志愿服務渠道,引導建立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慈善公益理念。
(作者系山東省濟南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