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技術創新兼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提升我國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新引擎。流域產業經濟作為我國大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基礎框架和重要支撐,應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依托完善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流域產業經濟發展頂層規劃和創新引領;應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保障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流域自然災害防治;應以高質量發展為目的,推動流域產業更新升級,切實推動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關鍵詞】綠色技術創新 流域產業經濟 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從各國現代化進程看,傳統技術產業高能耗、高投入、高污染的發展模式在推動產業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過度損耗等問題。綠色技術創新以生態保護為根基,兼顧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助力。因此,應充分發揮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力作用,以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為前提,以踐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綠色發展為目的,引領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
綠色技術創新由綠色技術和技術創新兩個部分組成。綠色技術有三個本質要求:一是資源節約,側重于減少生產過程中的自然資源損耗,通過降低生產能耗和控制產業產能,以緩解生態環境承載壓力,提高產業生態效益;二是重復利用,重點在于改善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以實現部分生產原料回收再利用,降低非必要原料損耗率,進而提高自然資源轉化率,保障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循環體系,核心是構建生產廢料多路徑循環利用機制,形成開放型資源循環體系,通過搭建“自然資源—生產原料—產品—工業廢料—其他生產路徑原料”的資源利用閉環路線,將工業廢料排放量最小化,嚴格把控污染排放及廢料處理,以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技術創新則是指企業為推動自身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而主動制定創新策略和目標,完善組成結構和研發機制,統籌自身資源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與制造以及完成生產要素更新重組等提升生產效能的活動過程。綠色技術創新具有創新效益綜合化、創新主體多元化、創新成果社會化的特征,其不以提升生產效能為單一目標,而是著眼于生態環境保護,將環境與資源科學知識運用于產業重構和技術創新,在保障產業經濟效益的同時創造生態效益,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
綠色技術創新能夠驅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根據經濟發展戰略、經濟增長機制和生產要素類型,可以將經濟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采用傳統粗放式發展模式,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的;第二階段采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模式,以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物質基礎,同時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第三階段采用可持續發展模式,著力探索綠色發展道路,追求經濟增長、社會協調和生態保護一體化發展。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環境保護、資源利用等問題日益凸顯。比如,我國人口規模巨大,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自然資源投入產出比亟待提升。由此,必須依靠綠色技術創新推動生產技術創新、產業層次更新,既在生產原料方面“開源”,研發稀缺資源替代品,改進自然資源利用方式,提升投入產出比;也在廢料排放方面“節流”,降低非必要原料損耗率,優化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構建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能夠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隨著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悄然興起,全球產業競爭愈演愈烈,我國各行業均面臨較大的國際競爭壓力。為保障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得正向收益,提升核心競爭力是首要基礎①。作為未來的關鍵核心技術,綠色技術是各國科技創新的主戰場、主賽道,我國應順應趨勢加快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清潔能源、環保材料及生態修復等高新綠色技術產業,推動實體經濟與新興綠色技術產業融合發展,打破環境進口附加稅、綠色技術生產標準及綠色市場準入許可等貿易壁壘,搶占世界環保產業市場份額。
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機制
流域產業經濟是我國大區域經濟發展體系的基礎框架和重要支撐,應以綠色發展為導向,以可持續發展為目的。以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作用機制如下:
綠色技術創新能夠保障流域生態環境建設。流域產業經濟以水網水系為基礎框架,地域跨度大、涵蓋范圍廣,擁有復雜的層次結構,具有較強的環境依賴性,江河局部范圍內的生產開發活動也會輻射江河上中下游、干支流的整體生態環境。比如,長江、黃河、珠江、黑龍江等部分流域產業在早期工業化進程中雖然因為粗放式發展獲得了經濟快速增長,但由于忽略了生態環境的支撐性作用,造成了流域范圍內自然資源負載過高以及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能夠通過優化生產工藝和生產流程,降低生產能耗和材料損耗,從而促進生產要素升級,提高自然資源投入產出比,緩解自然資源負載;能夠形成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提高生產廢料處理率,降低產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直接污染。另一方面,綠色技術創新能夠推動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發展,以區域生物修復技術、自然生態修復技術和人工工程修復技術助力生態環境修復工作開展。由此可見,綠色技術創新既能夠從減少自然資源損耗和控制生產廢料排放兩個方面保護尚且良好的流域生態環境,又能以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發展推進已被污染區域環境監測、評估、修復等治理工作,保障流域水生態環境建設②。
