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檢驗國家治理成效的最終場域,也是提升人民幸福感、獲得感的關鍵。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社會關系與結構的變化對社會治理現代化提出了新的挑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近年來,石獅市立足全域城市化的縣域特點,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社會治理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主線,貫徹落實“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用好“加減乘除”工作法,著力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打造全域治理共同體,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了一條石獅特色的全域治理之路。
石獅市是福建省轄縣級市,于1988年建市,陸域面積160平方公里,有7個鎮2個街道、128個村居,戶籍人口38萬人,常住人口70萬人,城鎮化率達86.22%,居福建省縣級市首位,是國家中小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和福建省全域城市化發展改革試點。2024年全市GDP超1300億元,綜合實力位居全國中小城市百強第15位,發展潛力位居全國縣域第7位,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1萬元,長期保持福建省縣市首位。先后榮獲全國文明城市“二連冠”、國家生態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縣、全國城市營商環境創新縣市、中國十大活力縣級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
全面激活治理主體,做力量整合的“加法”
石獅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發揮志愿者在基層治理中的獨特作用”的重要要求,深化拓展近鄰黨建工作,以加強社會主體有效聯結為基礎,凝聚協同合作共治共識,構建人人參與、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格局。
整合社區工作者隊伍。按照“費隨事轉、人隨事走”原則,整合社區“兩委”、城管執法員、計生管理員等社會治理力量,重新選配專兼職網格員2700余名,確保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平均配備社區工作者18名。全面推行“兩長一員”(黨員街巷長、黨員樓長、紅色網格員)制,共選聘黨員街巷長235名、黨員樓長318名、紅色網格員733名。加強社區物業黨建聯建,組建紅色業委會108個,推動40個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主任“一肩挑”,引導37名小區黨組織、業委會黨員委員擔任兼職網格員。
抓實在職黨員“雙報到”。持續開展“雙抓雙促”三年行動,選派128名市直單位黨員科級干部掛居(村)蹲點,推動市直單位“一把手”掛鉤、市直部門結對包干機制,實現平時開展“組團服務”、急時下沉“組團作戰”。深入開展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和在職黨員到社區“雙報到”活動,推動全市73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掛點社區精準對接資源清單297個、項目清單313個和需求清單169個,引導3312名在職黨員常態化到所在單位掛點社區或居住地社區參與社區建設、開展志愿服務。
激活區域聯創動能。開展社區、園區、廠區“三區聯創”活動,按照“中小園區、標準園區、專業市場、商貿街區、碼頭港區”5種類型,分2批確定9個試點,通過成立片區黨委,建立“三區”一體化、扁平化的組織架構,實現陣地共享79處、聯合招工7場、項目合作14項。推進黨組織強弱幫帶共建,按照“1+1+N”(1名黨建指導員,1個先進黨組織任組長,組長結對組內N個黨組織)幫帶措施,組建27個黨建工作協作矩陣,配套建立市鎮村三級聯動解決問題機制,幫助化解基礎設施建設、職工生活配套、消防應急保障等市級層面難題 22項。
調動社會治理新力量。積極發動巾幗志愿服務隊、青年突擊隊、社會組織等力量參與社會治理,涌現出“鳳姐姐”、“百靈鳥”義警隊、“陽光太太”等群眾治理力量,創設“陽光饅頭店”“圖書漂流屋”“陽光能量站”服務載體,常態化開展幫扶解困、捐資助學等志愿活動,累計幫扶困難群眾2.6萬名、辦理好事實事8.9萬件。深入開展“聚新前行”行動,積極引導快遞、外賣、代駕等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逐步融入社會治理,全市570多名“藍騎士”“橙騎士”加入應急義送隊、紅騎先鋒隊伍。
全域劃定治理網格,做數智賦能的“乘法”
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5日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臺”。石獅市以搭乘數字科技快車為途徑,不斷織密簡便、務實、管用的社會治理網格體系,實現社會治理“加速度”。
精細劃分穿透式網格。遵循“地域清晰、覆蓋全面、歸屬明確、管理方便”原則,將全市劃分為市—街道—社區三級網格中心,并細分676個單元網格、1394個責任網格,實行統一網格編碼制度,繪制形成“全市一張網格電子地圖”,實現“多網合一”。推行社區“大黨委”工作機制,在54個社區(村)組建“大黨委”,著力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住戶)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穿透式組織體系,做到網格與政務一體運作、層級明確,構建“上下貫通、全面穿透”的組織體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92項。
搭建數字化運行平臺。開發智慧石獅管控信息平臺,同步上線網格通APP、“i石獅”等便民小程序,集成全市地理信息“天地圖”,將轄區內人、地、物、情、事、組織數字化,同時打通已經建成的矛盾糾紛訂單分包、治安便民、城市管理、行政服務等模塊,作為“一張網”治理數字支撐平臺,推動社區網格管理可視化、智能化。
全鏈溯源矛盾糾紛,做破疑解難的“除法”
石獅市以消除鄰里糾紛隱患為重點,推動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機結合,從源頭預防化解矛盾糾紛。石獅市積極整合基層矛盾糾紛化解資源和力量,不斷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先后榮獲全國信訪工作法治化試點市、全國信訪工作示范縣等榮譽。
完善“三級響應”機制。建立以鎮街黨組織為軸心,依托市—鎮街—村居三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聯動治理平臺,推動線上線下聯動,實現工作任務跨層級直達、可視化督辦、全過程閉環。2023年以來累計受理群眾訴求五萬余件,辦結率、回訪滿意率兩項指標接近100%。
