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執行會長 任興磊
近年來,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中國農村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中小企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天地。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這一政策導向不僅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具有靈活性強、貼近市場需求等獨特優勢,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使其能夠在鄉村產業融合、數字化轉型、生態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中央一號文件的發布,進一步明確了政策支持方向,為中小企業在鄉村振興中大展拳腳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企業不僅能夠在鄉村拓展市場空間、推動產業融合,還能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回流和生態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以下從多個方面深入探討中小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大有可為之處。
拓展市場空間,激發農村消費潛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同時,要求“推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加強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物流體系,為中小企業布局農村電商、農資配送等提供基礎設施支持。例如,通過“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中小企業可借助電商平臺精準對接農村需求,開發適銷對路的家電、農具等產品,激活下沉市場潛力。
產業融合發展,開辟農村經濟新藍海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中小企業可參與糧油單產提升行動,結合地方特色開發功能性農產品;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并提高附加值。此外,鼓勵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為中小企業打造特色民宿、農旅體驗項目提供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保障,助力中小企業發展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先保障農業農村領域一般公共預算投入,強化績效管理激勵約束。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長期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農業農村領域重大項目建設的支持力度。”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等工具引導資金流向鄉村,支持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券和鄉村振興債券,降低融資成本;稅收優惠更著力,健全糧食主產區獎補機制,對產糧大縣實施橫向利益補償,間接惠及涉農中小企業。這些政策形成“財政+金融+社會資本”的共振模式,為中小企業提供多元化資金保障。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降低了中小企業開拓農村市場的風險,也增強了企業在鄉村振興中的信心與決心。
技術創新賦能,推動數字化轉型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中小企業可依托農業科技園區,參與“揭榜掛帥”項目,攻關智慧農機、分子育種等技術,推動精準農業落地。同時,鼓勵直播電商、定制生產等模式,助力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營銷拓展市場。
在實踐中,中小企業可以通過智能化的農業設備實現精準農業管理,不僅能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能降低生產成本;借助大數據技術,企業能夠對市場需求、物流配送、種植規劃等環節進行科學決策,從而實現供應鏈的優化。農村電商的發展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全新的銷售渠道,通過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模式,企業能夠將優質的農產品迅速推向全國市場,甚至走向國際。技術的進步不僅為中小企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人才回流助力,激發創業創新活力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鼓勵和引導城市人才服務鄉村”。中小企業可聯合職業院校組建產教聯合體,培養本土技術人才;同時,利用“農民工市民化”政策,吸引返鄉人才參與鄉村創業,形成“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模式。
在鄉村創業創新的浪潮中,中小企業可以與回流人才深度合作,通過人才的技術、經驗以及對農村市場的熟悉,共同開發新產品、新項目。例如,一些回流的大學生通過電商平臺銷售家鄉的特色農產品,而中小企業則為其提供技術支持與物流保障,實現雙贏。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提供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鄉村建設的隊伍,形成良性的人才循環。
產業集群化發展,助推專業化與規模化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打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可入駐園區,共享冷鏈物流、科研平臺等資源,降低運營成本。在農業產業園區中,中小企業可以圍繞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進行分工協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在鄉村旅游集群中,企業可以通過聯合開發景區資源、共享游客流量,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產業集群化的發展不僅能夠提升中小企業的市場競爭力,還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整體發展,真正實現“百花齊放、百業興旺”。例如,成都推動“4+6”都市農業產業集群,中小企業通過參與“園中園”項目,聚焦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堅持生態優先,推動可持續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小企業在生態與可持續發展領域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作為鄉村經濟的重要參與者,中小企業可以在生態農業、綠色能源、鄉村旅游等領域發揮積極作用,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步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中小企業可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機肥推廣等項目,發展綠色農業;結合“千萬工程”經驗,開發鄉村生態旅游,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
金融支持助力,破解融資瓶頸
融資難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這一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契機。近年來,各地政府和金融機構加大了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創新多種金融服務模式,為企業在鄉村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地方設立了鄉村振興專項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或風險投資;金融機構推出了針對農村經濟的信貸產品,如農業擔保貸款、訂單融資等,幫助中小企業解決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此外,隨著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完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也得到了顯著改善,更多企業能夠通過創新金融工具獲得資金支持。這些金融舉措的落地不僅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發展的“糧草”,也為鄉村經濟的繁榮注入了強大的資金流動性。從市場拓展到金融賦能,從產業集群到人才引育,政策與市場的協同效應將推動中小企業在鄉村沃土上實現高質量發展,最終形成“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共贏格局。
當前,廣袤的農村大地正孕育著無限的機遇與希望。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中小企業在鄉村振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無論是拓展市場空間、推進產業融合,還是依托政策支持、技術創新,中小企業都能夠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大展拳腳,在成就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