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力軍。近年來,一股“青年入鄉”的熱潮悄然興起,廣大青年滿懷憧憬,奔赴鄉村沃土。要完善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體系,筑好“青年入鄉”引鳳之巢,方能推動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
讓青年返鄉有“奔頭”。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浙江安吉將“招引10萬青年大學生”作為縣域第一戰略目標,集聚青年學子扎根竹海茶山;云南昭通推出“二十條措施”,回引大批青年就地就近創業就業。要以政策紅利穩定青年成長發展預期,持續加大“青年入鄉”政策支持力度,積極構建“稅收減免+創業基金+住房保障”政策矩陣,降低創業門檻和生活成本,讓返鄉青年“輕裝上陣”。同時,要健全動態化激勵機制,建立鄉村全面振興人才認證體系,推行“專業技能+社會貢獻+創新成果”三維評價標準,樹立先進典型,激發青年歸鄉熱情。
讓青年奮斗有“看頭”。青年常為新,青年也最能為新。浙江南潯“漁博士”沈杰以物聯網重構傳統漁業,讓萬畝魚塘躍入“數字藍海”;廣西柳州“筍丫頭”顏茜茜用食品級發酵罐革新酸筍工藝,將山野風味送上現代餐桌。這些返鄉青年用“科技活水”潤澤鄉土的故事,也印證了科技是鄉村振興的翅膀。因而,要用好科技力量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拓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場景,把鄉村打造成現代農業“實驗室”、文化創意“新工坊”,讓青年能充分施展專業特長和創新才華。同時,要推行“鄉村CEO”培養計劃,探索“高校導師+鄉土導師”雙軌制培養,構建“云端智庫+在地服務”人才網絡,讓青年在“數字原野”上既做創新實踐者,又當技術傳播者。
讓青年扎根有“甜頭”。留人貴在留心,扎根需先扎營。浙江小癮·半日村的藝術重生,江蘇華豐村的“運河食集”實踐,都生動詮釋著引導青年扎根鄉村需要“硬保障”與“軟關懷”雙向發力。一方面,要構建“城鄉等值”的生活場域,大力推進人居環境綜合治理,推動千兆光網、智慧充電樁、鄉村會客廳等現代設施全覆蓋,同步完善醫療教育聯合體、鄉村人才公寓、創業孵化器等設施矩陣,讓鄉村既有詩意棲居的生態底色,又具備創新創業的平臺支撐。另一方面,要積極培育鄉風文明,多推出稻田音樂節、鄉村藝術節等符合青年喜好的新式活動,建立“青年鄉創聯盟”社交平臺,營造包容、開放的文化氛圍。
當鄉村發展與青春熱血碰撞出火花,一幅幅美好畫卷正在鋪開——這里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質樸傳承,更有無人機掠過金色麥浪的未來圖景,而青年,將是這幅鄉村全面振興長卷中最靈動的注腳。(浙江省嘉善縣魏塘街道長秀村選調生 吳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