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盛朝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員)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投資于人”,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宏觀政策導向的進一步聚焦和優化。
創造長期價值
“投資于人”是指將資金資源投入人的能力提升、健康維護、職業發展和潛力開發中,通過加強社會保障、改善收入、提高生活品質以及鼓勵創新等,促進個體能力的提升,增強人的生產力、創造力和活力,進而創造長期價值、增進社會貢獻。
“投資于人”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投資于人”能夠顯著提升生產能力,推動經濟增長。現代管理學理論認為,加強人力資本投資能夠顯著提高員工工作效率,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國內外科技創新領軍企業每年都會投入資金,加強員工培訓和職業發展。“投資于人”能夠提高人口發展質量,加快塑造素質優良、總量充裕、結構優化、分布合理的現代化人力資源,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助于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增長。
“投資于人”是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抓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無論是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還是產業深度轉型升級,都離不開人的努力和創造性作用的發揮。“投資于人”有助于提升勞動者技能、增長勞動者才干、激發勞動者創造力,催生一大批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戰略型人才、企業家人才以及掌握現代技術的高技能人才。它既能夠推動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又有助于將這些技術應用于生產過程、滲透在生產力諸多要素中并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推動產品質態、要素質態和產業質態變化,實現增長動力、產業結構、發展質量變革。
“投資于人”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重要路徑。社會再生產全過程是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國民經濟活動往復循環。其中,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起點和基礎;分配是產品得以進入流通的前提;交換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消費使產品成為現實的產品,既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也是新一輪社會再生產的起點。“投資于人”既可以創造供給,也可以擴大消費。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加快彌補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民生領域短板,積極支持擴大就業,有助于實現在惠民中發展、在發展中惠民,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
“投資于人”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高素質人才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投資于人”既可以促進個體成長和價值實現,也可以促進社會穩定、增強凝聚力和共同發展;既有助于人的干事創業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實現人的精神富足;既有助于提升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強親近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意識;既有助于培養造就一大批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也有助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
投向哪里
“投資于人”涵蓋教育、醫療、就業、消費、社會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務優化等多個領域,需要宏觀政策進一步加力給力,構建人力資本優先的發展生態。
第一,經濟政策明確“投資于人”導向。適應發展階段變化,加大對人力資本、家庭生育、生活質量等投資。把擴大消費和增加有效供給結合起來,適應消費升級的高端化、綠色化、服務化、智能化、融合化等趨勢,加大對教育、醫療、文化、旅游、養老、托育等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加個性化、多元化優質服務的供給,既擴大有效投資,又釋放消費潛力。
第二,科技政策堅持“投資于人”導向。深入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調整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項目、科技計劃等組織實施機制,推動科技項目遴選從“評項目”到“評人”轉變,給予科技領軍人才和團隊長期穩定支持,提高資金集中度。
第三,教育政策突出“投資于人”導向。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優化高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培養拔尖人才。逐步擴大“雙一流”高校本科生招生規模,布局建設一批“雙一流”高校新校區。支持企業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鼓勵國外高水平理工類大學來華合作辦學。繼續辦好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專門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第四,社會政策體現“投資于人”導向。制定促進生育政策,發放育兒補貼,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更大力度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大企業職業技能培訓、人力資本提升等方面投入,對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的企業實施激勵和補貼,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科技創新薪酬分配激勵機制,改革完善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事業單位薪酬制度,促進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同步。
總之,“投資于人”既是對人的投資,也是對未來的投資;既是對個人的投資,也是共贏的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