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想信念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方向引領和動力支撐作用,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創新的必然要求。高校應按照大學生的認知接受規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規律進行系統設計,通過夯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根基、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課程體系、拓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平臺、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組織機制等方式,推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全黨牢記黨的宗旨。”①理想信念對個體的發展具有方向引領和動力支撐作用②,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③。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不會自發形成,其確立和深化需要通過持續有效的教育,實現從外到內的融通,這就決定了理想信念教育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因此,高校應按照大學生的認知接受規律和理想信念形成規律,緊緊抓住常態化制度化建設這個關鍵,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進行系統設計,明確實踐重點。
夯實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論根基
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青年樹立崇高理想,是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經驗?;赝麣v史,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始終高度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強調以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凝聚人心④。新中國成立后,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黨中央頒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中共中央關于宣傳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指示》等文件⑤,以更為明確的制度引導中國共產黨人加強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并將其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時期,面對新的風險和挑戰,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為黨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的實際出發,強調:“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思想建設的戰略任務”⑥,將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并從治國理政的高度對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提出了明確要求。
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中國共產黨人正是掌握了對待科學理論的科學態度,明確了科學理論沒有一成不變的套路,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深刻改變中國發展前景的同時,賦予馬克思主義鮮明的中國特色,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不難發現,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為基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要想補好精神之“鈣”,需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矢志不渝地加強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最為緊要的就是要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深入系統的思想理論教育,用先進的理論吸引學生、說服學生、引導學生,確保理想信念教育底蘊深厚、方向正確,不斷增進其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課程機制
規范化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環節,要結合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和時代要求不斷推動內容創新和載體創新,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持續加強“四史”教育,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時代感、吸引力和科學性。
一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依托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增強青年思想認同。早在延安時期,為把眾多有志青年培養成高素質干部,中國共產黨組織開設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時事教育等課程。因此,新時代理想信念教育必須上好思政課這門“關鍵課程”,引導大學生樹立崇高理想。課堂教學是落實課程規劃的關鍵,結合大學生的發展需要、生活實際,找準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點,不斷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充實課堂教學內容,旗幟鮮明地宣傳馬克思主義,使理想信念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彰顯。
二是持續加強“四史”教育。通過歷史教育促進青年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提出通過加強歷史教育深化人們對中國實際的了解。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幫助廣大青年認清基本國情、明確歷史任務,號召他們積極投身革命事業,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通過中共黨史和中國革命史等課程的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鄧小平同志指出:“要用我們自己的歷史來教育青年。”⑦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學習和歷史教育,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并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和研究提升到新的境界,為更好開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事實證明,“四史”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內容,是無可替代的教學資源,高校應在課程體系建設中合理設定“四史”教育課程模塊,使廣大青年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偉大歷程,在理論與歷史的貫通中汲取前行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拓展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平臺
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要注重拓展實踐平臺,把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在實踐中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一是引導大學生在案例式社會實踐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充分整合優質社會資源,精心創作弘揚崇高理想信念的文藝作品,廣泛開展向榜樣學習的實踐活動,用優秀典型的榜樣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啟迪人,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充分梳理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偉大成就的素材,開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案例式實踐教學,讓大學生充分了解一個全面立體的中國,引導他們在深入理解黨領導人民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偉大實踐中堅定理想信念。
二是引導大學生在體驗式社會實踐教育中堅定理想信念。在信息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準確捕捉受教育者的興趣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難點之一。將理想信念教育內容融入實踐場景之中,讓受教育者在日用而不覺的體驗中汲取精神營養,可以產生直抵人心的浸潤式教育效果。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既包括革命遺址、革命遺跡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也包括不同形式的紅色文藝作品。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常性開展體驗式社會實踐教育活動,讓大學生深入革命圣地,感受鮮活歷史,進而喚醒紅色記憶。應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組織大學生走進革命歷史博物館、烈士陵園(墓)等探尋紅色密碼⑧,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從而激發他們對崇高理想信念的情感認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大學生走進科技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充分發揮各類教育基地的作用,組織大學生走進社區、鄉村、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國情民情教育和勞動教育,強化使命擔當。總之,要讓理想信念教育回歸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堅定理想信念。
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組織機制
理想信念說到底是屬于價值觀層面的內容⑨,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需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而組織機制的穩定性可以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開展。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組織機制,是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一是加強黨的領導,特別是加強黨對群團組織的領導,肩負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體責任,確保理想信念教育方向正確。我國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豐碑,為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現實支撐。從根本上說,如果沒有扎實的發展成果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升作支撐,空對空地談理想信念,不可能取得最好的成效⑩。為此,要以翔實的數據和生動的現實講好中國故事,為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切實可感的現實基礎。
二是加強頂層設計,構建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體系。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開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內容、形式、方法等諸多方面,碎片化的教學難以收獲成效,要堅持系統思維,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機制,注重制度體系的整體性、協調性。在內容組織上,要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增強教育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形式上,要善于創新,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傳播優勢,在守好傳統教育陣地的同時做大做強網絡教育陣地,構建線上線下協同聯動的理想信念教育體系,豐富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增強大學生的價值選擇和鑒別能力,從而使其更加自覺地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在教育方法上,要堅持精準思維。大學生群體的思維特點既有共性又有個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大水漫灌式”教學,要堅持精準施策,以不同教育對象的需求為導向開展“精準滴灌式”教學,提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適用性和針對性。此外,還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執行監督機制和評價機制。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新時代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堅持制度公開、拓展監督形式、暢通監督渠道,防止出現制度“空轉”的現象。同時,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考察理想信念教育的落實情況,既要發現問題,又要突出典型,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
(作者單位:鹽城師范學院黨委組織部)
【注釋】
①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
②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4期。
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34頁。
④段妍:《中國共產黨加強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歷程與現實啟示》,《思想教育研究》,2021年第8期。
⑤湯樂、陳云云:《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教育的百年探索與時代啟示》,《學術探索》,2021年第10期。
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5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98頁。
⑧馮建軍:《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實踐內涵、理路與策略》,《思想理論教育》,2021年第12期。
⑨覃翠生、莊嚴:《新時代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研究》,《廣西社會科學》,2021年第1期。
⑩賀學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