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助力共同富裕的載體
縣域和城鄉銜接地帶是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縣域及城鄉銜接區域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一頭承擔著農業農村發展的重擔,另一頭又承接著大中城市的經濟輻射,是連接城市與鄉村的重要紐帶和橋梁,是解決城鄉不平衡、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主戰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空間載體。這類載體在中西部是縣域,東部地區則是縣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并指出加強縣城建設,不斷完善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好地就近吸納農業農村轉移人口。可見對農業轉移人口的解決方案已經非常明確,城鎮化、非農化趨勢不可逆轉。首先,政策著眼于幫助農村人口能夠更好地流向縣城、流向中小城市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是解決縣域房地產積壓,去縣域房地產庫存。在此過程中,只有通過產業發展有效解決農民就業,將農民變為市民,使農民容易進城、容易出村,才能進一步釋放住房等消費需求,去縣域房地產庫存。縣域和中小城市的住房價格更低,這是農民進城最容易實現的購房落戶目標。其次,由于縣級政府在公共服務特別是義務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擁有更好的管理和分配財政資金的功能,尤其是保障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工資,這對實現人力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加大縣域和中小城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建設,會進一步拉動大城市的人才和投資需求,形成經濟正循環。最后,縣域和城鄉銜接地區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殊性,在于房貸與收入之間仍然存在彈性空間,目前我國超過四成的縣城居民已過上有房無貸的悠閑生活。腳下有房住,手里有閑款,是較多縣城人的經濟狀態,這些地方消費能力的顯現和消費潛力的發掘是下一步需要開發的關鍵。這些都讓縣域和城鄉銜接區域的產業發展和促進消費形成了資本市場下沉的“新藍海”,資本下沉也為縣域產業發展帶來了空間,因此,以縣域為主的城鎮化肩負著擴大內需、拉動增長、提升人力資本的重任。
在促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過程中,要改變以往財政資金重點投入在支持城鄉基礎設施,財政資金投資效率的提升需要著力于未來如何促進人的發展,轉變過去重物輕人的發展模式。改變過去靜態和基于地理范疇的財政投入思考模式,打破城市與鄉村的治理邊界,讓農民有更多居住、擇業、生活選擇,使農民到適宜自身發展的地方生存,打破地域限制,完善財政資金跟著人走的制度。在衛生、教育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擴大錢隨人走的范圍,提高轉移支付在分配中的合理性、科學性和精準度,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工作提速增效。
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協同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考量
打通城鄉產業發展橋梁有效推動農業人口獲取更多就業機會。當前通過促進多領域的經濟和產業發展,打通城市、縣城、鄉鎮和鄉村之間的發展橋梁,實現以工補農、以城帶縣帶鄉、工農互惠、縣鄉村一體化,實現城鄉產業一體化發展,既能為疫情后返鄉農民的“再城鎮化”貯備知識和技能,也能讓其積極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中。因此,當前財政政策在圍繞促進人的新型城鎮化做文章的同時,要將解決農民在城鎮就業作為支持的重點,打通城市、縣域與鄉村產業之間協調發展的通道,并且通過農業一二三產融合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這才能切實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農業戶籍制度的深入改革、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享有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等,創造有利于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就業和發展條件。強化城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和機制保障,統籌建設城鎮平臺、產業平臺、創新平臺和投融資平臺,統籌發展城鄉特色經濟和聯農帶農經濟、集體經濟和民營經濟,統籌完善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治理體系,從而不斷增加居民收入,促進城鄉融合,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依托城市和鄉村綜合發展能力助力共同富裕。當前我國城鄉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商品交換頻繁、要素大規模流動,城鄉空間分布和產業結構調整均出現了“亦城亦鄉”的中間形態,這意味著城鄉結構發生了深刻轉變,城鄉關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聯系。因此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必須跳出“就城市談城市”“就鄉村看鄉村”的發展固化模式,要在城鄉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不斷挖掘和釋放城市和鄉村各自的潛能,發揮彼此的比較優勢,通過城市公共服務的擴圍,鄉村功能的擴展,用好自身資源要素稟賦優勢,增強城鄉價值助力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在具體操作層面,要找到城鄉產業發展的銜接點,發揮農業有別于其他產業的定位和獨特功能,樹立城鄉協調發展的三個先進理念。首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打通產業鏈和價值鏈,打造工業反哺農村,城市鄉村互為支撐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其次,樹立城鄉綠色產業協同發展模式,增強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開發農村生態旅游、康養等產業資源;最后,通過以城帶鄉,暢通國際市場、國內城市和鄉村的物流、倉儲、冷鏈渠道,深化開展國際合作推動農產品國際貿易走深走實,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為中國能夠無后顧之憂地參與國際大國競爭做好充分準備。
以現代農業體系和多領域創新降低農業對勞動力人口數量的依賴。一是以創新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首先,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推動共同富裕要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盤活農村存量土地資源,統籌城鄉發展,做好城鄉發展和生產領域的創新,要以創新實現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機械化,實現產業生產主體轉型升級,推動經濟和產業發展將分配的蛋糕做大,解決農村低收入群體和半城鎮化人口的增收問題,實現擴大非農產業就業供給,依靠多種經營模式、多種所有制方式推動城鄉百業興旺。其次,通過農業產業領域的轉型升級和變革、實現智能化發展,加強農業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應用,強調創新發展,突破一批“卡脖子”農業技術,為農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和擴大生產規模奠定技術基礎。不斷打造新制度、新商業模式和新業態,通過技術和科技降低農業生產對農業勞動力人口的依賴,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創新經營方式和構建多種形式的產業合作組織,提高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質量,為農民提供更多自身發展的選擇,為減少單純從事農業一產和僅僅依靠小農經濟的發展模式創造條件。
二是緩解農村人力資源不足狀況。面對鄉村勞動人口的嚴峻形勢,可以采取兼業化方式來緩解未來農業勞動力匱乏的趨勢,提高城鄉整體勞動力質量,逐漸化解農村人口老齡化、空心化帶來的不良影響,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改善農村良好的營商和人居環境,促進農民工資性、經營性和資本性收入增長,提高農業產業職業的吸引力,并不斷拓寬農民的收入來源渠道。基于此還能在推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的過程中,走出一條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現代化、產業化、資本化、科技化運作之路,這是實現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戰略目標需要做的前瞻性預判和實施策略。
(作者為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注: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西部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銜接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1JZD02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招標課題“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的理論、實踐與反思”(項目編號:20190001)研究成果】
責編/李一丹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