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推動實體經濟向縱深邁進的關鍵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作出重要改革部署,對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四川省成都市以科學梯度培育、產業協同賦能、優化服務指導為抓手,多措并舉分層推動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躍升,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穩步推進。
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都實踐。2024年成都市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68家,累計培育354家,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專精特新企業助力成都制造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在“人工智能+”產業大力驅動技術融合與場景落地,在低空經濟、具身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加速形成產業新優勢。
科學梯度培育,因地制宜發展中小企業。成都將工業立市、制造強市作為“一號工程”,逐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實施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三年行動,以“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三級梯度培育體系為核心,分層分類支持企業進階成長。建立動態培育庫,篩選具備核心技術、市場潛力的企業納入培育計劃,并實施“一企一策”精準輔導;夯實培育基礎,深入推進“轉企升規”專項攻堅行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完善政策體系,優化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突破性發展政策體系,整合政策工具,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車。
產業協同賦能,深入推進產業建圈強鏈。成都以“產業建圈強鏈”為核心,圍繞電子信息、數字經濟等8個產業生態圈,聚焦低空經濟、氫能等30條重點產業鏈,通過“鏈主引領、場景驅動、區域協同”策略,實施“揭榜掛帥”機制,發布產業技術需求清單,打造“鏈主企業+專精特新”融通模式,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支持專精特新企業聚焦產業鏈供應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開展“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創新產品研制。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瞄準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航空航天、醫藥健康等前沿領域,實施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科技項目,解決跨行業跨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優化服務指導,要素協同打造創新生態。成都以系統化思維推動創新要素整合與服務生態優化,通過機制創新與平臺賦能構建多層次、全周期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構建全市“1+23+N”企業服務網絡,升級“銀企校院”四方協作系統,依托智能算法構建企業精準畫像,動態生成定制化服務方案,推動政策、資本、技術等要素高效銜接。成立“四川省專精特新企業聯盟”,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與龍頭企業資源,開展常態化技術對接與聯合攻關,促進產學研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引導公共服務平臺與雙創基地開發“基礎+專項”服務包,提供人才引育全流程支持。
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的成都藍圖。面向“十四五”后半程,成都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已進入“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需以更高站位統籌政策供給、生態構建與全球競合,為西部地區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提供實踐范式,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
推動制度創新,構建動態政策供給體系。以制度創新為牽引,完善“全周期覆蓋、全要素集成”的梯度培育體系,強化數據驅動的動態監測與精準適配能力。通過智慧化平臺實時監測專精特新企業研發強度、市場滲透率等關鍵指標,動態調整政策支持強度與方向,形成政策供給與企業成長曲線的精準匹配。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需求,差異化配置財稅、金融等政策工具,構建“基礎普惠+專項特惠”分層政策架構,實現政策資源最優配置。推動跨部門數據共享與智能匹配系統建設,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政策執行全流程透明化,降低企業政策獲取與執行成本。整合財稅、土地、人才等政策工具,優化“一企一策”的智能服務體系,提升政策響應效率與適配性,強化組織落實。
著力生態重構,打造協同創新生態系統。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需以智能化、綠色化為導向,構建多主體深度耦合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產學研用集成式發展,聚焦“智改數轉”與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形成“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場景應用”閉環。圍繞核心產業鏈優化“鏈主企業+專精特新”共生模式,強化數字化協同與綠色化協作。通過智能化供應鏈管理系統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碳排放數據共享與動態優化,推動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開發數字化低碳解決方案,形成技術標準與商業模式的雙重輸出。以數字化轉型重構創新要素配置邏輯,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研發資源、生產數據與市場需求的智能匹配。
優化要素配置,搭建高效要素流動網絡。采取耐心資本配置策略,設立長周期研發專項基金,融合政府引導與社會資本力量,支持專精特新企業進行高風險領域早期技術研發。創新金融工具設計,破解生物醫藥、量子科技等領域融資瓶頸。探索復合型人才驅動機制,構建“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人才梯隊,推行柔性引才制度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依托高校培養兼具技術視野與產業思維的跨界人才,形成人才供給的動態能力池。構建數據要素賦能體系,推動工業數據與科研數據的標準化共享,建設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企業提供智能診斷與工藝優化服務,加速技術迭代與商業模式創新。
促進治理升級,邁向敏捷化全球競合范式。專精特新企業的全球化競爭要求治理體系從“管控型”向“服務型”躍遷,構建敏捷響應與開放協同的治理框架。依托中歐班列等通道優勢,大力拓展“一帶一路”市場及機會,提升專精特新企業的產業影響能級。建立政策沙盒試驗機制,允許企業在特定領域突破現行政策限制。通過第三方動態監測與效能評估,形成“政策設計—執行反饋—迭代優化”的敏捷循環。支持企業主導制定國際技術標準,推動氫能裝備、智能電網等領域規則輸出,占據全球價值鏈關鍵環節。依托跨境數據流動試點,探索數字貿易規則話語權建設。深化跨區域“產業—科技—金融”協同機制,共建中試服務平臺與知識產權交易市場,構建創新要素跨域流動的雙循環通道。
(作者系成都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