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全長3046公里的綠色阻沙防護帶成功鎖邊“合龍”,世界最長的環沙漠綠色生態屏障在中國建成,這是人類防沙治沙史上的奇跡。
新疆是中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省區之一,塔克拉瑪干沙漠更是強烈風沙活動和嚴重風沙災害區。33.76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橫臥于天山與昆侖山之間,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總面積33.76萬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僅約50毫米,而蒸發量卻在2500毫米以上,被喻為“死亡之海”。
“一天二兩土,白天吃不夠,晚上還得補。”曾經,當地流傳這樣的俗語。一到春天,大風席卷沙塵而來,有時甚至會形成數十米高的“沙墻”,黃沙漫天,遮天蔽日。
風沙不僅影響生活,還破壞農業生產。歷史上,民豐縣為擺脫風沙威脅,曾沿尼雅河畔一次次向南退卻。策勒縣城更是因風沙侵襲被迫3次搬遷,20世紀80年代初,流沙一度逼近到距離策勒縣城僅1.5公里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面積相當于江蘇、浙江、福建三省面積之和;沙漠風速可達8級以上,流動沙丘面積約25.84萬平方公里。縛住“黃龍”,保衛家園,刻不容緩。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荒漠化治理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項世界性難題。
為解決生態頑疾,1978年,中國啟動“三北”防護林工程。過去40多年,中國依托“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久久為功為沙漠“鎖邊”,啃“硬骨頭”中的“硬骨頭”。沙海中的“綠圍脖”,創造了從“沙進人退”“沙逼人走”到“綠進沙退”“人沙和諧”的綠色奇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是中國古人的生存智慧,也道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諦。聯合國對于中國的沙漠治理有一個評價,叫“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國”。中國在治沙過程中篩選出的一些高抗逆性的植物物種,在中亞、非洲等地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應用。
治沙,既是一個生態問題,也是一個發展問題。沙漠要“治理”,更要“開發利用”。新疆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綜合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學治沙技術,實現了鎖邊“合龍”。新疆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目前的5.06%;過去30年,新疆人工綠洲面積由6.5萬平方公里增至目前的10萬平方公里,增長約54%;第六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調查結果顯示,新疆荒漠化土地減少1956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減少242.82平方公里,實現“雙縮減”。
是與沙相搏,還是與沙為友?在多年的治沙實踐中,當地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實現“人進沙退”的同時,大力發展沙生經濟林、風電光伏、生態旅游等特色產業,發展肉蓯蓉、文冠果、紅棗等經濟作物。如今,新疆沙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84.5萬畝,沙產業年產值達43.7億元……推動實現沙產業發展和沙漠生態治理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前有塞罕壩精神,后有毛烏素、塔克拉瑪干沙漠荒漠化防治奇跡。寧夏“治沙英雄”王有德、甘肅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塞罕壩林場望海樓的護林員夫婦……一代代中國人用馳而不息、久久為功的苦干實干精神,與干旱缺水斗、與風沙漫天斗,創造了沙漠變綠洲的世界奇跡。
沙漠變綠洲,綠色屏障阻擋沙塵,播種希望。隨著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綠色防護帶成功“合龍”,這片曾經被風沙肆虐的土地,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