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特別是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技術的快速迭代與政策的逐步完善,正推動這一新興產業邁向新的發展階段。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全球供應鏈的重構、技術瓶頸的突破、政策法規的完善等問題,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全球汽車供應鏈的現狀與趨勢
根據羅蘭貝格與《中國汽車報》聯合發布的《2024年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2023年全球汽車市場在疫情后逐步復蘇,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營收增長13.2%,其中中國零部件企業表現尤為亮眼,營收同比增長20%,利潤增幅接近50%。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出口量突破500萬輛,標志著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然而,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也給中國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地緣政治沖突、原材料價格波動、芯片短缺等問題,促使全球供應鏈向區域化、本土化方向發展。中國零部件企業如何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之間找到平衡,成為其能否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瓶頸與政策突破
智能網聯汽車作為汽車產業未來的核心方向,正成為全球競爭的焦點。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2024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指出,中國將加快健全完善智能網聯汽車生產準入和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體系,支持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復雜系統架構、高性能傳感器、車用芯片、中央計算平臺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然而,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技術瓶頸。首先,自動駕駛技術的成熟度與安全性仍是行業關注的焦點。盡管L2級輔助駕駛已逐步普及,但L3及以上級別的自動駕駛技術仍面臨法規、倫理和技術上的多重挑戰。其次,車用芯片的自主可控問題亟待解決。全球芯片短缺問題雖有所緩解,但中國在高端車用芯片領域仍依賴進口,如何實現芯片的國產化替代,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
政策法規的完善與國際化合作
政策法規的完善是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另一大關鍵。郭守剛強調,中國將加快推動道路機動車輛生產準入許可管理條例的出臺,推進車輛準入管理立法,強化標準引領,建立適應中國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技術標準體系。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將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商業化落地提供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國際化合作也成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國車企與零部件企業正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配合中國車企在海外搭建本土化供應鏈,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羅蘭貝格報告指出,中國零部件企業應深化目標牽引體系、國際業務體系及組織管理體系,加快迭代企業各方面國際化能力,以抓住全球發展機遇。
中國零部件企業的轉型與升級
在全球汽車產業變革背景下,中國零部件企業迎來轉型升級關鍵期。羅蘭貝格報告建議,企業需抓住“落實降本增效、提升研發效率、扎根海外業務、深化組織變革”四大核心抓手。其中,降本增效是應對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企業應優化客戶結構,建立多層次客戶及項目組合,從“營收導向”轉為“利潤導向”,抵御項目盈利風險。同時,研發效率的提升是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中國零部件企業的研發體系正從跟隨主機廠的被動式研發向主動式、模塊化轉型,以縮短開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既是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方向,也是中國汽車產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重要機遇。在全球供應鏈重構、技術瓶頸突破、政策法規完善的多重背景下,中國零部件企業需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在全球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與此同時,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的協同合作,將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未來,隨著政策的逐步落地、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國際化合作的深入推進,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有望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動全球汽車產業邁向更加智能化、綠色化的未來。(孫宏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