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窯子村有機胡蘿卜,別看大小不均勻,吃起來口感絕對好,是小時候的味道……”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合少鎮后窯子村黨支部書記趙利俊正通過直播電商團隊介紹本村特色農產品有機胡蘿卜。今年后窯子村有機胡蘿卜預計產量達3500噸,純收益有望突破100萬元,通過互聯網平臺銷售每天能賣1萬單,有35噸到40噸的胡蘿卜銷往全國各地。
像后窯子村這樣依托“一村一品”實現產業振興的村莊,在賽罕區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近年來,賽罕區按照“塑點、連線、擴面”思路,選樹22個示范樣板村,打造5條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示范帶,多維度、深層次推動“土特產”增值,實現整村示范、整鎮建強、整區提升。
塑造示范點,深挖“土”資源,“一村一品”樹樣板
“賽罕區各村受資源稟賦、人口條件等因素影響,村集體經濟收入不平衡問題逐漸凸顯,我們就先篩選出基礎較好的村,發展‘一村一品’,既能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也希望從中探索帶動其他村發展的路徑。”賽罕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卜俊鎖說。
賽罕區按照產業基礎好、村集體經濟50萬元以上、村黨組織或“兩委”班子成員獲得過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的標準,優先選樹22個村壯大本村特色產業。區委組織部積極爭取上級特色產業政策和資金支持,邀請農科院專家、科技特派員駐村指導,采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在原有產業基礎上繼續擴大規模、提升質效。
外表手感粗糙的網紋瓜,卻是軟肉綠芯的“水果冰淇淋”……在黃合少鎮賽音不浪村,這些圓圓的網紋瓜已經在全國水果市場上打出了口碑,讓村民們獲得了1畝1萬元的好收入。黃合少地區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長可達三千小時以上,日平均溫差13℃-14℃。在這樣獨特的氣候條件下,生長出來的西瓜、哈密瓜等瓜果清脆爽口、果肉肥厚、口感甘甜。賽音不浪村黨支部充分考量本地氣候、土地、人工等方面條件,2018年引進果路農業合作社共同種植網紋瓜,建成2100余畝的生產基地,帶動1000余戶農民就業增收,年增加收入人均可達8000元以上。
格此老村“賽罕南瓜”、蘇計村小雜糧、紅吉討號村馬鈴薯……賽罕區22個示范村深挖土地資源優勢,讓有“泥土氣”“鄉土味”的農產品“破土飄香”。
連通“資源線”,打造“特”品牌,“抱團發展”提規模
賽罕區打破行政化思維限制,按照地緣相鄰、產業相聯、資源相融、規模較大原則,成立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聯盟或共同牽頭領辦合作社,以產業為紐帶,發揮黨組織的功能,引領帶動村級集體產業抱團發展。根據各村先天或者后天形成的產業比較優勢進行分工合作,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實現市場占有率和利潤率雙提高。
金河鎮作為近郊鎮,鎮里很多村以大棚蔬菜種植為主要產業。為破解同質化競爭這一困境,金河鎮成立黨建引領蔬菜產業發展聯盟,依托曙光村蒙苗育苗基地,培育名、優、特、新蔬菜種苗,有計劃、成規模地在相鄰的毫沁營村、格爾圖村進行大棚種植,蔬菜成熟后一部分送到茂盛營村蔬菜精細化加工車間進行加工、包裝,一部分通過蒙游記田園綜合體開展采摘體驗、研學實踐等農文旅項目。經過深加工和包裝的土特產再輸送到曙光村正北方云倉電商平臺,通過電商物流銷往全國各地。
“村與村抱團發展后,交流更多了,感情更深了,我們的錢包更鼓了。不僅種植的土特產銷量更高了,土地流轉還有份收入,還能就近在園區里打工,賺錢和照顧家兩不耽誤。”如今的金河鎮群眾切實感受到抱團發展的實惠。
擴大覆蓋面,延伸“產”鏈條,機制賦能建集群
賽罕區委組織部統籌黨建鏈、產業鏈,累計投入3125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村集體特色產業,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打造鄉村特色產業品牌,提供服務保障和動力支撐。面對農業產業由傳統單品競爭轉向產業鏈競爭的新態勢,賽罕區通過黨建聯建、成立農投公司市場化運營、扶持土特產深加工企業等方式,構建智能化種植、融合化發展、品牌化推介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通過“上游帶下游、中游輻射兩端、下游補上游”,推動賽罕區土特產擴大數量、增加產量、提高質量,持續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的路上,賽罕區還大力培育直播電商、非遺文化、農文旅等新產業、新業態,賦予土特產更多文化價值和科技含量,把增值收益留在鄉村、留給農民。
“我們發揮5條黨建引領特色產業發展示范帶功能,盤活‘土特產’,建成蒙游記農業綜合體、嘉仕數智農場、簡耘科技馬鈴薯數字化種植研發示范基地等高端綠色產業項目,形成多個土特產創新發展樣板區。”賽罕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石磊表示,下一步,賽罕區將繼續以黨建引領促進特色產業發展,鞏固和拓展示范帶成果,持續打造鄉村產業振興新引擎。(作者:祁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