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大黨員、干部要勇于擔當、敢為先鋒,奮力創造新時代新奇跡。峽江縣巴邱鎮蔣沙村黨支部深悟其義,不斷發揮“吉先鋒”示范引領作用,結合村情實際,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移民新村共富之路”,成為農村基層治理與發展的典范。
注入“經驗力量”,銀發“吉先鋒”綻放活力
蔣沙村珍視老黨員、老干部這一寶貴財富,注重發揮他們人生閱歷和工作經驗的豐富優勢。蔣沙村原黨支部書記毛本竹便是“銀發吉先鋒”的典型代表。草莓種植產業基地成立之初,他四處奔走,廣泛發動黨員和群眾加入合作社。為了讓產業順利起步,他身兼數職,擔任管理員和技術指導員,還積極鼓勵村里的困難群眾到基地務工,實現家門口就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24年合作社培育出7名“致富能手”,村級集體經濟突破39萬元。毛本竹也憑借突出表現,多年獲評“吉先鋒”模范代表。
注入“志愿能量”,模范“吉先鋒”激發動力
農村基層事務繁雜,應急處突值班值守任務艱巨,但蔣沙村從不缺挺身而出的“吉先鋒”。毛小村本是一名漁民,在接到禁捕退捕通知后,率先垂范,規勸全村21艘漁船上岸,為保護生態環境貢獻力量。黨員毛文輝主動擔任“十戶長”,積極為村內工作出謀劃策。根據他上門上戶登記整理的群眾意見建議,村黨支部聯合鎮婦聯、民政、群眾代表、黨員、網格員、轄區民警等力量,開展普法宣傳、政策宣講、矛盾糾紛化解、送服務送溫暖等活動,在他的調解下,每年化解矛盾不少于5起。黨員志愿服務隊已然成為蔣沙村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金鑰匙”。
注入“人才流量”,在外“吉先鋒”挖掘潛力
移民村的發展離不開在外優秀人才的支持。蔣沙村黨支部立足本地優勢,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理念,在黨員人才毛建崗的帶領下,成立蔣沙村“人才工作室”。大力組織鄉土人才開展“帶動技能增量、帶動產業增質、帶動群眾增收”的“三帶”行動,促進鄉土人才與特色產業深度融合,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種、產、加、銷”優勢。同時,采用“集中授課+基地實習+現場指導”的形式,與合作社發展相結合,組織鄉土人才開展特色產業、非遺手藝等各類培訓10場次,參與學員達180余人次,致力于培養和留住一大批熱愛農村、心系農民的“三農”實用型復合人才。
如今,黨旗飄揚在蔣沙漁村文旅融合、人才振興、產業崛起的最前沿,組織強、文化興、產業旺、百姓富的美好愿景變成現實。蔣沙漁村榮獲國家3A級旅游景區稱號,成功躋身濱水文旅名村行列,實現了從傳統漁村到新式旅游社區的華麗轉身。(峽江縣巴邱鎮黨委委員、組織員 羅時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