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腳下的智慧大棚結出科技碩果,汾河岸邊的生態廊道串起文旅珍珠,晉源稻花村里傳來蛙聲一片……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中,太原市堅持黨建引領,以“千萬工程”經驗為鏡鑒,持續固堡壘、強產業、引人才、優治理、興文化,描繪著新時代的“富春山居圖”。
筑牢基層堡壘 凝聚發展合力
迎澤區郝莊鎮黨委推進“空心村”治理,探索 “跨村聯建”黨組織,組建柳溝村、捐子村、溝北村三村聯合黨總支,打造一站式“三村聯合黨群服務中心”,形成“一套班子、三個村域、統一管理、資源共享”的運行模式,助力鄉村全面振興提質增效。
清徐縣委組織部圍繞“三農”和鄉村全面振興工作,組織村(社區)“頭雁”、到村任職研究生和選調生等全覆蓋培訓,并按照基層干部各自需求量身定制特色課程,包括現場觀摩教學、“書記講給書記聽”和“書記課堂”等,建強鄉村干部隊伍,夯實基層戰斗堡壘。
陽曲縣泥屯鎮黨委健全“行政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聯系戶”的網格組織體系,通過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推動黨員帶頭參與鄉村治理和產業發展,激活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做強特色經濟 夯實富民根基
迎澤區郝莊鎮董家莊村黨支部依托本村山水林資源,與企業合作打造集休閑旅游、民俗街巷、森林康養于一體的生態休閑田園綜合體——森棲小鎮,帶領村民走出一條“文旅+康養”的鄉村全面振興新路徑,為鄉村發展新業態蓄勢添能。
晉源區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振興,大力開發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的多重功能、多種模式、多元價值,舉全區之力培育美麗經濟產業體系。晉源街道苗木花卉核心種植區不僅為當地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干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輻射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苗木培育致富路。
古交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組織25個村成立聯合黨委,龍頭企業成立非公黨支部,積極盤活閑置土地,帶動村民入股林麝養殖產業,形成強村帶弱村、抱團發展的“產業聯盟”。
清徐縣楊房村黨總支集中流轉土地2000余畝,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設施農業項目,建成146座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廣泛應用高效保溫棉被、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嘗試立體栽培模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近80萬元。
引育并重賦能 激活鄉村活力
清徐縣推進“專業鎮”高質量發展,柔性引進醋產業高端科技人才15人,引進博士、碩士40余人,構建起“頂級專家+領軍人物+骨干力量”的人才梯隊,研發培育了六大系列200余個品種,獲得有效專利249項,助力食醋全系列產品產量突破100萬噸。
婁煩縣聚焦引才聚才工作,綜合全縣各鄉鎮區位優勢、產業特點和人才情況,從鄉村實際需要切入,創造性打造“人才大院”。如北京大學博士團依托馬家莊鄉“人才大院”,深入寶武尖山鐵礦調研了解企業發展現狀、經驗做法、技術革新及未來規劃等。
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宜居畫卷
晉源區花塔村地處難老泉泉域范圍內,曾是晉祠大米的主產區。早年間,村里發展副業,興建起翻砂廠、水泥廠等,在污染環境的同時收益下滑。村黨總支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頭等大事,帶領黨員群眾實施垃圾分類、污水處理等環保措施,經過多年的生態治理,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高,晉祠大米重獲新生。
古交市邢家社鄉宋家莊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建立志愿隊,開展生態修復、河道清理,以“黨建+志愿服務”模式強化鄉村治理效能,以“生態+鄉村旅游”模式激活鄉村綠色經濟帶動力。
傳承特色文化 涵養精神家園
小店區劉家堡村依托歷史文化資源優勢,修繕明代名臣王瓊故居,聚力打造“王瓊故里·非遺文化街區”,引入100余家非遺民俗展館及傳統手工作坊、60余項非遺文創產品,形成了“一院一非遺、一院一文化”的格局,探索出了農文旅融合的振興之路。
尖草坪區中下溫村文化底蘊深厚,以傳統鼓樂聞名。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打造“鼓樂文化傳習基地”,同時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通過院落改造和周邊農業配套項目,建設集文化產業、農事體驗、采摘觀光、農家住宿餐飲于一體的特色文化小鎮。
陽曲縣店子底村依托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與陽曲縣委黨校對接,共同打造以“弘揚紅色文化、傳承支前精神”為主題的紅色教育基地,累計接待學員15萬人次、各級黨組織近千個。
婁煩縣峰嶺底村充分發揮紅色文化作用,打造黨員干部教育基地,開發設計《傳承革命情懷、永葆初心使命》專題黨課,并圍繞濕地公園、高君宇故居打造“靜心·漫游”文旅品牌。(中共太原市委組織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