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府作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推動者,需要擺脫路徑依賴,以系統性思維重構發展邏輯。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細運營,關鍵在于構建可持續的內生發展機制,讓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在制度創新中釋放聚合效應,真正激活鄉村全面振興的"新質動能"。
構建產業振興全鏈條賦能體系。立足地域資源稟賦,建立"前端研發+中端生產+后端營銷"的產業賦能閉環。前端聚焦品種改良和技術攻關,聯合科研院所搭建農業技術轉化平臺,建立特色農產品種質資源庫;中端推動設施農業升級,建設標準化種養基地,引入智能農機裝備和物聯網管理系統;后端完善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發展電商直播、社區團購等新型營銷渠道,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數字化供應鏈。同步實施品牌戰略,通過地理標志認證、文化IP打造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原字號"農產品向高端市場突破。
完善人才驅動多層次培育機制。建立"本土人才存量激活+外部人才增量引入"的雙軌培育模式。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認證制度,設立專項培訓基金,圍繞智慧農業、鄉村旅游等領域開展定向技能培訓;創建鄉村全面振興創客空間,為返鄉青年提供創業孵化、信貸擔保等配套支持。創新柔性引才機制,與高校、科研機構共建"專家工作站",推行"周末工程師""候鳥型人才"等靈活用人方式。完善人才服務保障,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職稱評定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構建"培養-使用-激勵"的完整生態鏈。
激活治理創新多元化主體動能。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村民參與"的協同治理架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等增值路徑,建立股權分紅與二次投入相結合的收益分配機制。搭建數字化治理平臺,將土地流轉、項目招標、資金監管等全流程線上化,實現村級事務透明化、便民服務智能化。創新村民議事形式,建立"鄉賢理事會""村民代表聽證會"等協商載體,完善"一事一議"決策程序。推行鄉村全面振興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鼓勵企業、社會組織通過PPP模式參與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鄉村全面振興的動能轉換,本質是農村發展模式的深刻變革。基層政府需以"破"的勇氣打破慣性思維,以"立"的智慧創新制度設計,更要以"韌"的定力推動持續變革。當科技創新滲透到農業生產的每個環節,當現代管理理念融入鄉村治理的細微之處,當人的全面發展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價值坐標,廣袤鄉村必將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這不僅是發展方式的升級,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鄉土大地的生動詮釋。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瞿溪街道辦事處 潘澤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