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2月17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堅守主業、做強實業,加強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方式,不斷提升企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民營經濟不僅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推動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加劇、產業升級加速的形勢,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激發民營企業創新動能,對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為此,必須大力優化創新生態,健全支持政策,強化要素保障,以更精準有力的舉措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民營企業具有開展科技創新的優勢
科技創新具有創造性和高風險性兩個關鍵特征。創造性是指科技創新的本質在于突破既有技術邊界,提出新理論、研發新技術、創造新模式。高風險性是指科技創新涉及技術突破、市場接受度、資金回報等多重不確定性。目前,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占企業總數的92%以上,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達92%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達95%,民營企業創新活動積極活躍,展現出以下優勢。
市場敏銳。民營企業扎根市場,具備敏銳的技術洞察力,能夠迅速捕捉行業需求,實現應用場景驅動的產業化。依托靈活的市場響應機制,民營企業能夠精準識別技術創新方向,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落地。比如,朗譽機器人針對重載自動導引運輸車(AGV)領域的市場需求,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大疆創新深耕無人機領域,憑借精準的市場洞察力和持續的研發投入,成長為全球無人機行業領導者。DeepSeek通過領先的算力優化技術,打造高效AI應用,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助力國家科技競爭實力提升。
管理高效。民營企業決策鏈條短,管理機制靈活,能夠高效配置資源,提升創新效率。民營企業扁平化的管理體系有利于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有利于更靈活地調配技術、資金和人才資源,實現技術創新。比如,寧德時代憑借高度市場化的研發體系和強大的市場應變能力,在動力電池領域迅速崛起,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的領軍企業。宇樹科技專注四足仿生機器人研發,有效推動其在工業、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轉化迅速。民營企業以市場回報為導向,更注重技術的市場化應用,積極推動創新成果的快速商業化。
激勵有效。民營企業通過靈活的激勵機制,能夠充分調動研發人員的創新積極性,構建持續的技術創新動力。比如,華為通過員工持股計劃極大激發了主人翁意識和創新活力,營造了極具凝聚力的企業文化。
民營企業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
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上既具有優勢,也面臨一些挑戰。
首先是存在資金約束。在創新的早期階段,由于研發投入大、市場回報周期長,企業主要依賴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PE)以及天使投資等直接融資渠道。但我國科技金融尚不夠發達,資本市場對于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支持仍然不足。投早、投小、投長期的投融資機制尚未成熟,多數金融機構仍傾向于短期收益較高的項目,導致創新企業在關鍵成長階段面臨融資困境。此外,耐心資本尚未形成規模化發展,資本市場的風險分擔機制、退出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仍需進一步優化。
其次是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民營企業特別是科技初創期的民營企業,由于資金實力相對有限、行業品牌效應尚未形成、發展前景存在不確定性,吸引和留住高端創新人才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薪酬待遇、科研資源和職業發展路徑的競爭力相對較弱,人才更傾向于選擇激勵機制完備和成長環境穩定的大型企業或科研機構。另一方面,初創期企業的市場波動性較大,研發投入易受外部環境影響,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的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難以持續深化。
最后是抗風險能力不足。民營企業在利潤下滑時往往會被迫削減研發投入,陷入“不創新等死,創新找死”的困境,表現出明顯的“順周期”特征。這種“創新脆弱性”主要源于風險分擔機制的不完善,尤其是科技保險覆蓋率偏低,企業在應對技術研發失敗或市場波動時會面臨缺乏有效保障的局面。目前我國科技保險體系尚未形成規模化支持,風險補償和分散機制還不能很好滿足企業創新需求,這使得一些民營企業難以在高風險、高投入領域保持持續創新的能力。
通過優化創新生態助力民營企業加快科技創新
更好地支持民營企業科技創新,應從制度保障、資源供給、協同創新和政策扶持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構建全鏈條、多維度的創新支持體系。
完善制度供給體系,優化公平競爭環境。破除市場準入壁壘,優化創新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為企業提供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空間。提升知識產權保護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完善政府采購、科技成果轉化的法律法規,增強企業對創新收益的預期。
優化要素配置機制,破解融資和人才瓶頸。融資支持方面,完善投早、投小、投長期的金融體系,鼓勵耐心資本發展,提升科創基金對早期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擴大科技保險覆蓋率,降低企業創新風險。人才支持方面,優化高端人才引進機制,完善科技企業股權激勵政策,提高創新人才的薪酬競爭力,加大科研人員流動性,促進產學研人才深度融合。
培育協同創新生態,增強產業鏈創新韌性。推動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打造開放共享的科技創新生態。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企業出題、高校和研究機構解題、市場閱卷”的創新閉環,鼓勵高校科研成果向企業開放,提升技術轉化效率。搭建跨區域創新合作平臺,促進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增強企業技術突破的廣度和深度。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鼓勵民營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突破,形成行業核心競爭力,增強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形成精準高效的政策扶持體系,穩定企業創新投入。加大對民營企業的精準扶持力度,確保科技創新政策有效落地,助力企業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研發投入的可持續性。加強財政支持,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鼓勵政府設立科技創新引導基金,通過財政補貼、創新券等方式,降低企業技術研發和試驗成本。增強政策適配性,優化稅收優惠政策,提升覆蓋面和適用性,確保企業在高風險研發階段得到有效支持。強化政府采購導向,鼓勵政府優先采購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民營企業產品,為中小型科技企業創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作者:尹志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