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作為傳媒業發展的變量,推動著新聞傳播的變革。從傳統的印刷術、攝影技術到廣播電視技術再到互聯網技術,新技術的出現都極大地提高了媒體實踐的效率和品質,或催生新的媒體介質。人工智能作為一種革命性技術,在傳媒業的應用對新聞傳播帶來的變革前所未有。從AI主播、“數字記者”到文生視頻AI動畫片,AI技術在服務媒體融合發展國家戰略方面的潛力無限。在AI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與傳媒業的融合在加速,對于媒體機構和媒體從業者來說,究竟該擁抱還是抗拒這樣的變革呢?
拓展媒體實踐的智能化場景
技術是連接世界與人類的橋梁。新通用技術的出現會改變世界與人類的傳統關系,促使人們積極適應,重新協調專業實踐與行業發展。傳媒業作為社會的聯結中介,對創新媒體形式、提升新聞品質及傳播時效的新技術持開放態度。隨著人工智能上升為國家戰略,傳媒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許多過去因資源限制無法實現的目標現在變得可行。
新聞生產和傳播凝結著媒體從業者的智慧與經驗,同時也伴隨著耗時的機械性工作,如傳統新聞文本的校對,編輯需逐字逐句反復檢查,頗為費時。引入人工智能審核新聞內容,能迅速識別字詞差錯和語法問題,編輯再重點復核機器標記的問題,可顯著節省時間與精力。對于每天要處理大量新聞稿件的網絡媒體編輯而言,智能審核不僅節省了人力資源,還提升了新聞編校的質量與效率。若無智能化內容審核,媒體機構需要投入更多的編輯力量從事簡單煩瑣的編校工作,沒有AI技術,媒體每天向公眾提供的信息量受到許多限制。
智能化內容審核只是AI技術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初級的應用場景。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傳媒業的智能化應用場景也在不斷增加。在文字的新聞傳播方面,可以運用AI搜集新聞報道所需的背景資料,可以自動設計采訪提綱,“數字記者”可以輔助新聞采訪,自動化新聞寫作被廣泛應用到地震新聞、證券新聞等領域。此外,算法推薦使新聞內容向目標受眾的自動分發成為現實。在音視頻的新聞傳播方面,AI主播、新聞節目的自動剪輯,文生視頻程序可以自動生成畫面。新聞傳播領域的這些變革,都是傳媒業積極擁抱AI技術、不斷拓展媒體實踐智能化場景的結果。
堅持媒體從業者的實踐自主性
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必然帶來某些消極影響。以新聞攝影為例,攝影記者用照相機記錄的新聞現場既快捷又逼真,但也容易造成內容的同質化現象。同樣,AI技術對新聞傳播的變革超出了新聞業界和學界的想象。AI技術的迭代仍在繼續,媒體機構在積極拓展智能化應用場景的同時,也應對這樣的變革保持謹慎的態度,避免媒體從業者在未來的新聞傳播實踐中成為“無用階層”。
今年春節期間,《杭州新聞聯播》節目使用AI數字人播報新聞,0失誤率的播報效果,讓不少播音專業的在校生對未來播音職業的前景憂心忡忡。隨著媒體的關注,在網絡輿論場引起軒然大波,樂觀的聲音和悲觀的聲音并存。雖然這樣的爭論無法形成真正的共識,但也在提醒新聞業界:面對AI技術對新聞傳播的變革,媒體從業者的專業實踐主體地位如何不受到挑戰?為此,在積極擁抱AI技術的同時,也需要傳媒業對這種技術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應該始終堅持媒體從業者專業實踐的自主性。
新聞傳播是一項頗具創造性的專業實踐活動。在傳媒業發展史上,不少媒體從業者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了大量的新聞典范、新聞體裁,成就了“別是一家”的傳媒業。人工智能的擬人性,讓智能程序越來越像人,在把人從煩瑣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的同時,也在消解著人的創造力,助長著人的惰性,久而久之,可能形成“智能依賴”心理。所謂智能依賴,就是人不再習慣于獨立思考,不愿意動手實踐,而是把分內的事務托付給智能程序代勞。當AI主播替代新聞主播“上崗”,個性化的主播少了,新聞主持人的魅力消失了,公眾對新聞節目的興趣可能同步降低。
傳媒業在嘗試AI主播之類的變革時,是否也應多點憂患意識,對AI技術的應用有所抗拒?有所抗拒,不是拒絕接納新技術,而是以不損害媒體從業者的職業尊嚴和職業榮譽為前提,確保不因為AI技術的廣泛應用,削弱媒體從業者的專業實踐能力。有所抗拒不同于消極的拒絕,而是合理地應用AI技術,讓所有的媒體機構和媒體從業者樹立正確的人工智能應用理念,善于人機協作,通過智能化媒體實踐重新認定媒體職業者的優秀標準,讓媒體從業者在人工智能時代重新優秀起來,滿足公眾更多、更高的信息消費需求。
技術應用必須尊重媒體規律
無論積極接納還是抗拒AI技術,技術倫理都是繞不開的話題。AI技術在媒體領域的應用已成大勢,順應此趨勢符合媒體發展規律,新聞傳播實踐需要人工智能助力變革。然而,變革總伴隨著未知風險,有些風險顯而易見,影響迅速顯現;有些風險是潛在的,影響相對滯后。因此,在傳媒業應用AI時,應理性審視技術與新聞傳播的關系,把握媒體智能化發展規律,避免技術應用過程中的盲目性。
每種技術都有其“第一性原理”,這是認識事物的最初基石。傳媒業面對AI迭代,應理性審視其本質,思考為什么要應用AI技術以及與新聞傳播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并權衡其對媒體發展的利弊。就像AI主播,雖能不知疲倦地解放深夜新聞節目主播,避免熬夜帶來的身體損害,同時也能滿足這個時間段收看新聞節目的觀眾需求,但在正常的時間段應用數字人播報新聞,除了產生一時的“劇場效應”外,這樣的應用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顯然需要引起業界和學界的反思。
把技術應用到需要應用的地方,這是出于應用而應用,而不是為了應用而應用,遵循的是媒體發展的自然法則,也是對媒體介質、媒體從業者和媒體受眾的尊重。相反,如果不全面認識AI技術的本質,不理性審視技術應用的目的,這樣的技術應用看似在創新媒體的樣式,無形中卻是浪費有限的財力,造成職業者的閑置現象,這樣的技術應用因違背媒體發展規律,導致媒體發展進入誤區。在這方面,十幾年前的3D電視節目,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因此,在技術爆炸的時代,認識新技術需要透過技術的表征,探究到隱藏在這種表征背后的本質,在技術應用時才可以突破技術的天花板,實現技術的真正善用。
總之,在人工智能時代,傳媒業必須以開放的姿態接納AI技術,但同時也要與之保持適當的距離,進行充分的前期理性審視。在技術應用過程中,應穩步推進,確保技術與媒體從業者的實踐自主性和創造性相融合,從而讓公眾能夠真正從智能化新聞傳播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