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對話】
嘉 賓: 劉 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祝合良(北京工業大學品牌研究院院長)
楊偉坤(河北金融學院院長)
主持人: 本報記者 魯元珍 董 蓓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制定提升消費能力、增加優質供給、改善消費環境專項措施,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了包括城鄉居民增收促進行動、消費能力保障支持行動、服務消費提質惠民行動等方面重點任務。
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離不開以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以優化消費環境增強消費意愿。圍繞如何進一步提振消費、有針對性地解決制約消費的突出矛盾問題,本版邀請專家學者展開深入探討。
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
2024年,國家發改委向地方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帶動了汽車、家電、家裝、電動自行車等銷售額超過1.3萬億元。2025年,發改委將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加力擴圍,這個資金額較去年增加1倍,首批810億元已經于1月初下達到地方。
記者:您認為可從哪些方面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從而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祝合良: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最根本的在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收入預期。為此,一要健全工資隨企業利潤增長的動態調整機制,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幫扶,縮小收入差距,提高社會整體消費水平。二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為居民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剛性需求提供保障,降低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增加消費意愿。三要確保就業穩定,通過政府引導或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創造更多穩定、高質量的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保證居民有積極的收入預期。四要拓寬居民財產性收入渠道,實施積極的消費補貼政策。
劉濤:一方面,要暢通就業—收入—消費的良性循環。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切實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考慮到旅游、文體娛樂等服務消費還受閑暇時間的約束,要大力落實帶薪休假制度。另一方面,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要增強商品和服務供給對多樣化需求的適配性。放寬文化、體育、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市場準入條件,取消不合理的限制措施;發揮政策資金撬動作用,實施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擴大健康、養老等滿足居民發展型享受型需求的服務供給。
楊偉坤:在夯實醫療、養老等基本社會保障體系的同時,推動企業年金提質擴面,全面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擴大商業保險產品供給,提高商業保險服務質量,加大對城鄉居民購買商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優化財政政策支持措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放消費券,提高居民消費意愿。將財政支持范圍擴大到文化、旅游、健身、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引導消費提質升級。鼓勵發展消費金融,引導金融機構積極對接消費補貼優惠政策,提供相關金融服務支持居民消費。
以優質供給引領消費需求
我國已連續十余年穩居全球第二大商品消費市場和最大網絡零售市場,居民消費需求和結構不斷升級,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持續提高,新的市場空間還在不斷拓展。2025年,我國將實施商品消費升級工程、服務消費提質工程、新型消費培育工程、消費場景創新工程,持續釋放多樣化、差異化消費潛力。
記者:如何進一步增加優質供給,通過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消費等方式進一步引領消費需求?
楊偉坤: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正從生存型向發展型、品質型升級,從商品消費為主向服務消費與商品消費并重轉變。這就需要我們不斷豐富產品和服務供給,推進產品提檔升級,注重培育優質服務品牌,增強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適配性,提升產品和服務供給質量。要培育新消費群體,增強針對老年人、兒童等群體的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并積極拓展新的消費區域,深度挖掘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的消費潛力。擴大文旅、養老、托育等服務消費,培育數字消費、綠色消費等新型消費業態,同時推動電子商務、數字服務等“走出去”,依托新型消費帶動傳統商品市場拓展對外貿易,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相互促進。
祝合良:進一步增加優質供給主要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促進產品創新。根據市場需求導向,針對不同消費群體開發不同的消費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另一方面,加強品牌建設。發揮品牌對消費需求的引領作用,支持國產品牌不斷創新,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
在創新和豐富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消費方面,要強化數智技術為消費賦能,不斷創新消費業態;通過線上線下商業深度融合,發展全渠道消費模式;推動商場、街區向體驗式消費轉型,改造傳統商業設施,建設主題購物中心、沉浸式展覽、國潮文化街區等,打造沉浸式消費體驗;加強技術創新,促進智能家電、智能手機、智能汽車實現更好的互聯互通,增強消費吸引力。此外,各地要促進城市商業、文化、旅游、休閑娛樂一體化發展,結合地方特色,開發文化旅游項目和創意產品,打造有活力、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文娛體驗消費新空間。
劉濤:當前,以舊換新政策在汽車、家電、3C等領域已取得一定成效。要進一步引導生產企業積極把握以舊換新過程中展現出來的消費新特點、新趨勢,及時捕捉不同年齡、不同收入群體的新需求,大力推廣應用柔性化、智能化生產模式,并在產品設計、時尚體驗等方面融入國潮等時尚元素。加快推進數字化從單點突破向全鏈條擴散覆蓋,提升產能靈活轉換和快速響應能力。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發揮節能低碳、健康安全等標準的引領作用,推動相關標準制修訂、升級和落地實施。加快完善家電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推動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對接,提高國際標準轉化率。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普及和應用,大力發展“商旅文體健”融合的消費業態。支持開展各類特色消費節慶活動,積極發展免稅零售業態,豐富免稅品種和品牌。
營造良好環境釋放消費活力
高效的維權機制是放心消費的重要保障。2024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受理投訴舉報2409.4萬件,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1.6億元,同比增長14.9%。2025年,我國將繼續部署開展“守護消費”鐵拳行動,保障消費者能夠安全消費、明白消費。
記者:優化消費環境是提振消費信心、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舉措。您認為當前消費環境還存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如何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者信心?
劉濤:在商品消費領域,一些商品虛假宣傳、以次充好等問題時有發生。在服務消費領域,預付式消費中資金安全風險較為突出,部分網絡平臺“先用后付”功能開通容易取消難。這就要求認真落實《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建設誠信、公平、便捷、安全的消費環境。要著力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協作機制,完善多方參與的社會共治。發揮行業組織維護消費者權益的積極作用,加強消費維權知識的普及并提供維權咨詢服務。強化消費者權益損害法律責任,擴大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服務范圍,健全公益訴訟制度。
祝合良:優化消費環境需要整治市場秩序存在的亂象,著力解決商品質量參差不齊、售后服務不完善、商品價格不透明、虛假宣傳、消費欺詐等問題,提高消費供給質量,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消費基礎設施不完善、消費侵權治理、消費者維權難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要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提升消費者信心。首先,要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平臺經濟規則制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和價格欺詐行為,定期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其次,要提升消費信息透明度,確保消費者能夠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做出理性消費決策,充分發揮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作用,曝光不法行為。最后,建立健全售后服務體系,健全消費糾紛快速處理機制,推廣在線糾紛解決平臺,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楊偉坤: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一方面,要改善基礎設施等居民消費硬環境。加大公路、公共交通、城市停車場、城鄉電網、城鄉冷鏈倉儲設施、農產品批發市場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尤其是改善農村消費基礎設施條件,補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各地要結合自身特點,建設多層級、相互補充、各有特點的消費中心,加強消費場所及配套設施建設,加快社區“一公里”生活圈建設,提升居民消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市場監督、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居民消費軟環境建設。健全法律法規,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商品,規范市場秩序,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企業質量信用體系,建立健全服務業信用記錄制度,形成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約束機制,推動高質量消費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加強對消費者數據隱私的保護,建立有效的消費者投訴解決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