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堅實學理基礎和實踐支撐。加快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大體系”,需要注重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的真實性研究與整體性闡釋、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內容的生產與話語形式的應用關系、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概念辨析與體系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大體系”對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維護國家統一與安全、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 史料體系 話語體系 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5.001
【作者簡介】毛華兵,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當代價值。主要著作有《走出黑格爾的青年馬克思》、《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美好生活》(合著)、《論“自由人聯合體”的歷史向度和價值向度的統一》(論文)、《馬克思的批判精神及其當代價值》(論文)等。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民族工作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化,已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1];同時,一些地區還存在民族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仍待加強等問題。另一方面,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等思潮抬頭,對我國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構成威脅。面對新時代民族發展的新局面和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2]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大體系”正是基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創新成果,三者互為支撐、互滲互融,共同構成了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堅實學理基礎和實踐支撐。
推進系統性挖掘和整體性闡釋相協同,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
“沒有史料就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3]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和根本,大量翔實且系統的史料積累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建設的前提。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的建設,有助于深入挖掘和研究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揭示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和發展動力,以及闡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與繁榮的促進作用,從而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長期以來,西方民族理論在民族研究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但其往往以西方歷史經驗為標準,難以全面準確地解釋我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復雜現實。因此,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既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應對西方民族理論挑戰、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要系統挖掘歷史事實、整體闡釋史料“碎片”,進而展示中華民族歷史全貌和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基,必須從以下兩個維度著力。
擴展中華民族歷史資料的范圍、種類和深度。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共同發展的壯麗史詩,“各類人群”經歷分合融匯,產生了極為豐富的歷史資料。全面系統地歸納、梳理這些史料,是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的首要任務。首先,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史料進行結構性調整。建立中華民族本體史為核心的史料意識,應按照時間、地域、性質、來源、內容等標準分類,對散亂的史料作出整體籌劃和設計,形成“發掘史料-解讀史料-建構史實-形成史觀”的史料研究過程,避免史料堆砌。一方面,對現有史料分類、編碼和整理,以便更好地檢索和利用;另一方面,關注史料的內在邏輯和聯系,構建起一個清晰、系統的史料框架。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事跡。例如,漢代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加速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唐代多民族共治的政策,更是展現了中華民族包容并蓄、和諧共生的優良傳統。這些事跡的挖掘和闡釋,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歷史進程中的逐步構建與演進。其次,把握好重要時間點,注重對關鍵時期與地區的史料挖掘。一是清代前中期,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關鍵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時期,彼時樸學大興,考據盛行,大量與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的歷史記述為了解這一時期提供了重要線索。二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催動各民族在經濟、政治和文化多方面的互相滲透,留下了豐富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資料。此外,還應包括民國時期以及近現代史時期各民族反抗外來侵略、共同抗爭的歷史記錄。這些史料的挖掘和整理,有助于更好地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三是學術界民族研究熱潮產出的學術著作和研究成果。從對古代民族遷徙、融合的研究,到對近現代民族獨立、解放斗爭的探討,再到對當代民族政策、民族關系的分析,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不僅涵蓋了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多個學科領域,還跨越了古代、近現代直至當代的時間維度,形成了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立體化的知識體系。這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內在邏輯,還提供了解決當前民族問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例如,通過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更好地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通過深入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可以更好地推動文化交流與互鑒,增進各民族之間的了解和認同;通過關注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可以更好地制定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最后,建立“專題式”歷史資料數據庫。隨著全球化和網絡化的發展,“史料愈近愈繁”[4]已成規律。為了更高效地管理和利用史料,需要建立服務歷史研究導向的專題數據庫。該數據庫不僅應包括傳統的文獻資料,還應整合考古發現、碑刻、口頭傳統等多源史料,不同的特征和專業價值的史料能夠提供更為全面、深入的歷史信息;利用數字技術補充數據、搭建平臺,實現元數據的擴展與深化,提升中華民族歷史研究質量;采用數據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智能化管理與分析,大幅提升史料的利用效率和研究水平。在數據庫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史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對史料進行考證辨偽,確保數據庫質量;要堅持唯物史觀,反對剪裁、割裂歷史行為,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史料,從碎片化的歷史痕跡中構建中華民族歷史的整體形象。