綠色技術創新能夠助力流域自然災害防治。我國境內水系水網分布廣泛,江河流域內大部分區域生態系統脆弱,易發生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而穩定的水資源供給和安全的流域生態環境是流域產業經濟發展的前置條件③。對此,應依托綠色技術創新,推動防災減災技術發展,加強自然災害防治能力建設。比如,在江河上游合理科學地培育地質災害防護林區,在江河中游修整河道坡形以減少水土資源流失,在江河下游利用水體修復技術構建基塘、培育人工濕地等。
綠色技術創新能夠推動流域產業層次升級、結構優化。我國長江流域經濟帶、黃河流域經濟帶以及黑龍江流域經濟帶等主要的流域產業經濟帶在經歷了長期現代化工業體系建設后,形成了以鋼鐵、石化、化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高能耗、大運量重工業產業為基礎的工業產業體系,出現了流域產業整體工業水平較低、自然資源損耗較高、環境污染性較強、發展慣性較大等問題,導致了流域產業經濟效能較低④。基于此,需依托綠色技術創新,培育產業發展新引擎,著眼于低碳環保的能源、材料、生產技術和生產廢料再利用等高新技術發展;通過建立健全資源循環利用體系,促進生產要素全面優化,提高產業綜合效益及產業核心競爭力,以推進流域主要產業由資源消耗型、基礎生產型更新升級為綠色發展型、創新引領型;通過產學研融合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驅動流域范圍內綠色技術產業集群發展,完善創新機制、優化產業結構。
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新形勢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關鍵是要正確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⑤這一重要論述也為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新形勢下,推動流域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應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以綠色技術創新為基礎支撐,以生態效益最大化為價值取向,以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內涵。
加強綠色技術創新頂層設計。中央層面可以制定以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流域產業經濟發展的相關規劃設計,明確發展戰略目標,保障同一流域上中下游、不同流域干支流之間科學合理的戰略規劃布局。地方層面應緊扣頂層規劃,頒布具體可行的政策、措施,形成完善的發展規劃體系。同時,應強化綠色技術生產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創新主體地位,加大綠色技術創新投入,既要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和服務組織建設,協調創新要素配比,保障創新主體權益,也要確保綠色技術創新質量,促進高新技術外溢擴散,以綠色技術創新引領流域內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制機制。目前我國部分企業仍存在核心技術創新突破能力較弱、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等問題。由此,政府應完善綠色技術創新激勵措施,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專利保護制度,以此提高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并促進企業合理運用自然資源、控制有害廢料排放。同時,應通過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及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綠色技術生產標準化,提高綠色市場準入許可,降低綠色技術產業運營成本;提高非環境友好型產品市場準入標準,發展生態環境友好型、資源循環利用型生產體系。此外,應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建立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創新協同體系,提高企業創新層次,并將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機構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實現綠色技術的市場化和產業化,保障創新效益。
形成綠色技術創新理論體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技術創新理論體系,有助于綠色技術不斷更新升級、推陳出新,能夠為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的流域產業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應把綠色發展理念擺在突出位置,聚焦綠色技術創新最前沿并緊扣流域產業經濟轉型發展;加大財政資金投入,通過建立綠色技術創新專項科研基金等方式鼓勵相關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培育綠色技術創新人才,為綠色技術創新理論體系擴充完善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綠色技術與人工智能、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的融合發展,不斷拓展豐富綠色技術創新理論體系的內涵。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博士研究生)
【注釋】
①陳濤濤:《培養核心競爭力受益于全球化的關鍵》,《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2期。
②單菁菁:《探索構建中國特色新污染物防控治理體系》,《人民論壇》,2023年第4期。
③金鳳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協調推進策略》,《改革》,2019年第11期。
④萬倫來、黃志斌:《綠色技術創新: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經濟》,2004年第6期。
⑤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19年第17期。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