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改革”一詞出現了40多次,與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熱詞交織成時代強音。廣大黨員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唯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牢牢把握“三問于民”這一關鍵,精準施策、匯聚眾智、收獲實效,才能答好改革為民的時代考卷。
問需于民聽呼聲。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業績。只有充分了解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才能確保各項政策都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員干部要想人民之所想,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暢通社情民意“直通車”,既要蹲下身子,時時到基層看一看、聽一聽,扎實做好調查研究工作,把群眾心里最熱乎的“問題清單”“愿望清單”帶回來,也要廣開路子,走好網上群眾路線,把準網民需求“脈搏”,讀懂網絡社情民意“晴雨表”,從群眾的心心念念中找準改革的切入點和著力點。
問計于民解難題。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是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無論是在新時代發揚光大的“楓橋經驗”,還是寫進“十四五”規劃的“互助性養老”,許多寶貴經驗都是從群眾中探索,進而深度挖掘、精心提煉為政策舉措。我們要掌握“問”的學問,既要敢問,勇于向群眾訴求最集中、矛盾積累最多的領域闖,直奔困難較多、情況復雜、沖突尖銳的地方去;還要會問,用群眾語言“拉家常”,打開百姓的“話匣子”,讓群眾的智慧在互動中匯聚;更要善問,問到點子上、問到關鍵處,問出真知灼見,問出對策建議,從而找準制定政策的切入點,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問效于民知得失。政策的執行在基層。可以說,“問”只是出發點,“效”才是落腳點。黨員干部要從群眾認不認可、滿不滿意中,判斷改革的“含金量”,用好群眾意見這把“尺子”,不僅要對群眾滿意的好做法及時梳理總結,固化為具體項目、舉措、制度,還要對群眾不滿意的工作加強調研走訪,找出癥結、靶向施策,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直到群眾真心認可,確保讓更多人在改革中看到變化、見到成效、得到實惠,讓人民群眾自覺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衷心擁護者和積極推動者。(作者:陳嫦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