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榮南(1942—2021年),廈門航空有限公司原黨委副書記、總經理。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榮南“改革先鋒”稱號,稱贊他為“廈門航空事業的開拓者”。吳榮南執掌廈航近20年,在奮力開拓廈門航空事業的進程中,為國企和民航的全局性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探索了可行路徑,為廈航行穩致遠注入了精神動力。
敢為人先、敢闖敢試的首創精神
廈航的成立,是“試點先行”改革辦法的生動體現。20世紀80年代,廈門經濟特區獲批設立,民航業也開始推動企業化改革。福建、廈門對外開放的迫切需求,海峽兩岸交流往來的迫切需求,中國民航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迫切需求,都亟須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作為試點。在中國民航局和福建省政府的共同推動下,廈航作為新中國第一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營的航空公司正式成立,同時也成為了國企和民航改革的重要“試驗田”。
初創伊始,廈航的資金、人才、資源支持都未到位,不少創業者心中萌生了廈航能否辦得下去的質疑。在此關鍵時期,吳榮南臨危受命,1986年1月從民航廣州管理局調任廈航總經理。吳榮南認識到廈航面臨的問題,是改革開放中所有企業面臨的新問題,必須以廈航為試點大膽探索、蹚出新路,才能為全局性改革提供有益經驗。吳榮南敢為人先開展一系列首創改革。隊伍管理缺乏“主心骨”,就首次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成立黨委,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最初樣板;為擺脫“政企合一”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吳榮南成為新中國第一個不兼任政府職務的航企總經理,同時明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發展路線,確保廈航始終保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1986年11月,由廈航機組駕駛的第一架B737-200型飛機從廈門起飛,標志著廈航實現依靠自己的技術力量“飛起來”的初創目標,并于次年實現首次盈利。
在探索和實踐中不斷開創中國民航業的諸多先河。吳榮南在業內首創“大改駕”飛行員培養模式,成為當時中國民航飛行員培養的主要模式;在1997年頒布施行近900萬字的《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營運總冊》,開創中國民航“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先河;將瀕臨破產的福建航空公司劃歸廈航,成為中國民航改革重組有償兼并第一個“吃螃蟹者”;率先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將“鐵飯碗”變為能進能出、能上能下的活力機制。一系列先行先試,不僅為廈航插上騰飛的翅膀,更為國企和民航改革提供了示范樣板。
身體力行服務兩岸交流往來
“服務兩岸交流往來”是廈航的歷史使命之一,吳榮南是這一使命的首倡者和力行者。兩岸融合發展基礎在“通”,便利的交通運輸是兩岸交流往來的重要前提。早在20世紀90年代,兩岸“三通”仍未完全恢復前,吳榮南已經將“兩岸直航”納入廈航發展的規劃遠景,前瞻性選擇波音757機型,并推動臺灣民航首次來訪大陸首站選擇廈航,就兩岸直航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表達了“早日直航”的共同心愿,邁出兩岸民航交流的實質性一步。正如他所說:“廈航已為兩岸直航備好了一切,只待東風。”
1992年,海峽兩岸達成“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掀開新的一頁。吳榮南提出民航是海峽兩岸交流往來最便捷的通道,廈航也是服務兩岸交流往來最具優勢的航空公司,并以民航交流合作為切入點,更大力度推動兩岸交流往來。1996年,他帶領廈航率先開展對臺業務合作,實現與臺灣航空公司航班在香港、澳門對接,中轉至臺北、高雄的“一票到底”服務,為兩岸往來搭建起便捷通道。1997年和2002年,吳榮南兩度率隊赴臺考察交流,就兩岸空中交流探討詳細預案。特別是在1997年1月,在吳榮南的推動下,廈航以包機的形式圓滿保障湄洲媽祖金身首次赴臺巡安,這是兩岸民俗交流的盛事,是以民航為載體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生動實踐。
2005年1月29日,在吳榮南的不懈努力下,廈航的波音757作為臺商春節包機直航的參與飛機之一,圓滿完成了廣州—臺北的往返包機任務。吳榮南也隨機抵達臺北,見證了56年來兩岸首次實現雙向直飛的歷史性時刻。2006年,廈門成為當年春節包機的直航點之一,兩岸直航邁出堅實一步。
“一定要讓廈航飛起來”
多年來,吳榮南將精神的根系深扎在廈航發展的沃土上,浸潤在每一個廈航人的心中。
這份精神,是“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歷史主動。創業維艱,簡陋的出租房、臨建的維修站、露天的辦公會,是初創廈航的真實寫照,但吳榮南始終不畏艱難,決心“一定要讓廈航飛起來”。在與外商談判時,吳榮南為節省成本自己住地下室,每天步行去談判;在防抗臺風時,他連續三天三夜駐守停機坪,挽著褲管實時調度。在他的帶領下,廈航員工總說“寧可掉皮,絕不掉隊”“艱苦的我們上,享受的我們讓”……鑄就了廈航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
這份精神,是“有了人,什么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的真摯底色。在吳榮南看來,廈航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讓旅客出行更加安全便利,也要讓廈航員工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遇見行動不便的特殊旅客,他親自將旅客背下舷梯,除夕夜臺風阻航,他帶領員工忍饑挨餓護送6000名旅客平安回家。他始終和員工同吃同干,繪就了員工與企業命運與共、攜手奮進的“同心圓”。
這份精神,是“安全沒有星期天”的執著堅守。為了確保安全,不論是凌晨、深夜、節假日,吳榮南的身影總是出現在停機坪上。“找吳總就去停機坪找”,每天第一個航班起飛前他就要到公司,只要最后一個航班沒落地,他就不會休息。雖然條件艱苦,但凡是涉及安全生產運行的事他都“舍得投入”,不惜重金研發飛機可靠性系統。正是在這樣的堅守傳承下,廈航三捧“金雁杯”、五獲“金鷹杯”,至今已累計安全飛行超890萬小時,廈航主導研發的“天樞”飛行計劃系統打破了歐美國家的多項壟斷,成為中國民航唯一一家實現飛行計劃制作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航空公司。
這份精神,是“要干就要干好,干不好等于沒有干”的價值追求。早在機票“一票難求”的20世紀90年代,吳榮南就率先提出“以誠為本,以客為尊”的服務理念,率先組建示范乘務組,帶動服務能力提升,率先制定“三米微笑,一米問候”的服務準則,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抓好各項工作。時至今日,廈航已經在服務領域連續3年蟬聯世界航空旅客體驗協會(APEX)“世界級航空公司”大獎,在世界民航擦亮了“廈航式服務”的金字招牌。
(作者系廈門航空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