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首個春節。在文化和旅游部牽頭、各級地方政府組織和全國人民熱情參與的2025“歡歡喜喜過大年”系列主題活動中,全國文旅消費市場持續升溫,展現出強勁活力:家庭團聚與文化游交織、非遺體驗與冰雪經濟共榮、數字技術與傳統場景融合,國內旅游消費規模與結構持續優化。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春節假期8天,全國國內出游5.01億人次,同比增長5.9%;國內出游總花費6770.02億元,同比增長7.0%。各級地方政府深挖春節“非遺”文化內涵,策劃舉辦各具特色的年俗活動,吸引大批市民和游客打卡,成為民眾過年的新風尚;或組織或自發的文藝演出豐富多彩,戲曲、曲藝等傳統節目備受歡迎,已有700余年悠久歷史的馬街書會2025春節期間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10多萬觀眾、1915名藝人共享“麥田盛會”;博物館過大年成為最新熱門選擇,故宮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等參觀人數持續保持高位……蓬勃的“煙火氣”激蕩著中華民族的“文化魂”,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敘事。
文旅消費的時代本質:物質需求與精神追求的雙重升級
2025春節期間的文旅消費熱潮,是對“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理論論斷的實踐書寫。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確定為重點任務,提出“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提升產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著力把文化旅游業培育成為支柱產業。
物質基礎,文旅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文旅消費的增長,本質是以物質富裕為基礎,進而消費需求向精神領域溢出,終而更高質量地實現產業升級、更可持續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這一成就的底層邏輯在于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完善交通基建、推進公共服務智慧化,夯實物質基礎,使“詩與遠方”觸手可及。以江蘇省為例,江蘇全省文旅系統統籌推進惠民生、促消費、保安全,落實落細促消費政策舉措,擴大優質文旅產品供給,從而實現全省文旅消費供需兩旺,文旅市場持續火爆——綜合各方數據測算,2025年春節期間江蘇全省共接待游客6120.92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90.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3%和11.1%。
精神內核,文化自信引領消費升級。“博物館熱”“非遺研學游”等現象的興起,背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以文化自信為內核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融合。江蘇“智慧文旅”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春節假期“文博場館過大年”共舉辦近200項跨年展、500余項主題活動,52家文博場館延長開放時間,16家推出夜游項目。“數見蘇韻·家門口看大展”環省行第六站常州博物館接待觀眾近12萬人次,南京博物院的“觀天下——大明的世界”“錦繡江南——中國傳統織繡工藝的巔峰創造”,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夢華東京——北宋開封城”“行經千折水——絲綢之路上的麥積奇觀”等4個特展吸引觀眾近30萬人次。山西依托《黑神話:悟空》IP開發文旅線路,將游戲敘事與歷史遺跡深度融合,吸引年輕群體在消費中感知文化認同。這種“文化再生產”模式,既避免西方現代化進程中物質膨脹導致的精神空虛,又通過消費行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傳承,彰顯了“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制度優勢。
文旅消費的內涵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驅動
文旅消費的持續增長,源于我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14億人口中,中等收入群體超4億,其消費需求的升級為產業轉型提供戰略縱深。更其值得矚目的是,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驅動為文旅產業轉型注入了強勁動能。
新質生產力拓展消費場景,從實物消費到體驗消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型消費是指以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的創新與應用為支撐而形成的一系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和新服務。以新質生產力為先導,把科技成果更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動消費提質升級,這是文旅消費躍升的內在邏輯。一方面,消費場景推陳出新,例如:冰雪經濟從“北方專屬”向南方滲透,浙江等地冰雪項目為南方冬季旅游市場注入新活力;陜西西安《夜譚·白鹿原》山谷光影秀呈現震撼視聽效果,湖南瀏陽“煙火瀏宿中國年”活動將多媒體與煙花表演相互融合……另一方面,新技術提升消費體驗,例如:宇樹科技機器人春晚后亮相浙江烏鎮,多地舉辦AI主題科技廟會,多個景區實現AI導覽、擁堵預警等功能,為游客帶來全新沉浸式文旅消費體驗。
數字經濟賦能供需匹配,從大眾消費到個性滿足。因應人們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文旅產業積極擁抱數字賦能,主動對接上下游業態,在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中衍生“1+1 >2”的新潛力,比如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冰雪+科技+藝術”的沉浸式體驗,將傳統冰燈升級為數字光影秀,既滿足感官享受,又傳遞地域文化內涵。平臺經濟的數據匹配功能,更是有效激活小眾目的地、非遺工坊等長尾需求,小城游從“流量洼地”變為“品質高地”,諸如山西“平遙盛景”燈光秀、安徽黃山“魚燈”夜景、江蘇周莊“江南綺麗”夜間游船、四川自貢“彩燈大世界”等夜間文旅項目活力十足。形成“熱點輪動、多業態融合”的新格局,網紅城市、網紅景點、網紅項目你方唱罷我登場,層出不窮地爆炸式“涌現”。這深刻表明數字技術催生的“云旅游”“虛擬現實導覽”,正在重構傳統文旅產業鏈,推動中國文旅產業突破資源依賴型路徑,轉向“創意+技術+服務”的創新發展模式。
文旅消費的未來態勢:以消費新范式深化可持續發展
以文旅為紐帶,激活消費潛能、傳承文化基因、凝聚社會共識,這是一場經濟盛宴、文明躍遷的生動實踐,讓高質量發展既有“物質豐裕”,更有“人文溫度”。它不僅是一組組增長數據的疊加,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生動展開,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鮮活樣本。
展望而言,我們應進一步深化“兩個文明”融合,持續構建消費新范式。例如:進一步推動文化遺產的活態轉化,將非遺技藝融入劇本殺、數字藏品等新興業態,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共生;強化數字基建,釋放“消費民主化”紅利,加快5G、AI技術在鄉村旅游、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通過“云展覽”“智慧導覽”縮小城鄉文化服務差距;注入引入碳足跡核算等綠色金融工具,引導文旅產業低碳轉型,實現文旅產業“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統一。同時,也要完善文旅消費的普惠性機制,避免過度商業化侵蝕文化本真性;在特色文旅領域建立標準化體系,防范“網紅經濟”的短期泡沫。總之,我們應當始終堅持經濟增長與人文關懷并存、效率提升與公平保障共進、歷史傳統與未來想象交融,在守正創新、提質增效、融合發展中服務美好生活、促進經濟發展、構筑精神家園、展示中國形象、增進文明互鑒。(作者:張建寶,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書記,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羅國慶,北京物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革命文化短視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22VSZ074)階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