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國資國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把好方向、守正創新,不斷優化改革方法,統籌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截至2024年11月底,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完成進度超80%。
堅持系統集成,聚力打造科技創新增長極
以怎么重視創新也不為過的精神,強化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全要素保障。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各項改革舉措同向發力。出臺激勵保障省屬企業科技創新“1號文件”,制定中長期激勵工作指引、科改企業跟投試點等政策文件,引導企業用好用足科技創新“政策工具箱”。二是推動多方聯動,搭建多樣化創新平臺。加快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探索教科人一體化改革,省能源集團主辦的白馬湖實驗室與浙江工業大學合作建設能源與碳中和科教融合學院,實施人才“雙聘”,建成全國首個煤電碳捕集與礦化利用示范項目,入選中國碳達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省機電集團與中國商飛共建研發中心攻關大飛機復合材料技術瓶頸。三是強化政策引導,增強科技創新資金保障能力。出臺基金業務管理“一辦法一規則”,推動省國資運營公司發起設立新興產業、科創基金38支,累計投資88.7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類項目占比超40%。推動研發經費投入管理機制改革,開展研發經費監測、晾曬、未達標約談,省屬企業研發投入連續三年增幅超20%。四是賦能科技創新,助力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西湖啟真等2家概念驗證中心實體化運營,9個創新項目進入產業論證和孵化轉化階段;2個項目入選國務院國資委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浙大西投腦機公司將磁共振項目組轉化為項目公司。
堅持目標導向,推動創建營商環境最優省
開展“踐行國資國企新風尚,爭創營商環境新生態”專項行動,打造國有企業優化營商環境服務體系。一是實施涉企服務增值化改革。組織省屬企業發揮國資國企功能作用,梳理發布涵蓋金融、人才、科創等9個領域108項涉企增值服務,搭建涉企增值服務“數字大廳”。二是提升服務市場主體能力。省海港集團“四港”聯動智慧物流云平臺用戶數突破3.8萬;省國貿集團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微外貿企業提供通關、結匯、倉儲物流等一站式服務;人才集團為超過6500家單位、21萬各類人才提供服務;浙交匯整合全省產權要素交易市場,年交易額超1000億元,惠及市場主體超過12萬個。三是推動國企民企協同發展。舉辦浙江省國企民企協同發展推進會,雙向推薦合作項目109項,搭建在線平臺。兩年來全省國企民企合作項目2619項,引入社會資本194億元。
堅持問題導向,全力推動存量資產盤活
聚焦低效無效資產問題,持續推動存量資產盤活,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一是協同攻堅,統籌推進土地房產遺留問題。持續深化浙江杭州區域綜改試驗,成立工作專班,加強省市聯動,構建不動產登記歷史遺留問題監管服務平臺,實現確權房產部門聯審,開展專題協調會50余次。兩年來,省市兩級解決土地房產歷史遺留問題1600余項。二是以點及面,持續推進存量資產盤活優化。開展省屬企業盤活存量資產專項行動,共梳理存量資產582項,賬面凈值65.75億元,“一資一策”明確盤活方案。推動發行基礎設施公募REITs,紹興原水項目于2024年9月正式獲批,成為我國水利基礎設施公募REITs第一單。三是專業集約,加快推動低效無效資產處置。搭建省屬企業低效無效資產處置功能性平臺,通過加強與AMC等專業機構合作、問題資產動態監管等方式,加快“兩非”“兩資”處置,平臺已接收或正在移交處置的各類存量資產共405項。
推動改革成果共享,攜手共創共同富裕示范區
聚焦資源稟賦,加強與地方經濟聯動發展,勇當創富幫富帶富先鋒,持續賦能強縣富民。一是聚焦功能使命,持續做大共富蛋糕。印發國資國企賦能“強縣富民”機制改革實施方案,推進“六鏈聯動”,開展服務共富業務分類核算、分類考核試點,截至2024年11月,省屬企業到山區26縣投資110億元,建成綜合供能服務站80多座,實現省域天然氣骨干管網全覆蓋。二是深化山海協作,企地結對精準幫扶。構建省屬企業與山區海島縣結對機制,通過“一企一業”“一縣一策”,推進項目幫扶、資金支持、就業幫扶、消費增收等,投入各類幫扶資金超1.4億元,實施幫扶項目189個,85個結對村全部實現“薄弱村”摘帽。三是打造“共富工坊”,助力共同富裕。強化在山區海島縣產業布局,實施一批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共富項目。三年來打造“共富工坊”90余家,通過金融信貸支持1000余家“共富工坊”建設。(文章來源:浙江省國資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