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中,珍藏著一個棕色陶罐,里面發黑的結晶體是食鹽。當年,紅軍把繳獲的食鹽分給了村民李尚發,他舍不得吃,將鹽埋在自家后院的地里,以備紅軍不時之需。1959年,老人將這罐珍藏多年的食鹽捐給了博物館。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由于國民黨的殘酷封鎖,不讓“一粒米、一撮鹽、一勺水”落入共產黨手里,井岡山成為當時中國極度艱難的地方。
眾所周知,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一個人長久不吃鹽,就會全身浮腫無力。缺鹽的問題讓整個根據地陷入了極大困境。因為沒有鹽,許多紅軍指戰員身體出現了狀況。部隊操練時,指揮員的聲音低微,不得不借助大量手勢;戰士動作變形,走起路來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樣。
那時的鹽,實在太珍貴了!鹽的缺乏讓毛澤東同志在給中央的報告中不免憂慮:“……由于敵人的嚴密封鎖,食鹽、布匹、藥材等日用必需品,無時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貴之中……有時真是到了極度。”“永新、寧岡兩縣沒有鹽吃,布匹、藥材完全斷絕,其他更不必說。”即使這種萬般艱難的情況下,紅軍仍把繳獲的食鹽分給村民們。
為什么井岡山的百姓那么支持紅軍、擁護紅軍?因為建軍之初,我們黨就把“做群眾工作”作為紅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這些宏大深刻的名詞百姓未必能真正地理解,但生活中的坎坷艱辛卻是他們真實的生命體驗。此時,誰能和百姓走得最近,誰能與他們共渡難關,誰就是他們最堅定的戰友、最可愛的親人。老百姓真真切切曉得,紅軍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
面對困難,中央蘇區的百姓不逃離、不屈服,而是堅定地與共產黨人同面對、共患難。他們打通竹杠的關節、用食鹽水浸漬衣服、裝扮乞丐、假裝出殯……千方百計騙過敵人的封鎖檢查,將鹽運入蘇區。在敵人的嚴格盤查下,很多群眾為了給紅軍秘密送鹽而慘遭殺害。他們如鹽粒一般悄無聲息地溶化在歷史里,而未來的愿景早已在這情感的相融中埋下伏筆。
“天將午,饑腸響如鼓,糧食封鎖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數,野菜和水煮”。湘贛邊界從領導到戰士以及群眾都加入到鹽的保衛戰中。蘇區的食鹽供給人人平等。毛澤東同志以身作則,堅持執行最低食鹽標準;周恩來同志因缺鹽而暈倒,仍堅持讓警衛員把食鹽轉送給重傷員。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里的一塊展板上,記錄著朱德同志當年在井岡山說過的一句話——“我們要與群眾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一次,朱德到遂川縣碧洲開展工作,看到一位老鄉步履蹣跚、臉色蠟黃,詢問后得知是缺鹽所致。他隨即派人將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鹽分給老鄉,“只要紅軍有鹽吃,就得讓老百姓的菜碗也是咸的”。
閩浙贛省財政部部長張其德是蘇區的“紅管家”,手握食鹽分配權,卻自覺地守著鹽堆喝清湯、吃淡飯。一次,孩子以為他忘了放鹽想自己去取,被他厲聲喝止:“不是我忘了放鹽,而是壓根就沒放。這些白花花的鹽巴是革命的本錢,我們決不能以權謀私,動用公家一粒鹽!”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嘉興南湖的一葉小船到領航中國的巍巍巨輪,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密碼,就隱藏在“有鹽同咸,無鹽同淡”的同甘共苦里,隱藏在“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的赤子情懷里,隱藏在“你們不脫貧,我就不離開”的擔當奉獻里。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永遠不能忘了舟水之喻、興衰之理。
