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整個社會中思維最活躍、想法最豐富的群體。理解其思想動態與社會心態,不僅是青年研究的重要議題,更是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的關鍵環節。在當代中國,網絡熱詞既是社交平臺上瞬間傳播的語言潮流,也是這一代青年對現實世界反應的“快照”,是反映青年生活狀態、心理狀態乃至社會文化變遷趨勢的獨特符號。這些看似簡單的詞匯往往凝聚了青年群體某一時刻的情緒波動和心理共鳴,成為觀察和理解當代青年生活方式、情感需求與社會心態的重要窗口,并為我們進一步洞察社會結構的細微變化提供了極佳的切入點。
語言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傳播工具,不僅承載著個體的思想與情感,還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塑造著社會的認知模式和行為規范。網絡熱詞作為某種集體意識的產物,能夠在快速流動的語言風潮中反映出青年在情感需求、職業壓力、社交方式、個性化表達等方面的內心狀態。與此同時,青年也通過對特定語言符號的運用,塑造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與角色,建構自身的社會認同與文化品位。此次我們邀請專家通過對典型網絡熱詞的分析,就是嘗試來探討其背后所反映的青年心理、社會訴求及文化變遷趨勢。
情緒表達與社會認同的反映。比如,“班味”一詞凸顯了當代青年在職場環境中承受的工作壓力及其由此衍生的一定焦慮感。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青年群體在職場中承受了比較大的壓力。他們既希望通過努力工作贏得社會認同,卻又可能因過高的期望而處于精神與身體的緊張狀態,陷入自我表達空間缺失的困境,逐漸失去了“松弛感”。因此,“松弛感”這一詞匯的流行,正是用另一種方式展示了青年在承受社會壓力時的理性應對。與“躺平”“擺爛”等消極心態不同,“松弛感”強調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自我接納,以及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和,是一種更為理性、成熟的情感應對策略。這種態度的流行,表明青年群體在面對社會壓力時,已不再一味地追求不切實際的成功標準,而是更加注重內心的平衡與自我認同。
情感需求與社交模式的變遷。比如,“情緒價值”一詞折射出當代青年對于情感交流和心理需求的深切關注。在消費社會和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青年群體在追求物質和社會地位的同時,日益渴求能夠帶來心理慰藉與情感滿足的精神體驗。在現代社會中,情感與認同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凸顯,而“情緒價值”的流行恰是這一趨勢的體現。這說明青年群體對自身情感狀態的關注在增加,也反映出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深層期許——即社會不僅僅是物質和經濟的交換場,也是情感與心理得以滋養和回應的場域。而“搭子”一詞的傳播則昭示著青年社交模式的功能化趨勢。在傳統的社交方式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通常包含較高的情感投入與責任感,而當代青年則更傾向于通過“搭子”這種低負擔的社交方式,尋找志同道合的伴侶以進行短期的共同活動。這種社交方式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青年對于社交壓力的排斥以及對個人空間的重視。
身份認同與個體表達的策略。“草臺班子”的流行,是青年對社會和時代變革不確定與自嘲的一種體現。在充滿變數的現實世界中,青年以幽默的方式對抗不可控因素帶來的不安全感,通過“草臺班子”這一稍帶調侃意味的詞匯,表達對不完美現實的寬容態度,同時也帶有對社會狀態的反思與自我調適的意涵。在“玩抽象”“顯眼包”與“偷感”等網絡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年群體對個性化、多樣化表達的追求。“顯眼包”不僅代表了個體的外在形象,更蘊含了青年內在活力的外溢。與之相對的是“偷感”一詞,它強調了在復雜社交場域中個體隱藏真實自我的心理狀態。兩者在同一文化脈絡下的并存,揭示了當代青年在對外界認同和自我表達之間的張力與平衡。這不僅體現了社會對多樣性和差異化的包容,也表明了個體在面對社會規范與個人意愿之間的調整。
文化自信與國家認同的建構。在全球化語境下,“China Travel(中國游)”“city不city”的流行表明當代青年對國家發展成就的自豪感。“國風”“國潮”的興起表明了青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也反映了其在文化傳播中的主動性。文化自信的增強,使青年群體在全球文化競爭中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的參與者與傳播者。這一趨勢體現出青年在身份認同上的雙重需求:一方面,他們希望在全球化語境中保持獨特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他們也在通過文化消費與國際文化進行互動,構建更具開放性的文化視野。
通過對這些網絡熱詞的分析,我們不僅能夠窺見當代青年的社會心態與生活狀態,還可以洞察到在迅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青年人如何通過語言與行為表達自身的社會認知與文化訴求。這些網絡熱詞不僅是青年群體內心世界的獨特寫照,也是個體與集體意識之間互動的生動映射,是社會情緒的一定反映和社會治理的參考點。在未來,理解這些語言現象,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青年群體的需求和訴求,做好青年群體的思想引領工作,引導網絡文化,特別是青年群體網絡表達合理有序發展。
【本文作者為中央團校副校長、二級教授】
責編:周素麗/美編:王嘉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