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當以躬身入局的擔當、久久為功的韌勁,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嶄新篇章。
沃野織錦繡,科技賦能筑豐年。農業效益的提升需要突破傳統生產方式的桎梏。黨員干部要當好現代農業的"播種者",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田間地頭生根發芽。建立"首席農技專家"包聯制度,將智能農機具推廣與農事指導相結合,讓衛星遙感監測、水肥一體化系統成為新農具。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土地碎片化治理和土壤改良工程,構建"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的現代生產格局。通過培育家庭農場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與冷鏈物流體系建設,讓"田間到舌尖"的價值鏈條延伸出更多可能。更要立足地域特色打造地理標志品牌,借力電商平臺構建"云端農展館",使優質農產品跨越山海走進千家萬戶。
綠水映鄉愁,治理創新煥生機。鄉村活力的激發在于守住生態底色與文化根脈。黨員干部要化身生態文明的"守護人",將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美學營造有機融合。推行"微改造、精提升"模式,在保留古樹老宅、石徑柴扉中植入現代生活元素,讓傳統村落煥發"老樹新枝"的生機。建立"綠色銀行"生態補償機制,引導村民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把綠水青山轉化為發展優勢。更要深挖鄉村文化基因,通過建設村史館、編纂鄉賢譜、復興傳統節慶,讓祠堂古戲臺傳唱新時代的田園牧歌。完善"網格化+積分制"治理體系,搭建村民議事會、鄉賢理事會等協商平臺,使共治共享成為鄉村治理的最美和聲。
匠心育新農,多元路徑拓富路。農民增收的關鍵在于打破單一收入結構的束縛。黨員干部要成為致富領航的"擺渡人",構建"技能提升+創業扶持+財產賦能"的三維增收體系。實施"金穗培訓"工程,按產業需求定制種養技術、電商運營等課程,培育持證上崗的"職業農民"。設立鄉村全面振興創業基金,為家庭工坊、鄉村民宿等小微項目提供孵化支持,讓庭院經濟綻放"百花齊放"的活力。深化農村"三權分置"改革,通過土地入股、閑置農房盤活等方式,使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更要織密社會保障網絡,推進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民在物質富裕與精神富足中收獲穩穩的幸福。
(浙江常山縣球川鎮 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