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抓科技創新,要著眼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辦教育、興人才、強科技,三者內在統一、有序循環、彼此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專章闡述進行一體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必須加快形成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把人才工作擺在治國理政大局的關鍵位置,強調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推動我國教育水平顯著提升,人才規模大幅增長,科技創新加速突破。我國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達2.5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14年。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研發人員按實際從事研發活動的時間所計算出的工作量,單位為“人年”)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增長到2023年的724.1萬人年,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我國具備覆蓋聯合國產業分類全部41個大類、666個小類的全口徑人才,工程師紅利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近年來,西湖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新大學突破傳統辦學模式,高水平人才不斷涌現。當前我國正進行著從科技追趕者到創新第一梯隊的身份轉換,這不僅體現在國際論文發表、PCT專利申請量連續多年居全球首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GII)排名躍升至第11位的量變積累,更彰顯于出現了深度求索(DeepSeek)、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北斗導航系統等重大突破,邁入科技“無人區”的前沿自主探索上。
面向未來,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還存在一些短板。例如,大家大師少、戰略科學家匱乏,基礎研究人才不足,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夠,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相脫節,各類高校“論文家”多、“教育家”少;教育科技人才存在“兩張皮”問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融合度不足,科技和產業領域中存在“卡脖子”問題;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足,由中國制造邁入中國創造仍面臨諸多挑戰,等等。科技自立自強的探索實踐反復告訴我們:解決“卡脖子”問題、突破“從0到1”科技問題,相對于投“錢”、投“物”,關鍵更在于投“人”、投“制度”。人才投資是回報率最大的投資,體制機制改革是塑造制度優勢的必由之路。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關系中,“人才”起著杠桿、撬動作用,人才能力水平不高,作用發揮不足,哪怕投入再多,也會面臨創新遲滯、發展受挫。人口紅利日漸式微,人才紅利有方可尋。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暢通“三位一體”良性循環,對標國家戰略、強國目標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
一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建強院校人才自主培養主陣地,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需求,動態調整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支持建設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鼓勵布局交叉學科專業及平臺。深化學分制和書院制改革,推動“大師帶徒”人才培養。推進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引進國際一流院校合作或獨立辦學。充分發揮頭部企業、產業行業作用,打造“四鏈”融合人才開發體系,推動構建適配高質量發展的人才自主培養新生態。
二是立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鍛造高水平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培育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加大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人才開發投入。優化人才計劃項目,實施戰略科學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為高精尖人才提供特殊支持、特定平臺和特定政策。圍繞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優化領軍人才發現、團隊遴選機制,強化高層次專家支持體系。健全優秀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以更大力度實施博士后培養和青年人才支持計劃。實施高水平工程師培養和支持項目,深入推進產學研合作人才開發,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解決好資助“人”與資助“事”的關系,建立前沿項目、人才發現機制,構建新型人才培養和服務平臺,為“一流人才做出一流成果、一流人才帶出一流人才”提供全方位應需化支持和服務保障。
三是推進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聚焦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目標,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對接機制和運行體系。推動構建貫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有機銜接的國家資歷框架體系。建立產業部門、企業、院校協作聯動機制,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教材編寫等方面實現深度融合。建立校企交流機制,打開校企合作通道,在學校設置流動崗位,吸引產業高層次人才任教。深化高校院所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及考核體系。完善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賽馬”制度,落實科研創新軍令狀制度,優化企業出題、協同破題的科研項目組織機制,推動各方聯合研發轉化。重構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人才開發新體系,以產業行業需求為核心,深化工科碩博培養機制改革。突出需求牽引,強化目標凝聚,聯動戰略規劃,建立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協同效果評估、效能反饋機制,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精準對接和資源有效配置。
(作者:孫銳,系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研究室主任,中國人才研究會副秘書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