創新中華民族歷史研究的方法、視角和模式。在研究方法上,采用跨文化比較和跨學科綜合研究的方法。跨文化比較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互動,以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和影響;跨學科研究則能夠凝聚多學科合力,在相互支撐、互為補充中催生新的研究思路與方法。民族學與語言學、社會學、人口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可以提供更為豐富的研究視角和理論支持。例如,通過語言學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各民族語言的演變和相互影響;通過社會學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各民族在社會變遷中的互動和融合。同時,應加強對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關系的研究,突出中華文化的共同性。推進民族學與各類相關學科建立整體聯系,在學科交叉中,通過綜合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尋求創新的可能性。在研究視角上,實現從精英視角向大眾視角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5]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這意味著要更加關注普通民眾的實踐及其社會生活遺存,并將其作為學術知識生產和再生產的基礎性資料。通過深入挖掘普通民眾的歷史記憶和生活經驗,我們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全貌。同時,也要重視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遷和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與貢獻,以更加客觀、全面的視角來審視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在研究模式上,注重史料真實性研究和整體性闡釋。對史料的考證辨偽是確保研究質量的基礎環節,不僅要考訂史料的可靠性和價值,更要辨別其所反映內容的真偽。這需要回到資料所處的歷史現場和歷史語境,用新眼光審視和解讀舊資料,鑒別歷史信息的有效性。同時,堅持唯物史觀,用聯系的觀點看待史料。將個體史料置于更為宏觀的歷史背景和語境中進行解讀,反對剪裁、割裂歷史的行為,避免片面化解讀和誤導性闡釋。通過整體性闡釋,可以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脈絡和內在邏輯。
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建設,不僅能為話語體系、理論體系建設提供基礎資料,而且能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點基礎性問題的學理性闡釋和科學化分析提供重要思想源泉。更為關鍵的是,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對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效發揮教育引導作用,都具有現實意義。
實現話語生產與實踐應用相統一,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
話語既是人們思維和交流的工具,又是一種被表達出來的詞語和概念,還是描述事實和表達思想觀點的語言媒介,更是建構思想、建構事實、建構形象的理論工具。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話語權不僅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在國際舞臺上塑造國際形象的關鍵。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時代特征、民族特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不僅是理論創新的內在要求,更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選擇。
回顧國外特別是西方民族理論進入中國的歷史,西方話語體系從基本概念、研究范式到基本觀點、理論體系在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的教學科研乃至我國民族理論和政策法規實踐中,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學界一定程度上存在長期使用舶來的“民族”概念而忽略了作為56個民族整體的“中華民族”概念的現象,同時在理論研究和實際工作中注重強調各個民族的不同與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交往交流交融,對各民族共創中華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共同性強調力度不夠。關于“民族”的話語相對多而強,而關于“中華民族”的話語,在數量和影響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在研究闡釋上也存在一定偏差。有些研究甚至把來自西方學界的理論觀點作為闡釋中華民族發展史和看待我國民族關系的標準。要解決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以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理論為支撐,構建起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
把握好話語內容的生產與話語形式的應用關系,實現話語效能最大化。話語的深層內容決定了表達的外在形式,而形式的選擇又需順應實踐變革的敘事要求,遵循“話語生成-話語表達-話語傳播-話語接受”邏輯。首先,突出學理支撐,提升話語能力。話語的生成離不開深厚的學理基礎。聚焦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的研究,加強文本的闡釋、轉化和翻譯工作,是提升話語能力的關鍵。打造具有原創性和標識性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不僅能夠破除“有理說不出”的困境,還能為新的話語內容尋求合適的表達形式,將新問題說清楚,將破解之道講透徹。這需要深入挖掘新的理論資源,開展深入的學術對話與批評,推動學術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從而構建起堅實的話語體系。其次,突出共識表達,優化話語傳播。話語的傳播效果直接關乎其社會影響力。為避免話語內容抽象化、理論化,導致“說了傳不開”的問題,應注重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表達,增強話語的親和力,擴大影響力和傳播度。通過文化產品和傳媒平臺等形式,將理論轉化為貼近民生的實用信息,引導民眾積極參與和討論,形成良好的社會共識和文化認同。同時,處理好本土化和國際化的關系,既用“本土構建”的解釋框架加強話語的內生性和自主性,又用本土話語提煉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表述,打造中國故事的話語標識和名片,消解不同文化的話語分歧和傳播變異。為此,不僅要關注國內民眾的認知和反應,還要積極推動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將中國經驗、中國故事與中國理論有效傳達給國際社會。最后,突出政治意蘊,增強話語自信。中國理論需要用中國話語來講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獨特性貢獻,在話語表達中應充分理解這一點,保持和增強政治性,以本土話語擺脫“傳開叫不響”的困境。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背景下進行審視,明確其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定位和作用。通過實踐探索不斷完善其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新成就提升話語自信和中國國際話語權。