打造“楓橋經驗”集群。將“發動和依靠群眾”的“楓橋經驗”有機融入城市基層治理,針對街巷居民流動性強、鄰里關系粘合度低、利益訴求復雜的情況,打造鄰里管家,創建“熟人”社會的“街巷楓橋”模式;針對城市電商繁榮、商業糾紛多發特點,在專業市場集聚區設立“電商接訪化解平臺”,打造“電商楓橋”模式;針對勞動密集型園區企業集聚衍生的勞務爭議多發等問題,打造延時、錯時、上門、預約、一站式幫代辦服務的“園區楓橋”模式。
創新“訂單分包”模式。將信訪信息系統、警情預警信息、12345便民服務熱線、群眾舉報投訴、社區網格排查等渠道的信息,進行登記、審核、分級、甄別、指派,形成全域“報單”、精準“派單”、按責“辦單”、分類“跟單”、動態“結單”的工作閉環,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的治理格局。
推行“行業治理”精準調解。堅持“成熟一個組建一個”的原則,在物業小區、企業園區等人員密集區域發展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其中有20家商會調委室、3家物業糾紛調委會、3家企業調委會、2家園區調委會以及紡織服裝、臺資企業、電子商務、布料公會、寶蓋鞋業工業區、新階聯等15個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類調解組織167個,吸納人民調解員759名,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調解網絡。
全域布局鄰里中心,做服務距離的“減法”
石獅市堅持把服務群眾、造福群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緊緊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一主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縮減服務群眾時空距離為目標,全域布局建設集養老、托幼、醫療等6大服務功能為一體的“黨建+”鄰里中心,真正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系統謀劃全域覆蓋。按照1+6+X目標(“1”就是堅持黨建引領主線,“6”就是完善社區“老有所養、幼有所育、病有所醫、食有所安、居有所樂、事有所辦”等6項優質服務功能,“X”就是因地制宜拓展特色服務功能),在全面完成128個社區(村)黨群服務中心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的基礎上,以街道(鎮)為單位,按照“資源統籌、合理布局”原則,以實現15分鐘生活圈為目標,整合低效服務功能區域4740平方米,升級打造54個社區“黨建+”鄰里中心,在居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打造一批集約高效的社區服務平臺。
整合資源搭建平臺。制定市直機關單位可下沉“黨建+”鄰里中心活動服務和資金項目清單94項,推動市直部門下沉建設資金1200余萬元、開展巡回服務活動190余場次。注重以黨建引領撬動社會資源,充分調動鄉賢僑親、商會、本地高校、國有企業、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參與,累計捐贈金額達4000余萬元,設立愛心食物站4個、暖心義剪點12個、金融驛站12個、“院長媽媽有約”支教服務點2個,引進居家養老、托幼托教、家政服務等優質第三方機構48家。
創新載體提質增效。全域推行“鄉風文明”積分制,激發群眾參與鄰里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數字化助力基層治理常態長效,全市市民認證人數累計近7.5萬人,積分達848萬余分。深入開展“一中心一特色”服務品牌創建行動,深入挖掘各中心特色,積極拓展個性化服務功能,“社區醫保服務一線通辦”“獅城零工市場”“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等14個服務項目獲省級以上推廣。開展“黨建+”鄰里中心優質服務項目大比拼活動,培育10項群眾滿意服務品牌,在全市復制推廣,實現“盆景”變“風景”。
石獅打造全域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經驗啟示
社會治理是一個復雜系統,千頭萬緒,層次結構多種多樣,構建全域社會治理共同體,關鍵在于黨建引領,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力為重點,以機制創新為抓手,以信息化為支撐,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有效銜接,探索形成全域覆蓋、上下聯動、精準到位、運行高效的社會治理運行機制,實現服務精準投送、治理精準落地,有效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構建全域統籌、多方參與的組織體系。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拓寬基層各類群體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指示的實踐體現。社會治理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黨建引領的工作機制,對于多元復雜城鄉社區,更要做實黨的組織建設工作,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在社會治理中沖在前、做表率。要團結凝聚轄區內各方主體,不斷擴大黨組織的治理半徑,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
創新全要素、數字化融合的治理載體。智治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顯著特征,要不斷強化社會治理的數字屬性,推動城市體征實時感知、公共資源高效配置、突發事件分級預警、決策指揮智能協同,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業務協同,推動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
突出全方位、重質效的黨群服務。要把黨的服務真正做到群眾心坎里,關鍵還是要貼合群眾需求,通過跨前一步、主動聯系,將黨群服務中心、鄰里中心建設緊貼群眾需求,始終堅持“哪里有人氣,就把陣地建在哪里”“哪里有需求,就把功能完善在哪里”,才能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生命力的黨群服務陣地。
強化全周期、全閉環的解紛機制。基層是矛盾糾紛的主要發生場地,要依托矛盾糾紛多元化調解機制、網格化治理體系,以主動積極的狀態更早發現矛盾、介入矛盾的處置。要落實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發揮金牌調解員、“和事佬”調解團隊等作用,最大化釋放調解效能,讓“法、理、情”深度融合,真正實現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末梢、化解在萌芽狀態。
【本文作者為中共福建省石獅市委書記】
責編:吳 瑩/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