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縣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縣域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一方面,東部地區千億縣數量占比仍然較高;另一方面,中西部的千億縣數量增長,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中西部千億縣有什么特點?對當下中西部縣域經濟發展有何借鑒?
先進制造夯實發展根基
本報記者 夏先清 楊子佩
今年2月,經統計部門初步核算,河南鄭州鞏義市202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10.9億元,成功邁上千億元臺階,成為河南首個千億縣。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3年,鞏義經濟規模連年實現突破,地區生產總值先后跨越700億元、800億元、900億元、1000億元4個關口。河南中原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喻新安認為,鞏義躋身千億縣行列,對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具有標桿意義,對鄭州高標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也有重要助推作用。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是產業強,產業強的核心是制造業強,河南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一批基礎好、實力強,特別是工業創新能力強的縣走在前面,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鋁加工產業一直是鞏義的主導產業。近年來,鞏義在如何延長產業鏈條,把粗加工變成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提升自身硬實力。近5年,鞏義鋁精深加工在全市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增加了近四成,每年超過600萬噸的鋁加工產品從這里發往世界各地,形成一條產值上千億元的產業集群。鞏義市科工信局局長劉金剛介紹,近5年,該市研發投入不斷增長,協助企業建設了10多個實驗室和研發機構,并設立了規模達20億元的先進制造業發展基金,主要用于鋁精深加工產業的轉型升級。
堅持工業立市戰略,鞏義始終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主攻方向,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構建由主導產業、新興產業和服務產業等組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傳統產業延鏈升鏈、新興產業補鏈強鏈、未來產業建鏈成鏈。鞏義尤其注重前瞻布局新材料、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鞏義市發改委副主任榮明丹介紹,鞏義規劃布局了47個新材料重大產業項目,總投資超200億元,這些項目科技含量高、應用范圍廣、市場前景好,正在成為鞏義轉型升級的推進器。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鞏義市泛銳熠輝復合材料有限公司專注于新型復合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已成為航空航天、新能源、通信等行業的關鍵材料供應商。公司董事長姚棟嘉介紹,近幾年,公司圍繞微納米結構生產的隔熱復合材料,獲得了300多項專利,生產了近百項應用產品。
據了解,目前鞏義有工業企業7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555家,形成了3個門類、24個大類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高精鋁、新材料、特色裝備制造三大產業集群,是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鞏義市委書記袁聚平表示,鞏義有一批大而強的鏈主企業,有一批小而精的隱形冠軍,還有一批穩而優的小微企業,以及優秀的企業家群體和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下一步將繼續推進傳統產業迭代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集群、未來產業搶灘布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先進制造業為主攻方向,把鞏義打造成河南全省先進制造業高地。
資源稟賦提升競爭實力
本報記者 陳 力 余 健
近年來,內蒙古鄂爾多斯因地制宜,統籌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特色鮮明、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競相發展的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1年準格爾旗在內蒙古率先建成“千億實力旗縣”,2022年躋身全國千億縣第30位,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00億元。近年來,準格爾旗依托“頭上有風光、腳下有煤炭、手中有電網”的有利條件,布局“風”“光”無限好的新能源產業,積極打造我國北方“風光氫儲車”重要應用基地。同時加強產學研合作,放大新能源產業優勢,積極探索“新能源+煤化工”耦合發展新路徑,加快推動煤化工“低碳”“零碳”轉型,推動工業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政協副主席、準格爾旗委書記蘇新亞表示,縣域發展,自力更生固然重要,但也應跳出一域看全局。在新發展格局下,準格爾旗融入城市群、都市圈經濟發展,將是必由之路。
伊金霍洛旗是鄂爾多斯市第二個地區生產總值進入“千億俱樂部”的旗縣。伊金霍洛旗發展改革和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王紹博介紹,近年來,伊金霍洛旗堅持一二三產業共同發力,推進農牧業提品質、工業提能級、消費促提升,持續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做大經濟總量。下一步,伊金霍洛旗將繼續堅持工業化思維,推動農牧業適度規模經營。進一步優化工業經濟結構,加快煤制油、煤制氣等項目綠色化改造和產業鏈延伸,推動煤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學品、煤基新材料方向發展。以打造“北疆氫都”為目標,招引十億元項目、培育百億元企業、打造千億元產業,全面提升產業鏈完整度和競爭力。
東勝區是鄂爾多斯市新晉的千億縣區,2023年東勝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30.51億元,首次突破1000億元。近年來,東勝區持續推動煤炭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增強煤炭穩定供應能力和煤炭行業抗風險能力,大力推進新能源數字陸港建設。加快構筑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強化龍頭帶動,引進配套企業,打造新能源裝備制造全產業鏈。同時,積極培育壯大絨紡特色產業,重點推動羊絨工廠、鄂爾多斯絨紡產業創新示范園等項目,增強羊絨產業的吸附效應。東勝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鄔尚均表示,東勝區將繼續腳踏實地,在機遇中揚優勢、延長板、補短板、促轉型,不斷繪就東勝區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產業鏈放大創新吸引力
本報記者 謝 瑤
湖南省長沙縣處于長株潭都市圈核心地帶,離長沙市中心僅14公里,長沙市的科技資源、公共服務系統有效輻射長沙縣。借助區位優勢和域內自貿區、臨空區、綜保區、經開區、會展區“五區疊加”的平臺優勢,長沙縣堅持以制造業為本,深耕實體經濟,2023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29.52億元,比上年增長4.7%;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穩居百強縣第五位。
作為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的核心聚集地,長沙縣集聚了一大批工程機械巨頭企業,三一集團、鐵建重工、山河智能連續多年入選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全球最長臂架泵車、全球最大豎井掘進機、全球最大直徑盾構機、全球最大旋挖鉆機等諸多高端制造產品從這里問鼎國內市場、搶灘海外市場。
長沙縣還是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博世長沙、藍思科技等行業龍頭在這里落戶并發展壯大。如今的長沙縣,新能源汽車產業項目建設持續推進:長沙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開園,廣汽埃安長沙工廠6月投產,上汽大眾新能源汽車項目4月量產,上汽大眾全新朗逸車型技改項目開工建設,北汽福田超級卡車工廠穩步擴產……在產業的強勢驅動下,長沙縣2021年至2023年,規模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長超6%,今年1月至3月,全縣規模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
近年來,長沙縣大膽探索,率先出臺了人才、科技、產業、行政審批、金融、數字經濟、外貿、總部經濟等一攬子政策,形成“惠企政策措施100條”,先后出臺《長沙縣人民政府關于振興長沙縣工業實體經濟的實施意見》《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建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基地的實施辦法》等政策,形成覆蓋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等創新全鏈條的政策“雨林”。
改革挖潛的同時,長沙縣還借助自身交通區位優勢和自貿開放平臺,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注入發展新動能。
2020年9月,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正式獲批,其中91%的面積在長沙縣。近年來,長沙縣先后探索形成了20余項契合國家戰略、體現湖南特色的創新案例和改革經驗,依托這些改革創新舉措,長沙縣成為湖南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排頭兵”,構建起內陸開放高地。近3年,長沙縣實際使用外資年均增速達15%,外貿進出口年均增速達20%。
構建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近期,長沙縣、長沙經開區密集召開一系列推進會,突出重點產業鏈,圍繞“3+5+8”產業鏈發力,即轉型升級3個優勢產業,布局建設5個未來產業和培育壯大8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長沙經開區黨工委書記、長沙縣委書記付旭明表示,將把握企業、產業、產業鏈、產業生態“四個著力點”,打好強鏈、延鏈、補鏈、融鏈、培鏈“組合拳”,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