處理好不同話語類型在生成和應用上的轉換關系,實現話語建設最優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包括政治話語、學術話語、生活話語和國際話語等多種類型。處理好各類話語間的轉換關系,是實現話語建設最優化的關鍵。首先,遵循“中國自主”的內容邏輯,實現話語生成。在這一過程中,應注重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既要尊重民族差異,又要突出“中華民族整體”的話語敘事。同時,注重學理性和實踐性的結合,在轉換時注意內容的銜接,推進學術話語生活化、政治話語大眾化。在政治話語中強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強化多元文化語境中的民族團結與國家認同;在學術話語中注重實證研究與理論創新相結合,推進中國特色民族理論體系不斷完善;在生活話語中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特點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其次,遵循“守正創新”的實踐邏輯,實現話語突圍。在這一過程中,應守好話語方向之正,堅持以黨的領導引領話語導向。針對話語接受對象做好內容和形式的轉換,增進思想共識和情感互系。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積極開展思想宣傳工作,形成全民參與的文化自覺與認同。同時,創敘事風格之新,踐行“兩個結合”打造話語特色。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創新話語敘事方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重多媒體平臺的開發與利用,建立多類型的數字化語料庫,為學術研究和實踐應用提供便利。最后,遵循“鑄牢意識”的價值邏輯,切實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在這一過程中,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不同類型的話語內容中貫徹強調“共有精神家園”的形成,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話語表達方式。完善話語效果反饋機制,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同時,在各類話語體系中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流價值觀進行傳播,并引導全國各族人民樹立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通過話語的引導和塑造,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和廣泛實踐。
話語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構建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打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話語體系,不僅有助于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深入發展和廣泛傳播,還能夠展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獨特優勢和成功經驗,進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語境支撐和話語自信。
堅持概念辨析與體系建構相貫通,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
作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在民族領域的集中反映與理論表達,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是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構建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是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識、推動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此,需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遵循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科學揭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道理、學理、哲理。
辨析現有理論知識蘊含的內在矛盾,廓清現存理論誤區。概念辨析要求打破思維定勢,分析觀點本質、批判錯誤傾向、糾正錯誤認識,“去熟悉化”摒棄先入之見,“再問題化”進行理論分析。概念辨析的核心就在于“去熟悉化”。任何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歷史、社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因而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烙印和局限,必須保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被已有的理論框架所束縛。“再問題化”是概念辨析的又一重要環節。對理論問題進行重新界定和深入剖析,將理論問題置于現實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通過對其內在邏輯和外在聯系的分析,揭示問題的本質和根源。同時,還要敢于質疑現有的理論解釋,勇于提出新的問題和假設,以推動理論的創新和發展。為此,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敢想、敢說、敢做、敢為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6]在概念辨析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對陳舊過時的思想進行篩選和過濾,剔除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相抵牾的錯誤觀點;與時俱進地推進理論創新發展,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更加符合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其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7]在概念辨析中,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原則,將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作為理論創新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通過糾正被實踐證明的錯誤觀點,破除狹隘認識,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最后,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在概念辨析中基于新的現實問題和實踐經驗,反思和變革現有理論體系的構成要素及框架結構,構建符合時代要求和歷史發展規律的新理論體系。擺脫實踐事實與知識生產間的主客觀分離狀態,讓理論創新真正引領實踐發展。在理論上,注重對新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提出新的概念和范疇;在實踐上,積極推動理論的應用和推廣,使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的動力和效果。此外,在概念辨析的過程中,我們還需特別注意對內在矛盾的揭示和剖析。現有理論知識往往蘊含著各種內在矛盾和張力,這可能源于理論自身的局限性或是理論與現實之間的脫節。通過揭示這些內在矛盾,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論的本質和局限,從而為理論的修正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依據。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注入具有現實活力和實質效能的資源要素。體系建構要求在揚棄地繼承現有理論的基礎上,用新的理念更新理論體系內容、完善理論框架。首先,以史料體系為基礎,以話語體系為工具。如果說史料是“言之有物”的基礎,那么理論就是“言之有理”的遵循。只有構建科學完備的理論體系,史料才具有學理性和闡釋力,話語才具有說服力和解釋力。在體系建構中,應基于詳實的史料積累,進行科學分類和整理,深入梳理和研究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挖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構建科學完備的理論體系,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特征、發展規律等進行深入闡述,運用清晰準確的話語體系進行理論表述和傳播,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更加深入人心、廣為人知。