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土雞鴨,我是不讓保姆動手的,生怕沒做出‘媽媽味’,讓我感到對家鄉的褻瀆。”4月3日上午,北京天鵝到家創始人、58同城聯合創始人陳小華,深情款款地表達家鄉情懷,并介紹自己出資出力反哺家鄉時,臺下掌聲雷動。
這是湖南省邵陽縣第四屆人才發展暨“湘商回歸”、返鄉創業、校友回邵大會(簡稱“人才發展大會”)的一個鏡頭。晝夜19小時內的三場會,均發生拖堂。而坊間卻紛紛稱贊此會“開得好”。
筆者以為,此會有四個特點。
鄉賢代表早早到會場并暢談合作
一是激情澎湃“點子”多。4月2日下午或晚間,200多名鄉賢代表,從天南海北回鄉,征塵未洗,直接進會。他們一個個踴躍發言,對邵陽縣決戰“十四五”、謀劃“十五五”,從如何“筑巢引鳳”吸引湘商回歸,“兩個融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推動教育與醫療雙輪驅動,返鄉創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等維度,提出真知灼見。或純鄉音,或塑料普通話表達,深刻而實在、親切而自然,沒有一個“燒野火”。此次共收到鄉賢“金點子”書面、口頭建議300多個。
筆者所在的文化振興組,20多名鄉賢慷慨激昂討論,實打實地談感受,談規劃,談項目,談執行力,談未來成果。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規劃、文化+油茶、文化+產業園、文化+天子湖……筆者也提了“四起來”建議:將景點串起來,輪子轉起來,產業強起來,文化活起來。該會從晚7時至9時45分,整整拖堂45分鐘,還言猶未盡、余音裊裊。
邵陽縣人才發展大會現場
二是沉沉甸甸“干貨”多。邵陽縣200多名鄉賢代表,不顯擺,不比闊,不刷存在感,而是實實在在地“干”。會上,縣委書記袁勝良介紹,三年來,顧問團成員或牽線搭橋,或親身參與,或以智為犁,或躬身示范,為邵陽縣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彰顯深厚的家鄉情懷、強烈的社會擔當。“新農人”投資創新創業項目125個,簽約5.5億元,助力產業振興取得新成效;成功人士主動認領公益項目540個,捐資捐物超3億元;湘商回歸簽約項目71個、總投資160億元,實際利用內資年均增長15%。2022年湘商回歸作為全省唯一典型縣作經驗介紹。
“邵陽縣地區生產總值連續3年保持較高速度增長,2023年獲評全市高質量發展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2024年13項主要經濟指標有10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全市第3,軍功章里有鄉賢沉甸甸的一份。”
會場外,“新農人”不忘推銷產品
三是志同道合“牽手”多。鄉賢代表認為,這一屆邵陽縣“四大家”真是“開竅”,借清明回鄉祭祖,聚攏并延攬264名優秀鄉賢組建10大鄉村全面振興顧問團,使其濃濃的游子情,與鄉村全面振興緊密結合起來,釋放出來,具象起來。
筆者發現,會議間歇、自助餐間,一些鄉賢爭分奪秒,談生意、談合作、談業態,竟有多項回鄉創業意向達成。
原來,該縣近年來,竭力采納、實施鄉賢建議,并狠抓營商環境建設。公務員變身“店小二”“急郎中”,踐行公平競爭、一網通辦,開通15所高校的“引才專列”,架設起校門與鄉土的“黃金通道”,助力并帶動4萬游子盡快返鄉投資創業。目前,該縣“1+1+1”現代化產業體系正不斷完善,建筑新材料、新能源電池、硬質合金、油茶、新經濟、發制品6大產業已聚鏈成勢。“鳳凰來”與“栽梧桐樹”存在天然的“牽手”邏輯。
四是熱情拉滿“親情”多。邵陽縣人才發展大會,四年四會,策劃周密細致,服務熱情周到,讓鄉賢們在簡儉的會議中,體會到濃濃的親情。筆者所在文化振興顧問團討論會,鄉賢坐C位,縣領導給鄉賢倒茶遞水、引道讓座。鄉賢發言,三名縣領導洗耳恭聽、認真記錄,雙方不時產生互動,場面熱情溫馨。
尤其是4月3日上午的綜合會,優秀鄉賢、創業代表介紹經驗,看宣傳短片,播院士寄語視頻,10大鄉村全面振興顧問團團長發言,“十五五”規劃金點子獲獎,在外湘商結對指導,教育基金、認領公益項目、返鄉創業、湘商回歸項目簽約等,大都是鄉賢作主角。為鄉賢整衣帶、開車門電梯、送文本資料,縣領導舉手投足間,體現出對鄉賢的濃濃親情。
盡管議程緊湊,銜接無間,因會場熱情拉滿,原定兩個半小時的會議,在熱情溫馨中,不知不覺延長了半小時。
時間是有溫度的,等待才感覺難熬。而縣域高質量發展力戒等待,鄉賢與家鄉之間,鴻雁寄錦、相依相伴,青鳥銜枝、攜手奮進,春燕歸巢、筑夢圓夢正當時。(文/圖:呂高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