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春風拂面,大江南北的油菜花、櫻花、梨花競相綻放,掀起了一場“賞花熱”,“賞花經濟”正在激活城鄉消費活力。如何讓“賞花經濟”由“花開一季”至“花開四時”,這是各地黨委、政府、文旅產業需要答好的課題。
以“融合之筆”勾勒四季圖景。賞花經濟的本質,是自然稟賦與人文創意的化學反應。若僅止步于“看花拍照”,難免陷入“花開人來,花謝人散”的窠臼。江蘇興化以垛田為畫布,春看菜花、夏觀荷花、秋賞菊花、冬品蘆花,將單一景觀升級為四季流轉的文旅IP;新疆伊寧借“海棠路·杏花語”主題文旅活動,串聯起賞花、市集、非遺和美食,讓游客從“打卡者”變為“體驗者”。可以說,唯有跳出“就花論花”的思維定式,推動農業、文化、體育、科技等多元業態跨界融合,才能將“流量”轉化為“留量”。又如,貴州黔東南將“村BA”“村超”賽事與賞花季聯動,讓球場吶喊與田園牧歌交織;南京浦口將農耕研學、露營踏青植入花海場景,使自然之美與親子互動相得益彰。當賞花經濟嫁接更多消費場景,季節更迭便不再是瓶頸,而是持續煥新的契機。
以“產業之鏈”延伸價值空間。從“顏值消費”到“價值創造”,關鍵在于構建“種植—加工—服務”的全產業鏈條。江蘇樹山村的千畝梨園不僅吸引游客駐足,更孕育出翠冠梨、楊梅、云泉茶等標志產品,村民人均年收入達5.8萬元;江蘇高郵將荒廢湖灘打造成湖上花海,菜籽油加工、農事體驗與電商銷售環環相扣,讓農田變車間、游客變顧客。賞花經濟應成為三產融合的“引擎”,若能依托花卉資源發展精油提取、干花工藝、文創設計等高附加值產業,或是像云南保山那樣以“春花茶咖”聯動文旅商體,一朵花的生命周期便能無限延長。正如洛陽、菏澤等城市以牡丹為紐帶打造“國色芳華”文化共同體,當一朵花串聯起種植戶、手藝人、電商主播和文旅從業者,鄉村振興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源。
以“創新之力”重塑生態體系。讓“賞花經濟”實現“花開四季”,既需市場活力的迸發,也需制度創新的護航。江蘇樹山村成立“花事服務專班”,通過智慧平臺監測人流、開通賞花專線,讓“說走就走”的旅行更舒心。這是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協同發力,為賞花經濟注入了持久動能。與此同時,科技賦能正在打開新的想象空間:通過品種改良與錯峰種植技術,山東鄒平的油菜花、新疆伊犁的郁金香可錯季綻放;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云賞花”模式能突破地域限制,讓塞北與江南同屏爭艷。當政策紅利、數字技術與民間智慧共振,賞花經濟便不再是“單季生意”,而是城鄉共享的“共富密碼”。
賞花經濟的轉型之路,恰似一場從“自然生長”到“精耕細作”的進化。當漫山遍野的繁花遇見系統化創新思維,當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消費理念相碰撞,這場以花為媒的產業變革,不僅繪就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圖景,更在高質量發展的春天里播撒下希望與幸福的種子。(作者:王小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