其次,加大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研究力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8]為此,應加大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基礎理論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力度,深入剖析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所包含的諸多矛盾,提煉升華具有學理化、專業化的理論問題和學術問題,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關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經濟文化發展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和理論建議,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最后,加強學科建設,優化學科結構,培養民族理論研究高水平人才,助推原創性研究成果產出。以特色教材為基礎,打造鮮明的教學體系、課程設置和學科評估方案,建立高質量、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機制,厚植人才資源競爭優勢。加強民族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優化學科結構和課程設置,培養具有深厚理論素養和廣泛實踐經驗的民族理論研究人才。同時,加強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先進的研究方法和理念,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國際化發展。
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既是對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民族工作發展歷程的科學總結,也是新時代推進黨的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這一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僅能進一步深化對中華民族發展規律的認識與把握,也能為促進各民族在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結語
從馬克思唯物史觀的深刻洞察出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史料體系、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相互支撐、互滲互融,共同織就了一個內涵豐富、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三大體系”的構建,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與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創新性運用,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人類文明多樣性與共同性辯證關系的深邃思考。史料體系作為基石,為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堅實的歷史支撐;話語體系是橋梁,連接著過去與未來,闡釋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與時代價值;理論體系則是整個架構的靈魂,它基于豐富的史料與生動的話語,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規律的認識,為新時代民族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三大體系”互構相生,是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創新發展,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設增添了實質內容,更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是深化對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認知、強化民族認同與文化自信的關鍵之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9]不斷深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度研究,不僅能夠更加精準地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歷史命運與光明璀璨的未來走向,還能為解決全球范圍內復雜多變的民族問題與文明沖突提供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考路徑與實踐方案。在這一過程中,史料搜集與整理要力求全面準確,話語構建要注重時代性與國際性的融合,理論創新要不斷突破,進而實現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深度融合與創新發展。我們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根源、文化精髓與時代特征,以科學的態度、開放的精神、創新的勇氣,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三大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3&ZD200;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周晶容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第4期。
[2]習近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求是》,2024年第3期。
[3]左玉河:《問題、史料與范式:建構國史自主知識體系的關鍵環節》,《當代中國史研究》,2023年第5期。
[4]陳智超:《陳垣來往書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80頁。
[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頁。
[6]《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350頁。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9頁。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2頁。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258頁。
責 編/鄧楚韻 美 編/梁麗琛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Data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Mao Huabing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data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serve as the solid academic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new era.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uthenticity research and overall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gras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discourse content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scourse form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nd adhere to the conceptual comparison and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three major system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have immeasurable value in promoting national unity and progress,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nd security, and buil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historical data system, discourse system, theoretical syste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